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讲练课件—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讲练课件—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共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9: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唐诗三首
第六单元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有《白氏长庆集》。
◆主题解说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差吏乘夜捉人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的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受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卖炭翁》这首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腐朽本质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表现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技法点睛
分析诗歌的主旨
考点解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即分析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诗词的“灵魂”,所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
答题思路:分析、解答主旨题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②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③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等
答题模式:这首诗(词)写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寄寓了作者……的思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挂罥(  )   塘坳(  )  一丈绫(  ) 辗冰辙(  )(  )
三重茅(  ) 两鬓(  ) 两骑(  ) 怒号(  )
翩翩(  ) 口称敕(  ) 叱牛(  ) 大庇(  )
俄qǐng(  ) 布qīn(  ) 突wù(  ) sāng(  )乱
2.请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juàn
ào 
línɡ
niǎn
zhé
chóng
bìn
jì 
 háo
piān
chì
chì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暮投石壕村(      )
(2)老翁逾墙走(      )
(3)妇啼一何苦(      )
(4)听妇前致词(      )
(5)存者且偷生(      )
(6)高者挂罥长林梢(      )
(7)忍能对面为盗贼(      )
(8)秋天漠漠向昏黑(      )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10)卖炭得钱何所营(      )
投宿
越过;翻过
凄苦
对……说
姑且,暂且
挂结
如此、这样
接近
高耸的样子
谋求、需求
(11)翩翩两骑来是谁(      )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 B.卷我屋上三重茅
C.回车叱牛牵向北 D.系向牛头充炭直
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 卖炭得钱何所营
B.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C.高者挂罥长林梢 黄衣使者白衫儿
D.市南门外泥中歇 愿为市鞍马
轻快的样子
D 
A 
6.根据提示,用诗歌原文填空。
(1)《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3)《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了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约意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黄石中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自己虽然身处穷困之境,却依然心忧天下寒士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卖炭翁》中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心理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的艰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一)
请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各题。
7.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8.这首诗主要写了几个人?谁是主要人物?老妇人和差吏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差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老妇人: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保护家人,主动从军,她热爱家人,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善于应付,顾全大局,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9.“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10.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好处: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自述的方式,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差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C 
(二)
请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各题。
1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把茅草吹得四处飞散、遍地都是的情景,烘托了作者焦灼、苦痛而又无奈的心情。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屋漏做铺垫。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博大胸怀。 
(三)(遵义中考改编)
请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各题。
15.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16.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这两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17.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C 
(四)
(遵义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覆”字准确写出了小麦成熟后压盖田垄的情形。
B.“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诗人“不事农桑”却“岁晏有余粮”,这与贫妇人的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愧疚之情。
D.以前的割麦者,成了如今的拾穗者,如今的割麦者却享受着悠闲的生活,诗人对此表现出了愤怒之情。
D 
19.“家田输税尽”中的“尽”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一个“尽”字写出贫妇人因租税繁重而卖光土地,被迫捡麦穗为生的悲惨情景,从而揭示繁重的租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0.(枣庄中考)学校组织“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参与其中。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欣赏漫画《孔夫子讲学》(作者:王春生)。
材料二: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手机导致近视、“搜题”软件成为答卷神器等新闻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滥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2018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自2018年11月1日起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
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这是新时代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1)材料一中的这幅漫画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请你简要指出该作品获奖的原因(不超过70字)。
示例一:该作品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的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既有幽默性又有讽刺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思。 示例二: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社会通弊,借古喻今,角度独特,引人思考。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加以有机结合的漫画作品。
(2)阅读材料二,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益处,请简要列出两条。
示例:①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②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④能够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