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让老师哭笑不得的文言文翻译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孔子说:“我父母在的时候,我不敢游泳游得太远。如果游泳,必须要有方向盘。”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孔子说:“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被孤立,必然还有邻国。”
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孔子说:“80后的人挺可怕的,但你也不敢说他们就不如现在的人可怕。四五十岁还没觉得他们可怕,那看来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4.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
孔子说:“你跟旁边的人说悄悄话,远处的人肯定会凑过来听。”
5.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哟,你还知道以德治国,真新鲜!”
本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主要借助“秀才买柴”一例来说明古今汉语有很大差别。
2.第二部分是课堂活动。通过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说明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方面的巨大差异。
3.第三部分是工具箱。主要从汉语语音的演变、汉语词汇的演变、汉语语法的演变三个角度来谈。
1.汉语语音的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2.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汉语词汇的演变主要体现在:(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2)词语的消长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3)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4)词语的引申变化。汉语中词语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3.汉语语法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语序的变化。古代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2)句式的变化。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还有些句式古代没有,是后来才出现的,如“把字句”。(3)词类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这些词类活用现象现在已经消失了。第三节 四方异声
——普通话和方言
自主广场
一、基础巩固
1.请大家猜猜下面①~⑤句中画线的方言词是什么意思,⑥~⑧句的方言是什么意思,然后分别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
①经过这一次遇难,世界我都睇淡。(黄谷柳《虾球传》)
②蓑衣箬笠挂在金钩上,夹糖麦饼放在饭镬头。(吴语)
③这就是李玉山的婆姨。(杜鹏程《保卫延安》)
④我家今天来了人客,是我童年时的同学。(闽语、粤语)
⑤这种人少跟他搭界。(吴语)
⑥拨本书我。(吴语)
⑦佢高过我。(粤语)
⑧你格认得?(昆明话)
参考答案①看(“睇”是个古语词,东南方言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词);②饭锅(“镬”也是古语词);③妻子、老婆;④客人(一些方言词和普通话词的差别在于字的排列顺序相反);⑤搭理、联系;⑥给我本书(吴语的双宾语句是把表物的宾语放在表人的宾语前面,这和普通话的语序相反);⑦他比我高(粤语的比较句格式比普通话更接近古汉语格式,如古汉语格式说这个意思要说“某人高于某人”);⑧你认识不认识?/你认识吗?(有些方言中使用疑问副词来构造类似于普通话反问句或简单问句的疑问句形式。)
2.比较下面两段方言的内容与形式,说明其中的语言差异。
苏 州 话
俚走出弄堂门口,叫啥道天浪向落起雨来哉。啊呀,格爿天末实头讨厌,吃中饭格辰光,还是蛮蛮好格啘,那咾会得落雨格介?又弗是黄梅天,现在是年夜快呀!
北 京 话
他走出胡同口儿,谁知道天上下起雨来了。嗐,这个天实在讨厌,吃午饭的时候,还是很好很好的嘛,怎么会下雨的呢?又不是梅雨天,现在是快年三十儿啦!
参考答案这里的语法差别很小,苏州话的“蛮”相当于普通话的“很”,“蛮”可以重叠,而“很”不能,因而“蛮蛮好”只能译成“很好很好”;苏州话的“……快”,北京话说“快……”,词序不同。词汇的差别比语法大,但其他方言区的人还可以看得懂。而语音上和北京话的差别很大,让北京人去听苏州人说上面那一段话,恐怕只能听懂两三成。所以,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异,语法上的差别最小。
3.阅读宋代吕居仁《轩渠录》中的一段话,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
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耍劣,又阋阋(音吸)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茁(上声)儿、肐(音胖)胝(音肢)儿也。”大琮迟疑不能下笔。婶笑云:“原来这厮儿也不识字!”闻者哂之。因说昔时京师有营妇,其夫出戍,尝以数十钱托一教学秀才写书寄夫云:“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忔(音肝)憎,每日恨(入声)转转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去声)囊,不要吃温吞(入声)蠖托底物事。”秀才沉思久之,却以钱还云:“你且别处请人写去!”
参考答案(1)受过正宗书面教育的秀才听不懂当地的乡言土语;(2)宋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3)方言和通用语的沟通是增强人们交际的关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经过一番激烈的口角之后,明显占据上风的她,口角终于有了一丝笑意。
B.临峰翘望,亲睹山天相接的壮美,是她翘望已久的一桩心事。
C.如果今年这种新引进的树种再不结果,那我们这次试验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D.朋友累累劝我放弃这种艰苦的尝试,但是一想到硕果累累的美好前景,我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解析A项,jué/jiǎo;B项,都读qiáo;C项,jiē/jié;D项,lěi
lěi/léi
léi。
答案B
5.有一段不完整的顺口溜,下面有四种补写,补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in和inɡ,要分清。
弹琴与谈情,
莫把①误②;
jīn
yín与jīnɡ
yínɡ,
莫把③读④;
bù
xìn与bù
xìnɡ,
莫把⑤变⑥;
弹琴与谈情,
莫把弹琴念谈情;
避免念错误事情。
A.①亲近 ②清静 ③金银 ④晶莹 ⑤不信 ⑥不幸
B.①清静 ②亲近 ③金银 ④晶莹 ⑤不信 ⑥不幸
C.①清静 ②亲近 ③晶莹 ④金银 ⑤不幸 ⑥不信
D.①亲近 ②清静 ③晶莹 ④金银 ⑤不幸 ⑥不信
解析in是舌尖顶齿龈,inɡ是舌根软腭顶,部位前后要分明,认真练习细分清。“亲、近、金、银、信”都是前鼻辅音。
答案A
二、强化提升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纨绔(kuǎ) 内讧(hònɡ) 箴言(zhēn) 桎梏(ɡù)
B.麻痹(pì)
徜徉(chánɡ)
旖旎(yǐ)
戏谑(xuè)
C.皈依(ɡuī)
婆娑(suō)
砧板(zhēn)
翩跹(xiān)
D.囹圄(yǔ)
巨擘(bò)
阴霾(mái)
田塍(ténɡ)
解析A项,“绔”应读“kù”;B项,“痹”应读“bì”;D项,“塍”应读“chénɡ”。
答案C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泥泞(nínɡ) 辞藻(zǎo) 挑剔(ti) 足癣(xiǎn)
B.狩猎(shòu)
洗涮(shuā)
折耗(zhé)
发指(fà)
C.潜力(qián)
婀娜(nuó)
粗糙(cāo)
包庇(bì)
D.应届(yīnɡ)
滂沱(pánɡ)
淙淙(cónɡ)
呆板(dāi)
解析A项,“泞”应读“nìnɡ”,“癣”应读“xuǎn”;B项,“涮”应读“shuàn”,“折”应读“shé”;D项,“滂”应读“pānɡ”。
答案C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háo 号叫 号丧 哀号 号啕大哭
B.qiánɡ
强制
强迫
强化
强词夺理
C.tiē
字帖
碑帖
请帖
服帖
D.lěi
累计
连累
累赘
危如累卵
解析B项,在“强迫”“强词夺理”中读“qiǎnɡ”;C项,在“字帖”“碑帖”中读“tiè”,在“请帖”中读“tiě”;D项,在“累赘”中读“léi”。
答案A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旋涡(xuán)按捺(nài) 蜜饯(jiàn)
稍纵即逝(jí)
B.桑梓(zǐ)
鬈发(quán)
昭示(zhāo)
图穷匕见(bǐ)
C.混搭(hùn)
盘桓(huán)
喷香(pèn)
扛鼎之作(kánɡ)
D.狙击(jū)
佝偻(lóu)
拙见(zhuó)
戛然而止(jiá)
解析A项,“捺”应读“nà”;C项,“扛”应读“ɡānɡ”;D项,“拙”应读“zhuō”。
答案B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量刑 量杯 量入为出 质量并重
B.澄沙 澄碧 江澄如练 澄清事实
C.馈赠 匮乏 功亏一篑 振聋发聩
D.空间 间距 间不容发 亲密无间
解析C项,都读“kuì”。A项,liànɡ,liánɡ,liànɡ,liànɡ;B项,dènɡ,chénɡ,chénɡ,chénɡ;D项,jiān,jiān,jiān,jiàn。
答案C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蓓蕾(bèi) 哺乳动物(pǔ)
裹挟(xié)
便宜行事(biàn)
B.粗糙(zào)
热泪盈眶(kuànɡ)
剽悍(biāo)
趁热打铁(chèn)
C.标识(shí)
面带愠色(yùn)
殷红(yān)
提纲挈领(qì)
D.露面(lòu)
荆棘载途(zài)
拘泥(nì)
长吁短叹(xū)
解析A项,“哺”应读“bǔ”;B项,“糙”应读“cāo”,“剽”应读“piāo”;C项,“挈”应读“qiè”。
答案D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殚精竭虑(dān)
莘莘学子(shēn)
罄竹难书(qìnɡ)
鲜为人知(xiǎn)
B.分道扬镳(biāo)
暴戾恣睢(zī)
炙手可热(zhì)
恪尽职守(kè)
C.戎马倥偬(kōnɡ)
咄咄逼人(duō)
猝不及防(cù)
绿林好汉(lù)
D.负隅顽抗(óu)
栩栩如生(xǔ)
惴惴不安(zhuì)
喟然长叹(kuì)
解析B项,“恣”应读“zì”;C项,“倥”应读“kǒnɡ”;D项,“隅”应读“yú”。
答案A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缜密(shèn)
感喟(kuì)
紫蔷薇(wēi)
暗香盈袖(yínɡ)
B.镶嵌(xiānɡ)
驰骋(chěnɡ)
栀子花(zhī)
逸兴遄飞(chuán)
C.热忱(chén)
别扭(bié)
康乃馨(xīn)
积微成著(zhù)
D.菜肴(yáo)
酣畅(hān)
蒲公英(pú)
春风拂面(fó)
解析A项,“缜”应读“zhěn”;C项,“别”应读“biè”;D项,“拂”应读“fú”。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B.豆豉(chǐ)
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ɡ)
按图索骥(jì)
C.梗概(ɡ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
D.搁浅(ɡē)
解剖(pōu)
鬼鬼祟祟(suì)
不屑一顾(xiè)
解析A项,“埋”应读“mán”;B项,“跄”应读“qiànɡ”;C项,“梗”应读“ɡěnɡ”。
答案D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解析A项,léng/líng,zhì,qǐ/jī;B项,jiǎo/náo,xuàn/xùn,chèn/chēng;C项,sù/shuò,xiāo/jiào,dào;D项,yán,lì/lí,tiāo/tiǎo。
答案B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裨益(bì)
窠臼(kē)
偌大(nuò)
潜移默化(qián)
B.发轫(rěn)
烘焙(péi)
禀赋(bǐnɡ)
既往不咎(jiù)
C.臧否(pǐ)
契合(qiè)
澄澈(chénɡ)
乳臭未干(xiù)
D.造诣(yì)
编纂(zuǎn)
泊位(bó)
游目骋怀(chěnɡ)
解析A项,“偌”应读“ruò”;B项,“轫”应读“rèn”,“焙”应读“bèi”;C项,“契”应读“qì”。
答案D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菲薄(fěi) 霰弹(xiàn)
徇情枉法(xún)
否极泰来(pǐ)
B.勾当(gōu)
鞭挞(tà)
余勇可贾(gǔ)
熠熠发光(yì)
C.应届(yīng)
羞赧(nǎn)
疾风劲草(jìng)
便宜行事(biàn)
D.侪辈(chái)
倥偬(cōng)
螳臂当车(dǎng)
奸狡诡谲(jué)
解析A项,“徇”应读“xùn”;B项,“勾”应读“gòu”;D项,“偬”应读“zǒng”,“当”应读“dāng”。
答案C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秕谷(bǐ)
泥淖(nào)
棱角(lénɡ)
大笔如椽(yuán)
B.旱涝(lào)
攒集(cuán)
褒义词(bāo)
风光旖旎(yǐ)
C.间断(jiàn)
自怨自艾(yì)
打埋伏(mái)
靡日不思(mí)
D.跻身(jǐ)
诳语(kuánɡ)
倒春寒(dào)
涎皮赖脸(xián)
解析A项,“椽”应读“chuán”;C项,“靡”应读“mǐ”;D项,“跻”应读“jī”。
答案B
二、表达交流
7.下面一则通知的正文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解析“照顾到”是口语,用在通知中不够严肃和庄重,应改为“满足”;“打算”倾向于口语,并且是一种不太成熟的、非正式的计划,用在通知中不符合要求,应改为“计划”;“剩余的钱”是口语,用在通知中不规范,不符合语体要求,应改为“余额”,“拿走”是口语,不符合通知要求,应改为“领取”;“抓紧时间”是口语,不符合通知要求,改为“及时”。
参考答案①“照顾到”改为“满足”;②“打算”改为“计划”;③“剩余的钱”改为“余额”;④“拿走”改为“领取”;⑤“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① ,校长也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② ,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③ 。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以后还可以推广到学生中去。这样逐渐积累,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
解析第①处,根据语境“校长也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可知读书会的组织者该是“教师”,可填写“教师先行组织读书会”;第②处,根据后文中“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可知是递进关系复句,可填写“不仅读关于教育的书”;第③处,为总结句,不仅要读书,还要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教育的事情,就表明是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①教师先行组织读书会 ②不仅读关于教育的书 ③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共6张PPT)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肥皂与肥蕉
一人地方话口音很重,来到商场买肥皂。他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就问一个工作人员:“请问,‘肥蕉’在哪卖?”
工作人员不解,以为是很肥的香蕉,就说:“在水果区。”
那人去了水果区,没找到,又回来问:“哪里有‘肥蕉’哇?”
工作人员不耐烦了,吼道:“在水果区!”
那人心想:这人怎么啦?转头一看,发现了肥皂,对工作人员说:“你看看,‘肥蕉’不在这里吗!你偏说在水果区,害得我找了半天!”
这一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借助“‘打人’的理发馆”这一相声片段,说明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第二部分通过《北风和太阳》这个故事的两种语言表述,说明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着语音、词语运用、语法结构与搭配的差异。
3.第三部分“工具箱”阐释了汉语的七大方言区和普通话的重要性。
1.什么叫方言?现代汉语可以分为哪几大方言?
提示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根据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重要差异,现代汉语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
2.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也是方言吗?普通话与方言有何关系?
提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全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话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方言。一方面,普通话和各种方言一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变体,与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而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另一方面,普通话又不同于其他方言,它是一种最具有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权威方言。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自主广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新事物不断涌现,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旧事物不断消亡,有些词汇也在逐渐消亡;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保持不变。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车夫—司机。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解析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答案B
2.下列关于汉语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B.古代汉语常常用“……者……也”来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通常用动词“是”来表达。
C.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而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宾语都是放在动词后面。
D.“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解析A项,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如“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
答案A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中“其”的一个重要用法就是作表示领有的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里“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中的“其”就是这一用法。
B.“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了“暗中查看”的意思,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子格式,“吾与徐公孰美”与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也不相同。
D.“忌不自信”是古代的说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解析C项,“吾与徐公孰美”与现代汉语句子的格式相同。
答案C
4.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在堂上举足徐行叫“ ”,在门外快走叫“ ”,在大路上疾行叫“ ”,在草丛山林中走叫“ ”,在水中走叫“ ”。?
答案步 趋 奔 跋 涉
5.下列加点的词语都有活用现象,请指出活用方式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此其志不在小
(5)齐彭殇为妄作
(6)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解析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要想做好此题应了解古今汉语的词类,了解词语在句中的语法特点,然后再做出判断。
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2)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使……哭泣。
(4)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5)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6)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8)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6.汉语中词义有扩大、缩小、转移等现象。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变化情况。
(1)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荆轲刺秦王》)
参考答案(1)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这里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天专指黄金。词义缩小。
(2)涕:古代指眼泪。今天一般指鼻涕。词义转移。
7.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加点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们的读音。
(1)可汗( )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天姥( )连天向天横。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
(4)风吹草低见( )牛羊。
(5)羽扇纶( )巾
(6)万乘( )之国
(7)否( )极泰来
答案(1)kè
hán (2)mǔ (3)wèi (4)xiàn (5)ɡuān
(6)shènɡ (7)pǐ
8.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字母)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定语后置句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句 G.主谓倒装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
(2)是以后世无传矣。
( )
(3)而君幸于赵王。
( )
(4)唯你是问。
( )
(5)沛公安在?
( )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 )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
(10)宋何罪之有?
( )
(1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
(15)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
(16)战于长勺。
( )
(1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18)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 )
答案(1)B (2)C (3)B、F (4)C (5)C (6)A (7)A、E (8)B、F (9)B (10)C (11)E (12)D (13)D (14)A (15)G (16)F (17)A (18)E
二、强化提升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A项,古义是“它的果实”,是两个词;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是一个副词。B项,古义是“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C项,古义指“为祭祀而杀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放弃某些利益”。D项古今同义。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解析A项,“小大”指大大小小;B项,“异同”偏指“异”;C项,“国家”偏指“国”;D项,“作息”偏指“作”。
答案A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左右欲刃相如
②吾从而师之
③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⑥/②⑧/③/④⑦/⑤
C.①④/②⑧/③/⑤/⑥⑦
D.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解析①⑥名词用作动词,②⑧意动用法,③使动用法,④⑦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B
12.下列句子中,全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灌夫受辱于居室
⑤圣人不凝滞于物
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⑦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⑧府吏见丁宁
A.①③⑤⑥⑦ B.②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⑦
解析②句与⑧句中的“见”,用于动词前,表示某人行为动作的承受者,可译为“我”“自己”,不表被动;④句中“于”是介词“在”,不表被动。
答案A
1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奚以知其然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寂寥而莫我知也
D.惟兄嫂是依
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
答案B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析“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李将军之谓”是用“之”提宾的倒装句,即“谓李将军”。理解了这两处大致就能翻译正确。
参考答案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析“及”“尽”两词,意思是“到……时”“竭尽”。
参考答案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三国志·魏志·卷十九》)
解析“今”要理解为“现在”,“伐”是“夸耀”。
参考答案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
(4)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后汉书·循吏列传》)
解析“就”是“到”的意思。
参考答案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人们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王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①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沈思久之,谓曰:“汝疾万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服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
注①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
(1)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
(2)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
(3)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解析(1)“盍”,兼词,相当于“何不”,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国手也”,判断句;“国手”,国家闻名的医师。
(2)“诚”,译为“果真,如果”;“著和、缓名”,译为“有着和、缓那样的名望”;“乃”,副词,译为“竟然”“却”“反而”;“生死人而肉白骨”,“生”“肉”,使动用法,可意译为“起死复生”“起死回生”。
(3)补充主语“太医”;“乞休”译为“请求退休”“请求辞退官职”;“谢”译为“谢绝”“拒绝”。
参考答案(1)太医院里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
(2)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
(3)太医送王尧出门,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参考译文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乡人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不见效,找太医院某医生就诊,那太医按脉完毕,吩咐他说:“这病只有一个月时间了,你应尽快回家料理后事,慢一点就来不及了。”王尧急忙打点行李准备回家。适逢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傅青主说:“太医院里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王尧叹息着说:“我回家,就是听从他的吩咐啊。”于是将太医说的都告诉他。傅青主很吃惊,说:“如果真是这样,怎么办?让我试着给你诊断一下。”按脉很久,叹息着说:“太医他真是国手啊,他说的没错。”王尧流着眼泪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对他说:“你的病没有救活的道理,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法子,治好了不算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王尧很高兴,求处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处寻找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十余枚,煮成浓汤,过滤成药膏,早晚服食。王尧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医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见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太医见他来,吃惊地看着,说:“你还活着吗?”王尧把傅青主治病的做法告诉他。太医叹息着说:“傅先生真是神医,我比不上他。我当初诊断你的病,原来是脑髓亏损,按照古药方,只有用活人脑才可以医治,但是确实不能得到。现在傅先生用健壮青年使用的多枚旧毡笠代替活人脑,真是本领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说不是被我耽误吗!行医虽说是小本领,研究不精通,这简直是把人命看作儿戏啊,我还敢从事这种职业吗!”太医送王尧出门,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夫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东轩笔录》)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知杭州仁和县( )
②以谢平昔奖进( )
③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④所忧者气峻而骄( )
参考答案①掌管 ②往常 ③希望 ④高傲
(2)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解析A项,介词,凭借;C项,介词,用;B、D两项皆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答案BD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②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参考答案①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也不加以礼遇,而且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
②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参考译文鞠咏考中进士,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担任杭州知府后,鞠咏受到提拔,从平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担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咏将要到任,先把一封信和作的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往对他的奖掖栽培,并表达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用诗文往来同乐等意思。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等到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也不加礼遇,而且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到任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来成就他的美德。”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才把王化基当作真正的相知。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及长,神情倜傥,志略英赡。有识钦之,莫不许以远大。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仪同三司,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治小宫伯。建德三年,出为熊州刺史。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即授并潞肆石等四州十二镇诸军事、并州总管。初,神举见待于高祖,王轨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时年四十八。神举博涉经史,临戎对寇,勇而有谋。莅职当官,每著声绩。故得任兼文武,声彰中外。百僚无不仰其风则,先辈旧齿至于今而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B.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C.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D.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解析“宣政元年”为帝王年号,后面应停顿,排除C、D两项。“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亲戎北伐”指亲自北伐,“令”指命令,“北伐”与“令”之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疾甚乃班师”指高祖病势转重,于是撤军。“疾甚”与“乃班师”应断开,排除A项。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解析A项,对“仪同三司”的解释不正确。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金代分置仪同三司,为从一品中次散官。故选A项。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神举气量早成,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世族,幼年丧父,深受族兄宇文深器重,长大后才志出众,得到世宗赏识,袭爵后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B.宇文神举爱重士人,曾礼待卢思道。齐朝黄门侍郎卢思道因参与叛乱被抓获,宇文神举钦佩他的才能名望,不仅释放了他,以礼相待,还让他起草文告。
C.宇文神举有勇有谋,能够出奇制胜。宇文神举多次领兵平定叛乱,屡建战功。稽胡反叛时与突厥结盟,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打败突厥,收服了稽胡。
D.宇文神举名震中外,受到宣帝忌惮。宇文神举兼任文武,受到百官仰慕和称赞,宣帝只因忌惮他功高震主,威胁自己的地位,就派人送毒酒赐死了他。
解析D项,“只因忌惮他功高震主,威胁自己的地位”不正确,由原文可知,还因为有“宿憾”,由上文可知“宿憾”指的是宇文神举曾说过太子(宣帝)的短处。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
②神举见待于高祖,王轨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
参考答案①宇文神举振奋精神专心治理,威望恩惠同时使用,一个月之内,远近的人心悦诚服。
②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王轨多次上疏说皇太子的短处,宇文神举也多次参与这件事。
参考译文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早年成为孤儿,气量早成。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长大以后,神情豪迈,志向才略出众。有识见的人对他很钦佩,都说他前程远大。世宗初年,宇文神举开始担任中侍上士。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保定元年(561),袭爵长广县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随即被授予帅都督,升任大都督、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右大夫。四年,升骠骑大将军,主管小宫伯。建德三年,出任熊州刺史。五年,攻克齐朝的陆浑等五城。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该州是齐氏别都,地位重要。宇文神举振奋精神专心治理,威望恩惠同时使用,一个月之内,远近的人心悦诚服。境内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讨伐平定了盗贼。宣政元年(578),转任司武上大夫。高祖亲自北伐,命令宇文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人率兵分五路攻入,高祖抵达云阳时,病势转重,于是撤军。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人聚众占领范阳反叛,(朝廷)诏令宇文神举率兵把他们捉住。齐朝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在反贼中,平定贼党后被捉住,解衣将要正法。宇文神举素来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了,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他就是这样礼遇文人。此时稽胡反叛,侵犯西河。当时突厥与稽胡结盟,派骑兵奔赴援救。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突厥败逃,稽胡于是表示归附。当即授他为并潞肆石等四州十二镇诸军事、并州总管。当初,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王轨多次上疏说皇太子的短处,宇文神举也多次参与这件事。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害怕大祸临头,心中不安。刚平定范阳时,威名大振。皇帝忌妒他的名望,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在马邑去世。当时四十八岁。宇文神举博览经史,临阵对敌,勇敢而有谋略。居官称职,每次都有突出政绩。因此得以兼任文武之职,名震中外。百官无不仰慕他的风范,先辈遗老至今还称赞他。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1.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并解释含义。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
(3)沛公欲王关中(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参考答案(1)族,灭族 (2)函,用匣子装着 (3)王,称王 (4)军,驻扎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汉语词汇的引申变化。①“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戚”指有婚姻关系的;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③“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⑤“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一个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⑥“至于”,古汉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至于”是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戍卒叫,函谷举
解析B项,据句意可以缩为“谁为此计”,这是个疑问句;A项,“为……所……”结构表被动;C项,“为”字表被动;D项,动词“举”直接表被动,被攻占。
答案B
4.(2017·全国高考Ⅰ)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解析A项,“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称呼,使用正确。B项,“献丑”,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自己谦虚,称自己水平不高,并非“道歉”的话。“出错道歉”只能说“抱歉”“对不起”之类的话。C项,“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D项,“内人”,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应为“夫人”。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安。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选自《魏书·卷七十二》,有改动)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广/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解析断句前先应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要注意句子结构的整齐对称。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解析D项,“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解析D项,“做官后勤奋钻研”错误,原文为“从官废业”。
答案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2)“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解析(1)“托”,借口;“失道”,迷路;“伐”,夸耀。(2)“宁”,怎么,难道;“衰”,衰退,走下坡路;“常”,永恒、常规;“何常之有”为宾语前置。
参考答案(1)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2)“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常规?”
参考译文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他的伯父元寿,是高祖时的中书侍郎,有学问和德行,被当时人称颂。思伯由奉朝请入仕,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调任中书侍郎。很受高祖的赏识,经常跟随皇上征战讨伐。
世宗即位后,因为侍从的勤劳,改任辅国将军。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时,让思伯持节当他的军司。等到元澄作战失败,贾思伯带领军队在后面护卫。元澄认为思伯是个儒士,必死无疑。等赶回会师后,大喜,说:“仁义的人必定勇敢,我常认为是空谈,今天在军司身上却真的看到了。”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后来担任河内太守,不就任。接着任鸿胪少卿,因为母亲守丧而免官。服丧期满后,起用他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升迁为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当初,思伯与弟弟思同师从北海人阴凤学习,无钱交纳拜师的费用,阴凤就押了他俩的衣物。思伯去南青州上任后,送上一百匹缣给阴凤,派车马接阴凤来,阴凤惭愧不前往。当时人们很称道感叹这件事。不久因为父亲服丧而免官。后来授予征虏将军、光禄少卿,接着任命为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在位期间,征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求拜祭父母并给他们扫墓,回到了家乡。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依传闻弹劾而免职。不久授予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嫌凉州偏远,不乐意外出就任,于是以儿女未婚嫁为理由来推辞。灵太后不允许,经舍人徐纥从中说话,得以改授太尉长史。又授予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认为自己是名儒士,不喜欢法律,很难胜任。不久调任卫尉卿。
当时讨论兴建明堂,观点多有不同。思伯上书论述道:“……五室的道理,认为是能够成立的。它们的方圆和高宽,自可依时代不同而酌情计算度量。戴氏的九室之说,蔡氏的太庙学官论点,子干的灵台之论,裴逸的一屋观点,以及诸家的纷纭杂说,一概不可取。”学者们同意他的说法。
又升任太常卿,兼任度支尚书,转为正都官。当时太保崔光病危,上表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于是进宫给肃宗讲授《杜氏春秋》。思伯少年虽然明习经典,后来做官荒废了学业,到这时又延请一些儒士夜讲日授。性情谦和,礼贤下士,即使在街头,也要停车下马,接待交谈很认真投入,毫无倦色。有来客对思伯说:“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常规?”当时把此话作为雅谈。被元叉所宠信,舆论讽刺他趋炎附势。孝昌元年去世。追赠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贞。
三、表达交流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①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1)农夫之“忧”在于“百亩之不易”,尧、舜的“忧”在于“不得舜”“不得禹、皋陶”。(2)选段对比了尧、舜与农夫的“忧”,指出君王以不能替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为忧,实际就是“得人难”。
答案要点(1)“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2)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
10.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②。”请益③。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④,可以无与,与伤惠⑤。”
(《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文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可以以孟子的分析为根据再结合第一则材料概括。
参考答案公西赤不能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施的恩惠就会伤害廉洁。(共9张PPT)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
——认识汉语
有“机”可乘
有一个商品推销员去广州出差,到北京后,想乘飞机前往,因怕经理不同意报销,便给经理发了一封电报:“有机可乘,乘否?”经理接到电报,以为是成交之“机”已到,便立即回电:“可乘就乘。”这个推销员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时,经理不同意,认为他乘坐飞机不够级别。推销员拿出经理回电,经理目瞪口呆。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是引子。
2.第二部分是课堂活动。主要借助“比尔买被子”“比尔对狗的性别称呼”“比尔说‘我给了他一刀’”三个事例,说明汉语有别于外语的特点。(1)汉语声调的重要。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声调不同,意思就不一样。(2)汉语的词语搭配有自己的特点,说人要用“男、女”来修饰,说动物则用“公、母”或“雌、雄”来修饰,二者是不能混淆的。(3)汉语的量词在语言运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3.第三部分是工具箱。主要介绍了世界语言的分类、我们的母语——现代汉语的特点。
1.什么是“语言”?语言的“三要素”是什么?
提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2.世界上现在大约有多少种语言?用图表举例说明“语言”“语系”和“语族”的关系。
提示据粗略统计,世界上现在大约有5
000多种语言,其中使用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17种。
3.什么是“现代汉语”?
提示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叫作现代汉语。现代汉语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
——认识汉语
自主广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汉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叫作现代汉语。
B.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C.狭义的现代汉语指普通话,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D.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已有5
000年的历史。
解析D项,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形成的年代无从考证,但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已有3
500年的历史。
答案D
2.下列关于现代汉语词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只不过在日常口语中,单音节词(主要是动词)还较常用。
B.复合构词在其他语言中很少,在汉语中却最多,而且内部的构造类型也多种多样。
C.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如“老虎”,这种形式在汉语中是非常多见的。
D.现代汉语有着独特的量词。现代汉语在说明事物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的说法,一定要在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
解析C项,派生构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很多,在汉语中很少,而且也不属于严格的词形变化。
答案C
3.根据双音节语素之间的关系,给下列词语分类。
①琵琶 ②鞑靼 ③尴尬 ④葱茏 ⑤糊涂 ⑥蜿蜒
⑦魍魉 ⑧犹豫
(1)双声: ?
(2)叠韵: ?
答案(1)①②③⑧ (2)④⑤⑥⑦
4.区分下列词语的构造形式。
秋天 地方 青岛 理由 草木 点点 清凉 老头
椅子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声音 条条 都市 枣子 作家 科学家 零头
(1)重叠式:?
(2)派生式:?
(3)复合式:?
答案(1)点点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条条
(2)老头 椅子 枣子 作家 科学家 零头
(3)秋天 地方 青岛 理由 草木 清凉 声音
都市
5.根据文意填空。
语序变换以后意思常会发生变化,调整语序往往是为了表达特殊的意思。如“老马识途”“小鸟依人”“大笔如椽”“老态龙钟”都是指一种状态,如果要指具有这种状态的事物,就须倒换为 、 、 、 。有时,还可以临时性地改变语序,以语义关系上的临时组合表现对事物关联的新鲜认识。如鸿渐道:“给你说得结婚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了。”辛楣笑道:“不是我众叛亲离,是你们自己 。”(钱锺书《围城》)?
答案识途老马 依人小鸟 如椽大笔 龙钟老态 离亲叛众
二、强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路两侧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间或有刻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人诗词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的饱满遒劲的汉字,婉如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卧石和簇簇青葱之间,荷叶田田,萼红(灼灼/濯濯),一池晶莹,笑容可掬。池塘约三四亩,澄澈(宁静/幽静),(映照/映衬)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日月沉浮,好一个安详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脉络,那是历史的记忆。 ,重檐六角,斗拱高耸,恰似魏晋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围是一丛丛毛竹, ,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6.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 婉如
B.黑黝黝(yōu)
笑容可掬
C.累累(léi)
安详
D.遒劲(jìnɡ)
峨冠
解析A项,“婉”应为“宛”;B项,“黝”应读“yǒu”;C项,“累”应读“lěi”。
答案D
7.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灼灼 幽静 映照
B.灼灼 宁静 映照
C.濯濯 宁静 映衬
D.濯濯 幽静 映衬
解析灼灼:形容明亮。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此处应用“灼灼”。宁静:(环境、心情)安静。幽静:寂静。此处应用“宁静”。映照:照射。映衬:映照;衬托。此处应用“映照”。
答案B
8.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池中有一座湖心亭 滴青流翠,楚楚动人
B.湖心亭位于池中
楚楚动人,滴青流翠
C.池中有一座湖心亭
楚楚动人,滴青流翠
D.湖心亭位于池中
滴青流翠,楚楚动人
解析根据下面的“池水周围”,从结构上看第一处应选“池中有一座湖心亭”,此句“池中”承接上文,“湖心亭”关照下文。第二处应选“滴青流翠,楚楚动人”,“楚楚动人”与下文联系紧密。
答案A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茅台取消“限价令”有何难言之隐的苦衷,说到底,当问各地执行中央廉政规定,促使政风清廉有多大的决心。
②要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民族的文化,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侵蚀乃至颠覆它的教育,以一种温和的、渐进的、习焉不察的方式。
③母亲薄氏卧病期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为她亲口尝汤药。
④在模拟法庭辩论环节,双方继续摇唇鼓舌,精彩对辩。在一旁直播的同学也热情高涨,不时穿插一些现场点评的环节。
⑤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到头来却是作茧自缚,害了自己。
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英雄武松,打死老虎后也不是余勇可贾,而是使尽了气力,手脚酥软了。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①难言之隐: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与“苦衷”语意重复。②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与语境中的“温和的、渐进的”相符。③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不合语境。此处应用“目不交睫”。④摇唇鼓舌:指用言辞进行煽动、游说或大发议论(含贬义)。用在句中感彩不当。⑤作茧自缚:蚕吐丝做出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使用正确。⑥余勇可贾: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答案C
10.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科考中采集了近200多份南极浮游病毒样本,用于研究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海洋环境变化机制。
B.当下,中国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电影生产国及票房大国。
C.北京市从就业形势会商、政策咨询、信息共享等方面入手,探索京津冀统一、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D.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的状况,政府制订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措施,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了很好的作用。
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删去“近”或“多”字。B项,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探索”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故应在“建设”后加“新途径”。
答案D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娱乐化、泡沫化。 , , , 。 , ,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
①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
②我们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尽管有着几何级数的增长
③大师级的艺术家寥寥无几
④但与真正的繁荣仍有距离
⑤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
⑥史诗性的作品屈指可数
A.③⑥②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⑤①
C.①⑤②④③⑥
D.②④③⑥①⑤
解析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注意横线前后语句提供的信息,注意选项之间的内在关系。
答案D
拓展作业
一、积累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却/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轮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变成/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 ,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宣泄/倾泻)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栖宿 无与轮比
B.灿烂 流泻
C.斑驳 款曼平适
D.涟纹 畅快
解析A项,“轮”应为“伦”。
答案A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 变成 宣泄
B.却 变成 宣泄
C.却 塑成 倾泻
D.还 塑成 倾泻
解析“却”表示转折,此处无转折关系;“还”表示现象继续存在,与文意更相符。“塑成”比“变成”更形象,表意更丰富。“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宣泄”,当众发泄以引起注意,多指发泄不好的情绪,与“信仰”搭配不当。
答案D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色彩单纯到了圣洁
B.色彩单纯到了圣洁 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C.色彩委和到了圣洁 气韵单纯到了崇高
D.气韵单纯到了崇高 色彩委和到了圣洁
解析一是要照应前面的“大大方方、明明净净”,所以“色彩单纯”句要放前面;二是从搭配上讲,“色彩单纯”“气韵委和”的搭配更合理。
答案B
4.(2017·全国高考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解析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显示”杂糅,可删除“根据”或“显示”。B项,语序不当,“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应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C项,搭配不当,“推动……收益”不搭配,可把“和”改为“从而让”。
答案D
5.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怎样学习读本呢?不设计程序,不规定时间, ① 同学们自由阅读。 ② 阅读要认真,每篇文章都要逐字逐句读懂,把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都搞清楚, ③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④ ,要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 ⑤ 重要的词句要细细领会。这样,反复玩味,就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 ⑥ 文学欣赏上的愉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而且
接着
而且
关于
或者
B
以便
但是
进而
同时
对
和
C
因此
然而
/
而且
关于
以及
D
为了
同时
才能
同时
/
以及
解析“不设计程序,不规定时间”的目的是“同学们自由阅读”,因此①处应填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以便”;“阅读要认真”和前面“同学们自由阅读”构成转折关系,因此②处应填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或“然而”;“把文章的结构和思路都搞清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因此③处应填“进而”;本文段,先说读懂文章内容,然后说欣赏语言,两者是并列关系,因此④处应填“同时”;“对”表示对象,“关于”表示范围,文段中“重要的词句”是“细细领会”的对象,因此⑤处应填“对”;“思想感情上的陶冶”“文学欣赏上的愉悦”是并列关系,因此⑥处应填“和”。
答案B
二、表达交流
6.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快乐影子舞》是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集。
②爱丽丝·门罗是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的作者。
③安大略西南小镇的平民家庭日常生活是《快乐影子舞》描写的主要对象。
(1)以《快乐影子舞》为主语:?
(2)以爱丽丝·门罗为主语:?
解析短句变长句,首先要确定长句的主干句,第(1)题的主干句就是第①句,第(2)题的主干句就是第②句。然后添加主干句的修饰成分,第(1)题的修饰成分由第②③句改造,第(2)题的修饰成分由第①③句改造。
参考答案(1)《快乐影子舞》是爱丽丝·门罗创作的以描写加拿大安大略西南小镇平民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对象的著名短篇小说集。(2)爱丽丝·门罗是以描写加拿大安大略西南小镇平民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对象的著名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的作者。
7.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整句。
张祚琼是湖北省巴东县的道路养护工,今年45岁。在28年的养护生涯中,她清扫过的路面面积达5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把整个湖北省清扫了近三遍。在过往的司机眼里,她是热心助人的“张大姐”;“她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工作搭档”,她的工友都这样评价她;在领导眼里,她是工作“交给她我放心”的劳动模范;她的丈夫称她是“干工作不要命”的“拼命三娘”。而在张祚琼自己眼里,既然做了一名养路工,她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出彩”——把路养好,让行人车辆都能平安通过。
解析首先,确定一个基准句——“在过往的司机眼里,她是热心助人的‘张大姐’”;然后在不改变画线语句句意的基础上,按照“在……的眼里,她是……”的句式,调整其他画线句;最后把变换完的句子组织成一个排比句。
答案示例在过往的司机眼里,她是热心助人的“张大姐”;在工友眼里,她是“非常靠谱”的工作搭档;在领导眼里,她是工作“交给她我放心”的劳动模范;在丈夫眼里,她是“干工作不要命”的“拼命三娘”。
8.(2019·全国高考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第①处前面的句子推断,所填语句主要内容为压力影响糖皮质激素水平,关键词为“压力”。由后面句子内容可知,关键词为“肥胖”。而根据本句前面的“所以”一词,可以推知该句为总起句,所以应填“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肥胖有一定联系”之类的句子。第②处,由“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意味着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最低的凌晨3点,却出现“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的情况,据此,可推断出应填“本来应该是低谷时”之类的语句。第③处,由“可见”一词,可知后面为结论句。结合语境中“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以及“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的提示,可推出“压力产生的时间”是结论句的陈述对象。
参考答案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课后测评(一)
(满分:12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炽热/翅膀 妃嫔/濒临 叱咤风云/姹紫嫣红
B.晋升/浸透
气概/慷慨
秩序井然/卷帙浩繁
C.氓隶/盟誓
提防/河堤
猝不及防/一蹴而就
D.殷红/胭红
绮丽/畸形
数见不鲜/横槊赋诗
解析A项,chì,pín/bīn,zhà/chà;B项,jìn,gài/kǎi,zhì;C项,méng,dī,cù;D项,yān,qǐ/jī,shuò。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马二爷退休后,一有空就写古体诗,然而诗作常常让人看不懂,马二奶奶就讥笑他吊书袋。
B.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原本寂寂无闻的小公司抓住时代机遇,顺势而为,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在市场上声名雀起。
C.小安子在场面上吃得开,很能混,说话做事又懂得察颜观色,东城一带基本都是他的地盘了。
D.学习要讲究方法,注意提升效率,不是一味硬拼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既要注意时间规划,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解析A项,“吊书袋”应为“掉书袋”;B项,“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C项,“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则 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2)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 ,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让他魂牵梦萦,继而流淌于笔端。?
(3)他本来就桀骜不驯,我行我素,受此冷遇,更不理会众人诧异的目光和主持人的劝阻, 扔下话筒,头也不回地走出会议室。?
A.提议 情节 径自
B.提倡
情结
径直
C.提议
情节
径直
D.提倡
情结
径自
解析提议:商讨问题时提出主张来请大家讨论。提倡: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根据语境,(1)应选“提倡”。情节: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由语境可知,(2)应选“情结”。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根据语境,(3)应选“径自”。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各大门户网站在报道角度上费尽心思,另起炉灶,用各种轻松好玩的传播方式将“两会”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②再回首,穿越岁月的重重幕帐,透过吉光片羽一样的古代名人家书,我们能看到其背后悲欣交集的人生历程和向上向善的谆谆教诲。
③图书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出版物未遭到彻底打击,而出版社又有经营利润的压力,一般只能选择多出书,因而造成少儿图书质量下滑。
④有舆论认为,特朗普就任后的首次日美首脑会谈对安倍来说正如阪上走丸,因为特朗普此前不断就贸易和汇率问题对日本发表批评言论。
⑤对屡屡发生的坑蒙殴打游客事件,如不依法严肃处理,势必会迟滞旅游市场的发育和拓展,所以丽江旅游业须防养痈成患。
A.①④ B.②⑤ C.①⑤ D.②③
解析①“另起炉灶”,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②“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用在此处恰当。③“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用在此处不恰当。④“阪上走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用在此处不恰当。⑤“养痈成患”,比喻姑息坏人坏事,结果受到祸害。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她又回到了她钟爱的北国小镇,野花、松鼠、白云、雪地,这些迟子建喜爱的意象都在小说中一一出现。
B.相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的老友,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默契;他们讨论的不是家长里短、八卦新闻,而是《海南文学》上刊发的首首诗歌、短文。
C.来自全球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在被问及对当今中国的印象时,频繁提及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被冠以“新四大发明”的称号。
D.由2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10余年、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有望证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
解析A项,暗换主语,应改为“在迟子建的长篇新作《群山之巅》中,她又回到了她钟爱的北国小镇”。B项,“首首诗歌、短文”搭配不当,应改为“首首诗歌、篇篇短文”。C项,成分残缺,“被冠以“前加主语“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 。 。 。 。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所以,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元宵观灯的习俗起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中国的灯笼,不仅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③⑥①⑤②④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①④⑥⑤②③
解析③中的“处处”对应首句“息息相关”;⑥与①构成因果关系,①中的“口彩”对应⑥中的“人丁兴旺”;①的“过去”和⑤的“今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⑤中的“这种习俗”指代前文;②是突出“元宵节的花灯”在灯笼中的特殊地位;④承接上句的“元宵节的花灯”加以展开。
答案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儒家重视诚信之德,源于诚信在修身做人、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诚信”是由“诚”与“信”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贯通的德目融合而成。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也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原动力。关于“信”字,《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认为“信”的基本语义是言行一致。在“诚”与“信”的关系上,儒家主张“诚于中,信于外”。“诚”属于道德理念本体,是道德主体的一种内在德性,也是“信”的前提与内在依据;“信”是一种实践理性法则,体现的是社会化的道德践行,是“诚”的保证与外在表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守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还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人说话做事能诚实守信,虽行万里也不难,反之,如果不讲诚信,必然会寸步难行。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认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根本,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命之所在。《论语》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治理面积小、资源少的小国,基本的施政方针是工作严谨,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根据农时役使百姓。当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回答说当政者可以没有饭吃,政府也可以去掉武备,唯独不能失去人民的信任。
儒家认为个人要养成诚信之德,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在通往诚信的道路上,要有坚定的信念,应该勤奋好学。“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一个只讲诚信而不好学习的人,因为不明是非就容易为人所利用,反过来还会害己害人。孔子还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以德教的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觉悟。
儒家虽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强调坚守诚信是有条件的,须以合乎“义”为前提,只有合乎正义、公理的承诺才能兑现。2009年,蔡铭超在法国佳士得以3
149万欧元的高价竞拍被掠夺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但声称“不会付款”,此举实为智慧。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坚守诚信道德标准,应建立在坚实的道德正义基础之上;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信用,也应该建立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选自《诚信思想的因与革》,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朱熹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因而“诚”是“信”的内在依据。
B.儒家认为“诚信”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也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必备品质。
C.“诚”重在德性,存于本心;“信”重在实践,显于外化。两者既有差异,又相互贯通,共同属于德目范畴。
D.儒家认为,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根本,是一个国家政治生命的所在。失去人民的信任,一个国家可能会走向灭亡。
解析A项,“朱熹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和“‘诚’是‘信’的内在依据”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
答案A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既有“明引”,也有“暗引”,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B.对“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的观点,全文是从“诚信在修身做人、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两个维度来展开论述的。
C.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借用孔孟等儒家名言,重点论述了“遵守诚信”的相关内容,这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D.文章既有道理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这样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极具说服力。
解析B项,“从‘诚信在修身做人、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两个维度来展开论述的”错误,还有“如何养成诚信之德”这方面的内容。故选B项。
答案B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但又强调践行诚信是有条件的。此种认识不仅不矛盾,还体现出辩证法思想。
B.治国者可以没有饭吃,可以去掉武器装备,唯独不能失信于民,因此诚信理应是建立一个国家的最重要因素。
C.文中“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是强调学习诚信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唯有了解诚信,才能更好地坚守诚信。
D.文章围绕“诚信”论题展开全面论述,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与国际交往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解析B项,因果倒置,“因”是“诚信是建立一个国家的最重要因素”,因而“治国者可以没有饭吃,可以去掉武器装备,唯独不能失信于民”;C项,“强调学习诚信相关知识的重要性”错误,原文为“一个只讲诚信而不好学习的人,因为不明是非就容易为人所利用,反过来还会害己害人”;D项,“如何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错误,原文为“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信用,也应该建立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答案A
三、(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珪数荐之,迁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是时承隋大乱,风俗薄恶,人不知教。挺上疏。俄复为黄门侍郎,兼魏王泰府事。时泰有宠,太子多过失,帝密欲废立,语杜正伦,正伦以漏言贬。帝谓挺曰:“不忍复置卿于法。”改太常卿。初,挺为大夫时,马周为监察御史,挺不甚礼。及周为中书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将讨辽东,择主饷运者。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谓然。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即诏河北列州皆取挺节度,许以便宜。帝亲解貂裘及中厩马赐之。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舻转粮,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即上言:“度王师至,食且足。”帝不悦曰:“兵宁拙速,无工迟。我明年师出,挺乃度它岁运,何哉?”即诏繁畤令韦怀质驰按。怀质还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六师所须,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遣将作少监李道裕代之。敕治书侍御史唐临驰传,械挺赴洛阳,废为民,使白衣从。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常,善数者也,以他事系,投缳死。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岁余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韦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B.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C.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D.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解析“帝破盖牟诚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涉及三方主要人物,即皇帝、韦挺、贼。先说皇帝和韦挺的关系,原文意思是,“皇帝攻破盖牟城,下诏让韦挺率军镇守,表示重新任用”,因此应当断开为“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再说韦挺和贼之间的关系,原文意思是,“韦挺所镇守的城和贼所占据的城,这两个城一直作战不停止”,所以应当断开为“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至于韦挺本人,其内心不平,就写了书信给老朋友公孙常,因此应当断开为“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故选D项。
正确的标点为: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部,即户部,唐代因避讳李世民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天下土地、水利、钱谷、礼仪等。
B.粟,即小米,也称“稷”,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可泛指粮食,古人用“社稷”代指国家。
C.六师,在周朝时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世泛指全部军队,跟《马嵬》中的“六军”意同。
D.白衣,指无功名的人,还可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古时称未考中功名的人为白衣秀才。
解析A项,“水利”归工部,“礼仪”归礼部。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挺出身官宦世家,受到皇帝重视。他的父亲做过隋朝的高官,唐太宗执意让他担任大夫之职,韦挺当即推却,但唐太宗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B.韦挺文武双全,历任多种职务。他在朝中担任过尚书右丞、黄门侍郎等职,皇帝派他率军运粮,并诏令河北各州在军事上听从韦挺的调遣。
C.韦挺待人不礼,遭到同僚报复。他任御史大夫时,对监察御史马周很冷淡,等皇帝征求马周意见时,马周说他刚愎自用、才能胜任粗活。
D.韦挺运粮有略,不合皇帝心意。他认为运粮渠道堵塞,在严寒时节也无法行船,卸粮食并存储,但皇帝认为这将耽误征讨辽东,就惩处了他。
解析B项,“河北各州在军事上听从韦挺的调遣”中的“在军事上”于文无据。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5分)
(2)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5分)
参考答案(1)韦挺的父亲过去担任营州总管,曾经筹划治理高丽,旧书信藏在家里,韦挺将它呈上。
(2)搜查公孙常的衣服口袋,得到韦挺的书信,信里说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很危急,心中很是不满,因此韦挺被贬担任象州刺史。
参考译文韦挺是京兆万年人。他的父亲韦冲,在隋朝做官任民部尚书。贞观初年,王珪屡次推荐他,升任尚书右丞。历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拜授御史大夫、扶阳县男爵。太宗对韦挺说:“卿担任御史大夫,只是朕的意思,左右大臣没有为卿说情的!”韦挺说:“臣愚笨,不可以玷辱高位,并且不是功臣也不是旧臣,却位在藩邸故僚之上,希望让臣的职位靠后用来勤勉立功的人。”皇帝不听。这时承袭隋朝大乱,风俗败坏,人们不知教化。韦挺上疏。不久再次任黄门侍郎,兼任魏王李泰的府事。当时李泰受恩宠,太子多有过失,皇帝私下想要废立,告诉杜正伦,杜正伦因泄漏这话被贬官。皇帝对韦挺说:“不忍心再以法令来处置卿。”改任太常卿。当初,韦挺任御史大夫时,马周任监察御史,韦挺对马周不很礼遇。等到马周任中书令,皇帝打算洗刷韦挺的罪名任用他(为宰相),马周说韦挺很是刚愎自用,不是任宰相的大器,皇帝于是停止任命。皇帝将要讨伐辽东,挑选主管运送粮饷的人。马周说韦挺的才能胜任粗活,皇帝同意。韦挺的父亲过去担任营州总管,曾经筹划治理高丽,旧书信藏在家里,韦挺将它呈上。于是下诏河北各州都受韦挺节制调度,允许他自行决断事务。皇帝亲自解下貂皮衣并将宫中的马匹赐给他。韦挺派遣燕州司马王安德巡行渠道,造漕船转运粮食,自桑乾水抵达卢思台,行八百里,渠道堵塞不可通行。韦挺认为正是严寒时节,不可运行。于是卸下粮食放在卢思台的旁边,修粮仓贮藏,等到流水解冻再运行。向皇上报告:“估计官军到来,粮食就足够了。”皇帝不高兴地说:“军队宁可行动缓慢,运粮之事不可推迟。我明年军队出征,韦挺却估计其他年月运粮,怎么办?”于是下诏书让繁畤令韦怀质迅速前往查问。韦怀质返回弹劾:“韦挺在幽州,每天置办酒席,不考虑职责,不前去巡视漕渠是否畅通,就造船运粮,走了八百里,才领悟不能这样,想前进不能,返回水流又干涸了。六军所需,恐怕不是陛下原先设想的。”皇帝发怒,派遣将作少监李道裕代替他。下敕令让治书侍御史唐临从驿道传递命令,给韦挺戴上刑具押送洛阳,废为平民,让他以平民的身份随从。皇帝攻破盖牟城,下诏让韦挺率兵镇守,表示重新任用。盖牟城和贼人新城接邻,日夜作战不停止。韦挺因失职,内心愤愤不平,写信给和他关系好的公孙常。公孙常,是善于术数的人,因其他事情被拘禁,上吊自杀了。搜查公孙常的衣服口袋,得到韦挺的书信,信里说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很危急,心中很是不满,因此韦挺被贬担任象州刺史。一年多后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四、(14分)
14.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市运动会的同学写的一则广播稿,其中有五处措辞表述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欢迎各位莘莘学子莅临我校参加市运动会,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运动会期间,我们将竭诚为你们提供帮助。在开幕式上,你们将看到我校师生优美的舞蹈,听到动人的歌声。同时,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感谢各位聆听!
参考答案①“各位莘莘学子”改为“各位同学”;②“莅临”改为“到”或“来”;③“诸君”改为“您”或“你们”;④“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⑤“聆听”改为“收听”。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①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②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③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解析由第①处横线前后的“扬手”和“各种暴力”可知,此处所填内容与“体罚孩子”有关,而由“莫”字和“远离”二字可知,句中应有“不要”二字;第②处横线前的内容是“父母抓得越紧”,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孩子逃得越急”;第③处横线前为分号,所填语句应与“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的句式大致相同,且选取的意象与后面的“参天大树”相对。
参考答案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 ②孩子逃得越急 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16.(2019·全国高考Ⅱ)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要了解一则新闻的关键信息:时间,新闻事件主体。本题压缩时,注意分析出新闻中的一些次要信息,并大胆剔除,如本题中补水效果、具体停用哪些电站的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五、(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做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写作指导材料是针对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综合材料内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种说法,可有以下立意:
(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
(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参考例文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
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
“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地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树立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
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的。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
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
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症结,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
“认识你自己。”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共18张PPT)
高考链接
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简称《考试大纲》)规定: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是指选择使用适合语境的句子。选用句式的目的就在于能在阅读时辨识文章中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能在写作时选用表达效果最佳的句子。
仿用句式是指按照要求,在造句形式上使用题目给出的句子,而改换原句的内容。仿用句式主要考查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拟人句等。
变换句式,是指按照要求,在基本内容上保持题目给出的原意,而改换原句的形式。
2.考查重点明确
(1)“选用句式”较少单独命题,多是和句子的衔接、连贯结合在一起考查。
(2)“变换句式”要求考生针对给出的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所换的句式是命题者指定的。
从形式上看,变换句式一般采用文字表述题的方式进行考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3)仿用句式是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一个考点,一般与修辞结合在一起考查,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4)修辞手法一般不会单独设题,往往与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语言运用等综合考查。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和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等。
二、《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考试大纲》还对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做了如下规定: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考查重点明确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所谓“浅易”,就是命题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认知,能够让学生阅读有兴趣,思考有规律,答题有方法。从这几年的考查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命题有如下特点:
(1)选材的稳定化。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基本都节选自“二十四史”,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
(2)考点的固定化。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内容逐步固定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梳理语句的结构,明辨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从整体看,画线句表达了“我”与“潭水”的关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三个分句有三个比喻,故应以比喻为核心,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之结构一致,字数相等。
答案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2.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做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解析一般而言,汉语中句子很长主要是因为定语和状语较多,所以组成短句时也主要是用定语和状语组句。长句变成短句,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组成一个意思相对完整的短句。然后用句子的附加成分分别组成句子。就本题而言,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我”犯错误—教练剖析原因—“我”保证改正。注意短句的数量。
参考答案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我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 ”。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解析本题采用对联的形式考查选用句式。上联中有“冬尽”一词,表明时令,A、B两项不符合要求;再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要求,“声”是平音,而“缕”是仄音,D项不符合要求。C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合适。
答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
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二》,有改动)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解析先推知句子大意,然后结合断句的一般规律判断,如“臣”作主语,其前断开,“苟”“否则”“毋”这些虚词一般处于句首。
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指获得官职。“致”意为“获得”,“仕”意为“官职”。
解析D项,“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答案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所需粮草很多,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解析C项,“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按照原文表述,“诏逮
完”,意思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解析(1)“卓荦倜傥”,卓越出众;“识”,了解;“盘错”,复杂环境;“利器当见”一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表现的是张学颜的才能会显露出来。(2)“黜”,罢免;“懦将”,懦弱的将领;“以”,目的连词,用来;“具”,器具、器械;“经画”,经营谋划。
参考答案(1)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
(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参考译文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着问道:“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有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死亡。以前的巡抚王之诰、魏学曾接连安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赈济抚恤,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移的百姓,整修盔甲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王杲更加恨了,约了各部落进行侵略,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汝翼拒绝向王杲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杲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杲,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逃窜藏匿在山谷。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物资讲和,张学颜因此安抚他。
当时张居正掌握大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他。张学颜写了会计录用来核算出纳。又上奏一条条详细地测量土地的条例,整理两京、山东、陕西功臣戚族的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的湖陂八十多万顷。百姓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庶,张学颜是出过力的。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退休回去。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