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知识点一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15、16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亚洲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这一过程史学界又称为“地理大发现”。那么,当时西欧人是基于什么原因走上海外探险之路的呢?他们又具备了怎样的技术条件呢?
1.初步探索:13世纪开始,_________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诸岛屿获取木
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2.开辟原因:
经济根源
①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_____
_________的解体,手工工场和_________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②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迫切
社会原因
《马可 ·波罗行纪》对中国的描写,推动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_________等去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实现发财梦
伊比利亚
封建
庄园制度
租地农场
资产阶级
直接原因
___________控制东西陆路贸易的通道,导致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精神动力
①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②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_______
政府支持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奥斯曼帝国
基督教
3.技术条件:
(1)航海经验及地理知识:西欧人积累了丰富的航行经验,相信大地是球状的,有关季风与洋流等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
(2)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情境一】 《1500年世界的变化》中写道:15世纪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商品交换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大量货币,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
【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社会原因:西欧各国对金银财富的狂热追求。
【情境二】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与现实》一文中说:最直接的原因是去寻找获取香料的新航线,以取代受政治环境影响而随时可能停止供应的陆地贸易。还有一个因素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急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
【思维交互2】材料中“受政治环境影响”指的是哪一事件?材料中还反映了哪一推动因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事件: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引发商业危机。推动因素:对外传播基督教。
【情境三】 15世纪初的航海家们凭借航海经验,注意到扬帆出海的船只最后消失的总是桅杆,船只归航时,桅杆最先映入人们眼帘。这说明水面在近处看是平的,但从大的范围看,应该是圆的。
【思维交互3】航海家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除此之外,新航路开辟还得益于哪些条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说明: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地圆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为环球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条件: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的普遍应用。
【史论生成】
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因素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到东方的“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
4.国家因素: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基督教,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主义鼓励人们大胆追求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6.客观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
【深化点拨】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有三条:
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两条海路,即由海路入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或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
知识点二新航路的开辟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15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了寻找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葡萄牙与西班牙分别支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那具体情况如何呢?
1.背景:_______商人控制东地中海商路后,西欧人就开始寻找经大西洋到达印度
的航线。
2.概况:
时间
人物
方向
结果和影响
1487年
_______
向东
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1492年
哥伦布
向西
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497-
1498年
达·伽马
向东
绕过好望角驶达_____。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1519-
1522年
_______
向西
1521 年,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被杀死。
其船队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拉伯
迪亚士
从欧洲到美洲
的新航路
印度
麦哲伦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情境一】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思维交互1】哥伦布航海的初衷是什么?他的航行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提示:初衷:寻找通往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航路。影响: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美洲,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情境二】 下图是“菲律宾麦哲伦纪念碑”
【思维交互2】为什么菲律宾会建造麦哲伦纪念碑?麦哲伦船队的远洋航行有何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提示:原因:1521年,麦哲伦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其本人在介入当地人的冲突中被杀死。历史意义: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史论生成】
葡萄牙、西班牙能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2.资源短缺促使葡萄牙最早进行海外探险,从而带动了西班牙。
3.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铺平了道路。
4.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弘扬基督教的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新航路的一种精神动力。
5.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深化点拨】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知识点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较早进行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后,西欧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了海外探险的队伍,其中以英国、荷兰和法国最为典型,这些国家的海外探险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1.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_______________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
线。
(2)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_________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
洲的航路。
西班牙和葡萄牙
北大西洋
2.概况:
国家
时间
人物
成果
英国
1497年
卡伯特父子
发现了_________
1578年
_______
到达美洲南端的_______
法国
16世纪
_______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16世纪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17 世纪初
_______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642—1643年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到达_______和塔斯马尼亚岛
俄罗斯
17 世纪初
开辟了_________到北冰洋的航线
纽芬兰岛
德雷克
合恩角
卡蒂埃
哈得逊
新西兰
北太平洋
3.影响:
(1)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2)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
(3)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欧洲各国开辟的新航路
【情境一】 被称为“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纽芬兰渔场,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它同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秘鲁渔场齐名。鳕鱼也成了16世纪欧洲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思维交互1】纽芬兰岛是怎样被发现的?其发现背景是怎样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发现: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情境二】 15-16世纪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荷兰的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的造价比英国低1/3到1/2。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
【思维交互2】荷兰进行远洋探险的情况如何?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较有何优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情况:荷兰多次探寻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还不断探寻南半球,到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优势:荷兰造船业世界领先,故远洋探险的次数和规模都比较大。
【史论生成】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不同点:
比较
项目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背景
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开拓市场,殖民扩张,牟取暴利
比较
项目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性质
封建性政治行为的贡赐贸易
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海外殖民
结果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闭关锁国”
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影响
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
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开始殖民时代
2.相同点:
(1)都在国力强盛、最高统治者支持下进行;(2)造船技术、航海知识、指南针运用等为远航提供了条件;(3)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化点拨】(1)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东非沿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2)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开始远航早92年,比麦哲伦开始远航早114年。
课堂素养达标
1.(2020·海口高一检测)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地理知识的积累
B.航海技术的进步
C.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
D.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于地理大发现,促使探险家出海探险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本题选D。
2.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伊斯兰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 )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
B.新式帆船与罗盘的应用
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
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可知体现的是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引发新航路开辟,C符合史实和题意,A、B、D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3.迪亚士在谈及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 )
A.传播宗教,发展信徒
B.推进近代的工业文明
C.弘扬欧洲的科学精神
D.普及西方的民主政治
【解析】选A。材料中的“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传播宗教,发展信徒,故答案为A。新航路开辟时尚不存在近代工业文明,排除B;从材料中的“上帝”来看,不是弘扬科学精神,排除C;此时欧洲的民主政治尚未确立,排除D。
4.有史学家评价某次远航的成果是“欧亚大陆两种文化首次面对面的划时代的会合”,该远航的领导者是 (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解析】选B。迪亚士到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并没有到达亚洲,故A错误;根据材料“欧亚大陆两种文化首次面对面的划时代的会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7
-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这是欧亚大陆两种文化首次面对面的划时代的会合,故B正确;哥伦布开辟的是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故C错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但时间比达·伽马晚,故D错误。
5.如图是某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被红海隔开。陆地(人居)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它能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该图可知,绕过非洲也能到达东方,该地图 ( )
A.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
B.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
C.是地圆说在世界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解析】选A。材料中的图片没有美洲大陆,说明可能是在美洲发现之前,也就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绘制的,故A正确;材料的图片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之前绘制的,不可能是新航路开辟的成果,故B错误;材料图片不能体现出地圆说盛行,故C错误;材料的地图没有美洲大陆,不可能描述世界全貌,故D错误。
6.达·伽马的航海笔记写道:“(1498年)4月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非洲东部城市)……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的基督徒见见面,并希望能在翌日和他们同去做弥撒。”这说明 ( )
A.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
C.基督教此前已传入非洲
D.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解析】选C。题干材料“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的基督徒见见面”说明基督教在达·伽马到达非洲之前已传入非洲,故C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故D不符合题意。
7.(2020·聊城高一检测)在菲律宾马克坦岛有两座纪念碑,其中一座纪念的是当地酋长拉普,另一座则纪念的是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他的船队主要贡献是 ( )
A.南行最远到达好望角
B.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
C.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D.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线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中,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的贡献是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故C正确。迪亚士船队最远到达好望角,故A错误。哥伦布船队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故B错误。达·伽马开辟了到达印度的新航线,故D错误。
8.有关英国和荷兰探寻新航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1497 年,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
B.荷兰人哈得逊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C.英国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D.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解析】选A。哈得逊是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故B错误;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线的是俄罗斯人,故C错误;卡蒂埃是法国人,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1497年,英国人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A与史实相符。
9.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线的是 ( )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俄罗斯人 D.法国人
【解析】选C。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线的是俄罗斯人,故选C。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27 800多人乘208艘船;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27 550人分乘61艘船,于1433年返回刘家港。郑和率领的船队在28年中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溜山(马尔代夫)、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竹步(索马里准博)等。郑和宝船大型的长44.4丈(148米),宽18丈(60米),排水量约为14 000吨,载重量7 000吨以上。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5世纪中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道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伊斯兰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大道。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在中世纪后期出现许许多多为突破或绕过将欧洲人限制在地中海地区的伊斯兰屏障而制订的计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制订突破或绕过地中海地区计划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计划得以实施的条件。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27 800多人乘208艘船”得出规模庞大;根据材料“郑和率领的船队在28年中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得出航海范围广,主要在亚洲及非洲沿岸;根据材料“郑和宝船大型的长44.4丈(148米),宽18丈(60米),排水量约为14 000吨,载重量7 000吨以上”得出造船技术先进;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得出以政治目的为主。结合所学,可从国内形势、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文化、技术的发达、统治者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黄金等贵金属的渴求;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受阻,致使东西方贸易困难。条件从政府的支持、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扩展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庞大;航海范围广,主要在亚洲及非洲沿岸;造船技术先进;以政治目的为主。
原因:明朝初期政局稳定、国力雄厚;手工业、商业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天朝上国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科技发达,技术水平领先;明成祖的支持。
(2)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黄金等贵金属的渴求;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受阻,致使东西方贸易困难。
条件:西、葡两国王室的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天文地理知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