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1. 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 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用“童年”话题导入新课
1.读单元导读,在交流中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
◇单元主题——童年往事。
◇语文要素——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
3.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正音并引导识记的方法。
①四时田园杂兴?兴(指导根据意思判断读音。“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所以根据意思,“兴”在这里读第四声。)
②昼出耘田夜绩麻?昼(指导读翘舌音。) 耘 (指导识记——形声字,所以发右部的音。)
③童孙未解供耕织?供 (学习多音字“供”,出示两种读音以及不同组词。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职、供认;提供、供给、供应。)
④也傍桑阴学种瓜?桑(指导读正确。)
⑤稚子弄冰 稚(指导读翘舌音。)
⑥彩丝穿取当银钲?钲 (指导识记——形声字,所以发右部的音。)
⑦敲成玉磬穿林响?磬 (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记住读音。)
⑧草满池塘水满陂?陂 (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记住读音。)
⑨山衔落日浸寒漪 漪(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
三、整体感知三首古诗的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三首古诗,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儿童的哪种活动?
2.整体感知三首古诗的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学种瓜
《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村晚》 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短笛
四、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理解诗意。
1.简介《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及作者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田园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形成一幅生动的乡村社会长卷,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代表作有《石湖居士诗集》等。
2.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诗意,补充讲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和“儿女”。(课件出示古诗、课文中的注释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相关图片和简要介绍)“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联系“昼出耘田夜绩麻”中“昼出耘田”和“夜绩麻”了解古代男子耕种、女子纺织的一般现象。)
3.带着理解读这首诗。
4.小结方法。
理解诗意,可以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者背景资料。
(二)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繁忙,有趣。
2.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课件出示古诗)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繁忙(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夏季乡村的繁忙景象。)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天真可爱、热爱劳动(抓住“未解”“学”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和热爱劳动的品格。)
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夏季乡村的繁忙,读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三)熟读成诵。
五、书写指导
1.指导书写“昼”。
2.学生自己练习书写“耘、桑”。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
2.能想象《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两首古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三首古诗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都是和儿童生活相关的。
2.学法回顾: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理解了诗意,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3.背诵第一首古诗。
二、研读第二、第三首古诗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二、第三首古诗。
(二)全班交流学习第二首古诗。
1.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古诗、旁边的注释、“钲”“磬”的图片)
2.带着理解再读这首古诗。
3.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1)儿童是怎么“弄冰”的?哪几个动词写出了儿童“弄冰”的过程。
预设:清晨将冻了一夜的冰块从盆中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脱”“穿”“敲”这几个动词写出了儿童“弄冰”的过程。
(2)在“弄冰”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稚子金盆脱晓冰,——欣喜
彩丝穿取当银钲。——小心
敲成玉磬穿林响,——得意
忽作玻璃碎地声。——懊恼
4.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稚子的心理变化。
(三)全班交流学习第三首古诗。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整首诗、课文插图和注释)
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景物: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画面:夕阳西下,池塘水草丰美,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倒映在水中,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短笛。
3.“满”“衔”“浸”这几个字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
4.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借助“横”“信口”等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的样子及笛声的变化,感受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5.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以及儿童的调皮天真、悠闲自在。
三、比较学习三首古诗
1.提出问题:三首古诗都学完了,除了内容都是与儿童生活有关这一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呢?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首古诗中,你发现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呢?
预设:纯真可爱。
(2)追问:诗人们是怎样写出这些儿童的纯真可爱的呢?
预设:抓住了儿童的典型活动: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信口吹。
4.小结:通过描写儿童的典型活动,诗人向我们展现出了纯真可爱的儿童的形象,诗人们对这些儿童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5.分小组读,比赛读,在读中感受儿童的纯真可爱和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首古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将三首古诗联系起来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改写古诗
1.提出学习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展开想象,把古诗的内容改写成短文。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学生改写古诗。
3.全班交流改写的作品。
师生共同评价谁的想象更丰富、更具体、更生动。
五、指导背诵默写
1.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稚子弄冰》和《村晚》,并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