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的状况:
(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2)没有_________,也没有阶级。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私有财产
2.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生活的变化:
(1)表现。
①农作物培育:(请正确连线)
②家畜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2)影响。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_____________。
②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
造工作。
④农耕生产需要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食物的生产者
3.阶级的产生:
根据课本知识,按一定逻辑关系填写下列图示:
4.国家的形成:
(1)背景。
①部落战争:为争夺土地和资源,部落之间爆发战争。
②阶级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
①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②部落首领演变为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_________。
5.文字的出现: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
政府、军队和监狱
奴隶社会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古代文明多元特点的主要表现: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_________、北
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_________、中国的黄河和_________,以及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_______地区。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
的多元特征。
两河流域
恒河流域
长江流域
爱琴海
2.古巴比伦文明:
(1)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
了充足的水源。
(2)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约公元前2900 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________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
(3)文明成果。
政治制度
①建立_____________,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
政务和军事
②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
地方行政单位
法律制度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
多个方面
③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_________
君主专制制度
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成文法典
文化科技
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 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吉尔伽美什
3.古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
①东北非的埃及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_________的发
展。
②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时间: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
现统一。
农业生产
(3)文明成果。
政治制度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_____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
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文化科技
①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_________,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
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②文字:_________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③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书写材料:_______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
出口物资
法老
至上权威
象形文字
莎草纸
4.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
①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②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2)种姓制度。
层级
基本构成
特 点
影响
_______
主掌宗教祭祀
贵贱分明、
_________、法
律地位不平等,
是一种严格的
_________
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刹帝利
由以国王为首的_________构成,
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
富有商人
_______
地位最低,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婆罗门
武士集团
首陀罗
职业世袭
等级制度
(3)文明成果。
①思想流派: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③数字: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方法。
5.古希腊文明:
(1)古代希腊城邦的发展。
①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_________。
②斯巴达和_____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
(2)古代希腊的政治。
①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_________的代表。
②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_________的典型。公民都有出席_________和担任公
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小国寡民
雅典
寡头政治
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
(3)文明成果。
文学
神话、悲剧、喜剧等,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历史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
政治史
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易错点拨】
1.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2.阶级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图解识记】
人类文明的产生历程
·【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
结合教材图文,恰塔尔·休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一座城市遗址,你知道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是什么吗?
提示:一般认为是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核心概念】
两河流域
它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流过的地区。这两条河流在巴格达附近几乎相汇又分开,到距离波斯湾大约八十千米的地方才相汇。从巴格达以下,两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冲积平原,就是两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地方。这块冲积平原的南半部古时称为苏美尔,北半部称为阿卡德,又可以称为巴比伦,巴比伦的北面称为亚述。
·【易错点拨】
1.金字塔不单纯是一个宏伟的建筑
金字塔综合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水平。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2.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
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我国《史记》《汉书》称其为身毒,《后汉书》称其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3.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
·【情境思考】
1.以下是《汉谟拉比法典》中的部分法典条文:第203和205条规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思考:以上条文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怎样的特点?(史料实证)
提示:明显的阶级歧视。
2.古印度婆罗门宣称,从普鲁沙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双臂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由此可知,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历史解释)
提示:是一种等级制度。
3.有学者将雅典民主政治比作是“男性公民的俱乐部”,结合下面的统计图,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历史解释)
提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及多元特征
【唯物史观】
◆从经济角度理解人类文明社会到来的物质条件
1.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随着家畜饲养业和农业的发展,人类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
2.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
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3.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4.私有制逐渐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个体劳动代替了集体劳动,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
(2)随着贫富分化的发展,血缘关系松弛,氏族贵族侵占公社利益。阶级分化加剧,氏族贫民破产,沦为奴隶,战俘也被变为奴隶。原始社会就解体了,国家就逐渐形成了。
◆从生产力角度认识阶级产生的条件与途径
条件
社会等级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个人劳动能产出超过其个人生存所需的少量剩余的条件下出现的
外部
途径
氏族部落或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这是阶级产生的最初途径。而部落间的械斗和战争为此提供了方便条件
内部
途径
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氏族公社内部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他们转变为氏族贵族。而贫困、负债的氏族下层中的一部分人则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奴
【历史解释】
◆人类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多元性特征
区 域
代表文明
地理环境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的至上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区 域
代表文明
地理环境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古希腊文明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
结合教材中有关古代印度文明在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和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D正确,B、C错误;种姓制度存在严格的等级观念,A不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排除。
【题后点睛】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人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进取心,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人类早期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
【情境】
文明名称
发源地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恒河流域
中国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
发现问题: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学业质量水平2)
提示: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论证观点:古代治水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情境】 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进行协调, 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
——德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
发现问题:上述史料中学者认为“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请以古埃及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学业质量水平3)
提示:尼罗河的泛滥给埃及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们意识到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尼罗河,必须团结协作,人们必须集中共有的力量,在一种统一的号召下发挥才干。然而这却为统一这一地区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契机。法老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尼罗河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主题二 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
【唯物史观】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认识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1.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
2.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并非决定因素。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
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面貌,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历史解释】
◆古希腊文明诞生的特殊条件
地理环境
造就优势
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航海贸易发达
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少
粮食供给不足,发展海外贸易与对外扩张
地理环境
造就优势
地中海气候
盛产橄榄和葡萄等
海洋阻隔,陆地分离
难以统一,城邦逐渐形成
◆古埃及尼罗河与科学文化发展的关系
环境因素
科学文化的发展
尼罗河定期泛滥,土地肥沃
农业技术发达
尼罗河泛滥的时间规律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计算尼罗河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土地、计算建筑
几何和算术比较发达
生产莎草纸
为象形文字提供书写材料
【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
在学习“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一目时我们会发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方文明产生较早,东方文明出现较晚
B.西方文明依托于海洋,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C.西方人传统保守,东方人冒险进取
D.西方文明以农耕为主,东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解析】选B。不同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文明,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以工商业为主,属于海洋文明,形成了西方人冒险进取的精神;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主,属于农业文明,形成了东方人保守传统的特点,故选B。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爱琴文明的特点
【情境】 爱琴文明是爱琴海地区早期文明,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克里特文明最大特征是宫殿的建筑,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考古学上称为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解读成功。迈锡尼文明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城堡坚固,尚武精神突出等。迈锡尼模仿克里特线形文字A形成自己的线形文字,考古学称之为线形文字B,该文字已被解读成功。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爱琴文明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异同点。(学业质量水平2)
提示:相同点:国家形态是君主制国家;注重建设王宫、卫城、陵墓。
不同点:前者以海洋文明为依托,商业、航海业发达;后者多产生在大河流域(尼罗河、黄河、恒河等),农业经济发达。
2.论证观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及成因
【情境】 在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学业质量水平3)
提示:观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东西方政治体制差异的原因之一。
论证: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多平原,农业经济发达,实行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方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多山、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易产生民主政治体制。总之,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产生了东方的专制和西方的民主。(提出其他观点,如“东西方两个古典文明形成不同类型政治体制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等均可)
阶级出现
国家形成
文字的产生
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阶级产生
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
用于记事和管理
文明的
产生
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古代多元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象形文字
太阳历等
楔形文字
种姓制度
希腊城邦
佛教
神话戏剧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泰安高一检测)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D正确。
【补偿训练】
人类社会发展建立了合理规则,彻底脱离了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的兽性,文明才在真正意义上产生。下列不属于人类文明诞生标志的是( )
A.农业的发展 B.国家的形成
C.文字的出现 D.阶级的产生
【解析】选A。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不属于”,人类文明诞生的主要标志是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故A符合题意要求。
【深化点拨】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国家开始形成,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了。
2.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是( )
【解析】选D。本题抓住限定词“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的文字,故D正确。
3.当你漫步法国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根黑色的石柱说:“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该法典诞生在(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解析】选B。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正确答案选B。
【拓展延伸】《汉谟拉比法典》特点及地位
(1)特点:以神的名义颁布(法典来自神授);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量刑不一;保留某些原始习惯法的印记(同态复仇、神明裁决)。
(2)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4.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中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据此可见,婆罗门宣称种姓是( )
A.佛祖安排 B.国王指令
C.神灵旨意 D.人民意愿
【解析】选C。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三个种姓生自原人之口、臂、腿,比较高贵;最后一个种姓出自原人之双足,所以比较低贱,而原人是由神的生主发展而来的,说明婆罗门宣称种姓是神灵旨意,故C正确。
5.(2020·全国Ⅱ卷)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解析】选A。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充分而自如地批评“国家所有权威部门”,故A正确。僭主政治是一种通过非法手段获得政权的政体形式,僭主政治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故B错误。罗马共和政体的特点在于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寡头政治是少数贵族掌握政权的专制体制,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故D错误。
【补偿训练】
《建筑与民主》一书中说:雅典人通常在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确保每一个参与讨论内政、外交问题的人,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这反映了雅典( )
A.实行民主政治 B.注重法制建设
C.建筑水平高超 D.文化繁荣昌盛
【解析】选A。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和战争等重大问题。材料反映的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这一特征。
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电视台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片《文明之路》,让我们追随摄制组的足迹,共同见证人类的早期文明。
材料二
(1)图一是哪一大河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图二石柱上雕刻的是哪一部法典?指出这部法典的地位。
(2)图三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3)上述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下的产物?
(4)图四中的场景出现在古希腊哪个重要城邦?该城邦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金字塔,这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图二石柱上雕刻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回答其地位。第(2)题图三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3)题依据上述三幅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都是奴隶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都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第(4)题图四的内容反映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其贡献是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高峰。
答案:(1)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种姓制度。
(3)奴隶主专制制度。
(4)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课时素养评价
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合格性考试】(30分钟·100分)
(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
1.农作物的培植是最初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
A.大麦、小麦 B.水稻、粟
C.大豆、甘薯 D.玉米、烟草
【解析】选A。解答本题应注意“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是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故A正确。
2.《全球通史》中提及:“中东、印度、中国……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里强调了产生伟大文明的共同因素是(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地理条件 D.思想条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东、印度、中国……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并结合所学知识,中东、印度、中国属于大河流域,地理条件优越,孕育了伟大的文明,故C正确。
3.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正确。
4.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
A.集权专制 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 D.礼仪德治
【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正确。
5.“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解析】选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选C符合题意。
6.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选A。埃及象形文字几乎与西亚的楔形文字一样古老,①正确;古代西亚和埃及都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③正确。A为正确答案。
7.“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的原始史料,故B正确。
8.“一个婆罗门在办公室里热情地欢迎某位‘表列种姓’(贱民或不可接触者)做他的下属……在家中却坚决反对未来的女婿是非婆罗门。”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
A.非婆罗门地位最高
B.印度人的女婿都应该是婆罗门
C.现代印度需要佛教
D.印度社会的种姓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选D。古代印度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称“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是造成印度阶级隔阂的历史根源,故选D。
9.(2020·三亚高一检测)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根源皆在希腊”信息可知,这说明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强调的是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深远影响,因此C正确。
【补偿训练】
与其他文明相比,希腊保留城邦小国林立的局面时间很长,而且是在这种城邦体制下达到其文明的繁荣昌盛的高峰。这说明城邦( )
A.具有独立自主特征 B.最终演变为大国
C.有利于文明的发展 D.促成了民主政治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城邦的确立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故选C。独立自主是城邦的特征,但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A,希腊城邦没有演变为大国,排除B,城邦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
10.伯利克里统治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雕刻家菲迪亚斯和“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都来自外邦。据此可知,此时的雅典( )
A.人文思想广为流传
B.公民与非公民区别消失
C.社会氛围较为宽松
D.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外邦人愿意并且可以到雅典从事创作,这表明当时雅典拥有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创作环境),故C正确。
【拓展延伸】
11.(4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
(1)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金字塔?(30分)
(2)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什么?(10分)
【解析】第(1)题评价金字塔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切入,金字塔既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奴隶遭受压迫的见证。第(2)题金字塔是王权的象征,金字塔越修越小,表示王权的衰落。
答案:(1)评价:①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②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法老的无限权力;③金字塔也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2)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选择性考试】(15分钟·4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
12.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
为( )
A.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使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故D正确。
13.在古代,大河流域因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而成为上古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无一不是由大江大河滋养孕育而成。下列属于大河文明的共同点的是( )
A.岛屿众多并且星罗棋布
B.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C.建立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
D.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文明
【解析】选C。根据大河文明等内容可知,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以农业为主;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黄河流域的中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故C正确。
14.(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15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得出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据材料一“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得出三者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再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各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第二问,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所涉及的地区文明典型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
答案:(1)共同之处: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原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交往范围有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
(2)地中海文明: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或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南亚文明: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森严的等级体系,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东亚文明: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