14 蜜??蜂
题目“蜜蜂”揭示了作者研究的对象。据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总能飞回原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实验验证了蜜蜂的这种能力。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1. 认识“ 概、阻” 等9个生字;会写“ 蜜、蜂” 等12个生字。
2.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重、难点)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生平简介:法布尔(1823—1915)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科普作家,
以研究昆虫解剖学及行为而著名。自幼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
生平成就:穷尽毕生之力深入昆虫界,在自然界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研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主要作品:《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蜜蜂 社会性昆虫,由蜂王、雄蜂、工蜂等个体组成。蜜蜂种类很多,主
要有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黑大蜜蜂、沙巴蜂、苏拉威西峰、绿奴蜂、
西方蜜蜂、东方蜜蜂、中华蜜蜂十大种类。前四种为野生蜂种,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和云南,后两种又包括许多亚种,多为地理隔离的自然亚种,蜜蜂是群居性昆虫,采食花粉和花蜜酿成蜜。
(“阻、括、误、途、陌”见“我会写的字”)
会认字
拼音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字义
组词
概
gài
G
木
13画
左右
大概,总括。
大概 概论
测
cè
C
氵
9画
左右
测量,推测。
测绘 测算
逆
nì
N
辶
9画
半包围
向着相反的方向,跟“顺”相对。
逆风 逆流
超
chāo
C
走
12画
半包围
越过,高出。
超长 超过
读写易错提示
正音:概括(gāi gài) 跨越(kuā kuà) 陌生(mó mò )
辨形:“辨”左右都是“辛”,左边“辛”最后一笔是“撇”,右边“辛”最后一笔是“竖”;“跨”是左右结构,左边足字旁最后一笔是“提”。
多音字辨别
运用:尽(jǐn)管我们可以在书本
中学到知识,但也要尽(jìn)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包括——包含 推测——猜测
大概——大致 解释——阐释
反义词
陌生——熟悉 激动——平静
准确——错误 阻力——动力
.
mēn(闷热)
mèn(愁闷)
闷
jǐn(尽快)
jìn(尽力)
尽
.
.
近义词辨析
特殊词语
AABB式的词语:确确实实
词语拓展
AABB式的词语:星星点点 隐隐约约 祖祖辈辈 飘飘摇摇
浩浩荡荡
词语搭配
陌生的景物 陌生的感觉 陌生的电话 陌生的城市 陌生的世界
推测 猜测 猜想
辨析:“推测”“猜测”和“猜想”都有估计或想象的意思。
区别在于:“推测”强调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猜测”是凭想象估计,含有“揣测”的成分;“猜想”全凭想象猜测,与“猜测”意思相同。
运用:①根据自然现象,他进行了大胆推测。
②他的迟迟不归引起了大家的种种猜测。
③我猜想有些同学可能不愿意去郊游。
蜜蜂 辨别 阻止 跨越 括号 检查 确定 误会 途中 陌生
重点方法
其他方法
写作方法
1.心理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4.语言描写
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修辞手法
反问
阅读方法
品析心理、神态描写的手法
①辨认:根据特点辨别,做出
判断。
造句:这张照片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了。
②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阻碍事物发展或前进的外力。
造句:他冲破重重阻力,终于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品析:从“听说”一词可以看出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做实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求实的科学态度。
?思考:“我”为什么捉自家草料棚的蜂窝里的蜜蜂?还要做上记号?
“我”捉自家草料棚的蜂窝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实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这些蜜蜂是“我”放飞的,这是实验的第二步。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
真,而且用心思考。
1 听说蜜蜂有辨认①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我”想做个实验的原因。
2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
它们放在纸袋里。【句解】实验的第一步:捉蜜蜂。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句解】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知道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蜜蜂。?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gài)这样可以减少阻(zǔ)
力②。【句解】写作者善于观察和思考。我想,它们飞得
③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造句:气象学家们推测,在3月底会有一股冷空气袭来。
④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使感情冲动。
造句:他知道自己考了第一,情绪十分激动。
⑤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一部分)。
造句:文房四宝包括笔、墨、纸、砚。
?思考:“我”做出了什么推测?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呢?
蜜蜂飞得这么低,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这是“我”依据当时不利于蜜蜂飞行的客观条件所做出的推测,表露出“我”对蜜蜂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的担心。
?思考:你从“小女儿”的话中可以推断出什么?
有两只蜜蜂安全地回来了,而且用时很短,这初步说明少数蜜蜂确实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思考:“也就是说……采花粉的时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分析了两只蜜蜂飞回家所用的时间大约为三刻钟,在这期间,它们既要采花粉,又要辨认方向,还要飞四公里路。这句话证明那两只飞回来的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
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心理描写)(反问)
【句解】作者很善于思考,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段解】具体记叙了“我”在实验开始时的准备和情况。
3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
测 ③(cè)蜜蜂可能找
不到家了。【句解】过渡
句,承上启下。没等我跨
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
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④。
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句解】有两只蜜蜂安全地飞回来了,而且用时很短,这初步说明少数蜜蜂确实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段解】写作者在回家途中的猜测及初步实验结果。
4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
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
括(kuò) ⑤了采花粉的时间。?
⑥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
没有误差。
造句:他准确无误地将课文背
了出来。
⑦陌生:生疏、不熟悉。
造句:她茫然地站在这条陌生
的街道。
⑧超常:超出寻常,超出一般。
造句:这次考试他超常发挥,
居然拿了第一名。
?品析:句中的一系列数字说明了实验结果的准确,也说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
?思考: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作者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蜜蜂真的有一种本能,能辨认方向。
【段解】写“我”对蜜蜂飞行时间的分析,表现出蜜蜂的飞行速度很快。
5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
带着花粉。
6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
号的蜜蜂。
7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
方向,准确无误(wù)⑥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nì)
风而飞,沿途(tú)都是一些陌(mò)生⑦的景物,但它
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段解】写“我”得出的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主要写“我”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结果。
8 蜜蜂靠的不是超(chāo)常⑧的记忆力,而是一种
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实验得出的结论。
本文记录了作者为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实
验,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
实作风,也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法布尔帮我们揭开了实验的神秘
面纱。实验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
是高不可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
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不仅能收获
知识,还能培养一种能力,这种能力
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写作特点:本文作者首先提出问题,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然后做实验,认真观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仿写思路: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才能将事理解说清楚。先提出问题,再进行观察,最后利用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我的练笔:请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的实验过程。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教师指导:默读时要集中精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或做一些批注。初次默读,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要深入理解词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
参考答案:实验过程: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测能力;看蜂窝,解疑问 实验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 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教师指导:这些加点的部分,前两个句子中用的词都不是太肯定,说明有估计和猜测的成分。而后一个句子中用的词十分肯定,说明作者做实验的认真和用词的准确。
参考答案:“二十只左右”“两点四十分”作者运用数字说明,增强说服力;“好像”“大概”是作者没有确切的证据加以证实,所以用表示模糊意思的词语表示推测,说明用词的严谨,从中看出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