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chuán)统(tǒng)节日
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扫墓,缅怀先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月圆人更圆……这些传统节日
各具特色;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更
多的节日习俗。
1.会认“传、 统” 等 15 个生字, 会写“贴、 街” 等 9 个字, 会写“节日、
春节”等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 选一两个节日, 说
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难点)
春 节 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正月初一, 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有的也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贴、舟、艾”见“我会写的字” )
会认字
拼音
音序
部首
笔画
结构
字义
组词
传
chuán
C
亻
6画
左右
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
传说 传统
统
tǒng
T
纟
9画
左右
事物的连续关系。
统一 统治
宵
xiāo
X
宀
10画
上下
夜。
元宵 宵夜
巷
xiàng
X
巳
9画
上下
较窄的街道。
小巷 街巷
祭
jì
J
示
11画
上下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
祭拜 祭品
堂
táng
T
土
11画
上下
正房,高大的屋子。
堂弟 堂叔
乞
qǐ
Q
乙
3画
上下
乞求,向上讨、要、求。
乞求 乞讨
巧
qiǎo
Q
工
5画
左右
灵巧,灵敏,手工好。
心灵手巧
花言巧语
郎
láng
L
阝
8画
左右
①对某人的称呼。②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郎君 儿郎
饼
bǐng
B
饣
9画
左右
扁圆形的面制食品。
烧饼 馅饼
赏
shǎng
S
贝
12画
上下
玩赏。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
打赏 赏赐
菊
jú
J
艹
11画
上下
草本植物,秋天开花,供观赏。
菊花 秋菊
读写易错提示
正音:传统(chuán cuán) 小巷(gǎng xiàng)
赏菊(shǎng cháng)
辨形: “街”注意笔画间穿插避让,左、中部高,右部低。“转”第四笔是提,最后一笔点往下顿笔。“团”字形稍长,中间“才”竖钩压竖中线。
多音字辨别
转
看
运用:①他坐在转(zhuàn)椅上,突然转(zhuǎn)过身朝我笑。
②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很喜欢看(kàn)足球赛。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欢笑——欢乐 转眼——瞬间
团圆——团聚 热闹——喧闹
反义词
香——臭 欢笑——痛苦
团圆——分离 热闹——冷清
√
√
√
zhuàn(转椅)
zhuǎn(转身)
kān(看守)
kàn(看见)
√
近义词辨析
热闹 喧闹
辨析:二者都含有“不安静” 的意思,区别在于:“热闹” 表示(景象)繁盛活跃,多用作褒义。“喧闹” 则表示集市、戏院等地嘈杂,没有秩序,有时用作贬义。
运用:放假了,喧闹的校园安静了下来,有许多老人聚在校门口的大树下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特殊词语
“大~小~”式词语: 大街小巷
词语拓展
“大~小~”式词语:大材小用 大呼小叫 大惊小怪
大同小异
关于月亮的四字词语: 嫦娥奔月 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词语搭配
看花灯 看电视 看电影 看课本 看球赛
放鞭炮 放风筝 放冷箭 放鸽子 放书包
贴近 大街 龙舟 艾叶 敬礼 转眼 团圆 热闹
重点方法
其他方法
写作方法
按照时间顺序
学会用联想法来识字
修辞手法
比喻
阅读方法
边读边想象画面
春节到,人欢笑,
贴(tiē)窗花,放鞭炮。 【句解】 春节是中华民族
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笑”一词写出了节日里人们高兴的
心情和祥和欢快的气氛,“贴窗花,放鞭炮”写出了春节的
喜庆和热闹。 ?
元宵(xiāo)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xiàng) ①人如潮。 (比喻) 【句解】 元
宵节是春节后的一个传统节日,有舞狮、看花灯、吃元宵、
猜灯谜等节日习俗。?
①大街小巷:城镇里的街道,
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造句:国庆节到了,大街小巷彩旗飞扬,一派喜庆的气氛。
? 思考:这句话介绍了春节的哪些典型习俗?你还知道春节的哪些习俗?
这句话介绍了春节“贴窗花,放鞭炮”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贴春联等。
? 思考:“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大街上人来人
往的热闹场景。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jì)扫②。 【句解】 写清明节人们去
先人墓前祭祀、扫墓,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的习俗。“雨
纷纷”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过端午,赛龙舟(zhōu),
粽香艾(ài)香满堂(táng)飘。 【句解】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月七,来乞(qǐ)巧(qiǎo),
牛郎(láng)织女会鹊桥。 【句解】 写七夕乞巧、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习俗。重读“乞巧”两个字,并且要读出对牛郎织女相会的喜悦之情。
②祭扫:到墓前祭奠亡灵,
并打扫坟墓。
造句:清明节快到了,去烈
士陵园祭扫的人络绎不绝。
过中秋,吃月饼(bǐng),
十五圆月当空照。 (环境描写) 【句解】 写中秋节的习俗:圆月当空照,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这是多么美好而又祥和的场景啊!“圆月”既指天上月儿圆,也象征着家人团圆。要读出一家人团圆的热闹、祥和的气氛。
重阳节,要敬老,
踏秋赏(shǎng)菊(jú)去登高。 【句解】 重阳节登高赏菊是旧有的习俗。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朗读时要读出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转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团圆③真热闹。 (首尾呼应) 【句解】 这句话和第一句相呼应,再次描写了春节的团圆、热闹。“转眼”说明春节离重阳不远,过了重阳很快就到春节了。在朗读时要读出人们春节团聚时的热闹景象。 ??
③团圆:(夫妻、父子等)
散而复聚。
造句:每年的除夕夜,我
们都在奶奶家吃团圆饭。
? 思考:课文结尾与课文
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关系?
课文第一句话是写春
节,结尾又回到春节,首尾
照应,使课文结构更加完整。
? 思考:仔细读课文 , 找一
找各个节日都有哪些风俗。
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
祭扫。端午节:赛龙舟、
吃粽子、挂艾蒿。七夕 : 乞
巧。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
本课是一篇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韵文,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传承优秀的
传统文化的愿望,让我们在愉快的诵
读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有关习俗,增强
民族自豪感。
主题归纳
感悟心语
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过春节,渴望一家团圆;过清明
节,不忘祖先根本;过端午节,追怀
屈原精神……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华
夏儿女,我们应该加以传承,让它们
永放光彩。
写作特点: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贴窗花,放鞭炮”,“贴”和“放”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过春节的热闹场面。准确运用动词可以使表述的意思清楚明白,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仿写思路:在运用动词时,要抓住人或事物的动作特征运用动词,如“小鱼吐泡泡”“小孩儿眨眼睛”,力求把动作写得准确、具体。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地选择动词。
我的练笔:运用恰当的动词来描写爸爸吃年夜饭时的情景。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写了我国的七个传统节日, 朗读时应根据节日的
不同用不一样的语调读, 如春节应读出欢快的语调, 清明节应读出庄重的
语调。 此外, 朗读时应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韵律感。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参考答案: 按时间顺序排列: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
节 重阳节
中秋节: 在我们这儿, 中秋节是除了春节外最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
人们从各地回到自己的家乡, 团圆赏月, 吃月饼, 聚餐。
◎选做: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参考答案: 傣族——泼水节 藏族——雪顿节 苗族——龙船节
彝族——火把节 白族——三月街 蒙古族——那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