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4页例2和第55页练习十二。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比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比与学过的除法、分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分数乘、除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将进一步认识按比分配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并且都有一定经验体悟,但是对于如何解决这种分配方法没有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归纳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总数的几分之几”去解决。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
1、学生根据图片回忆学过的数学知识。
2、学生用3:2表示生活中其他事与物。
【设计意图:通过形,激发出学生对数的感知,回忆起分数、倍数、比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形结合中感悟到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后面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男女生人数之比是3:2,现有50个橘子,男女生各分得几个橘子?
2、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独立解决问题。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作品展示。
方法一: 方法二:
总份数:3+2=5份 男生:50×=30个
每份数:50÷5=10个 女生:50×=20个
男生:10×3=30个
女生:10×2=20个
(2)讲解思路,清晰解题策略。
4、总结解题方法。
(1)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2)归纳方法:先求每份数再求几份,其实也就是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检验结果。
6、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的解法,在探究解题策略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方法多样性,在进行方法优化中又进一步巩固了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巩固提升
1、学校买来500本书,其中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比是1:9,科技书有( )本,故事书有( )本。
(1)变式1:科技书占1份,故事书占9份。
(2)变式2:科技书是故事书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各种数学语言的转换,善于转换信息,从本质上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校把450本故事书按六(1)、六(2)、六(3)的人数比奖给这三个优秀班级,其中六(1)班有45人,六(2)班有48人,六(3)有42人,三个班各得多少本故事书?
(1)从具体数据中找到比。
(2)独立解决三个量的比的问题。
3、六(1)把150本故事书按一定的比捐赠给希望小学的三个班,它们的比可能是( )A、2:3:5 B、2:3:4 C、1:2:4
(1)让学生说明选择理由。
(2)体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实际情况。
4、做一个长方体书架,已知制作框架用了120cm的铁棒,长、宽、高的比是3:2:1,那么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
(3)订正。
四、拓展延伸
财产分配问题:古希腊一位女子,要同她即将出生的孩子一起分配她丈夫遗留下来的4200元财产。按照古希腊的法律,如果生的是女儿,母亲分得女儿份额的2倍。如果生的是儿子,母亲分得儿子份额的一半。后来,孩子出生了,是双胞胎,
(1)学生独立解决。
(2)三种解法引起思考: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一男一女。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解决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不同情况的思考,从而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发展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