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8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19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
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
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
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
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
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分)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18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10分)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浙江省百校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强化新技术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对社会治理整体数据的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应不断推动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形成微端融合、服务联动的智慧政务网,建设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平台,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把更多新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之中,借助科技促进管理力量精准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自《着力推动区块链等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材料二:
核心技术往往具有通用特点,能够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北斗导航系统正是这样。不久前,在备受瞩目的珠峰测高中,北斗导航系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提供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支持无人机实现精准喷洒等防疫作业的,也正是北斗导航系统。其实,近年来,从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实现实时监测、及时报警,到在广袤田野上大展身手,助力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再到在7万余艘渔船、650多万辆营运车辆上守护交通运输安全,越来越“接地气”的北斗导航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数据显示,如今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也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相信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它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助力。
从当前看向长远,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速了数字经济到来的步伐,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准的导航系统。犹如城市运转离不开水和电一样,时间基准和空间位置基准对数字经济至关重要。许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离不开北斗导航系统。正如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所说,“北斗导航系统是新基建的基建,是基础的基础”。同时,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北斗导航系统正助力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物流等创新应用加速发展。相信未来,随着“北斗+”“+北斗”产业体系不断丰富完善,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也将不断提速,从而开启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的巨大发展空间。
(摘自《人民时评》)
材料三:
信息化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面对技术的替代更迭,我们并非只能被裹挟前行,对一些人在这一切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纠结,应当给予更有温度的关照。比如面对通信技术升级,一刀切地关闭旧网络、强制切换也不应是我们的选项,而应努力保障2G、3G手机用户的通信权益。在保障通信服务的前提下,不妨为老年用户等量身打造一些消费套餐,引导这些用户逐步向新一代网络迁移,让他们免于切换的恐慌。
在信息化快车道上如何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归结到一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懂得,工具只是服务人的手段,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在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时,不应简单以“结果导向”作为衡量尺度,而应多一分“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只要我们有了这一意识,就能在细节上多些周全的考虑,从而让每个人在这条快车道上行进得更加从容、顺畅,更有尊严。
(摘自《接受走在信息化路上》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中“技术与生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技术提升了对社会治理整体数据的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
B.
能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是技术往往具有的通用特点。
C.
面对技术的更迭,需要注重更迭的过程,引导用户逐步向新一代技术迁移,让他们免于切换的恐慌。
D.
核心技术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它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助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化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B.
北斗导航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
C.
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就要树立“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而不能仅用“结果导向”来衡量。
D.
面对技术的替代更迭,我们并非只能被裹挟前行,对一些人在这一切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纠结,应当给予更有温度的关照。
9.
概括北斗导航系统如何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浙江省2020年5月杭州市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2019年12月30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公布了一组故宫观众“大数据”。
“1949
-
2019
年
70
年间,故宫接待观众4亿5610万8015人;1979
-2019年40年间,故宫接待观众3亿8831万8892人,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85.1%;2012-2019年7年间,故宫接待观众1亿2979万986人,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5%。”
截至2019年12月19日10:47:03,随看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杨先生成为故宫博物院2019年第1900万名观众,2019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
1900万人次。截至今天,2019年故宫共接待观众1929万7632人。王旭东表示:“在明天最后一天里,故宫观众人数将突破193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故宫,这也反映了国民中国文化自信力的提升!”
根据这份“大数据”,伴随我国高铁越修越广,以及自驾游的越来越普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观众借着周末来参观的比例越来越高,人数也占了观众中的较大比例。“大数据”显示,走进故宫的观众中,团队占比55%,散客占比45%;女性占比56%,男性占比449%。王旭东表示,“年轻的观众增多,说明故宫越来越年轻化。明年故宫将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邀请更多的青少年走进故宫。”
(摘编自潘子璇《故宫博物院:2019年故宫博物院客流量突破1900万人次》)
材料二:
为了更好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博物馆以“博物馆在身边”为主题,举办了第三届浙博“观众节”。此次“观众节”
一方面积极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作用,把博物馆带到大众身边;另一方面着眼于“传统的未来”,策划了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吸引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
当天,“以画印为心——丰子恺漫画美育解读”
图片巡回展启动仪式在浙江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通过图板展览这一形式更好推广美育启蒙和美育教育,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作品更好带入社区和学校,之后还将在杭州市区文化礼堂、学校等地进行流动巡展,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文化需求。
(摘编自《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里的博物馆》)
材料三: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数据,2018年美国共有119487座图书馆分布在美国50个州和海外属地,其中包括公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术研究性图书馆等等。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意义就是提供社区中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除了为人们提供免费读书、借书的机会,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以及社交活动,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
很多美国家庭是没有电脑的,也没有接通网络。他们用电脑就只能到图书馆。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用图书馆电脑打游戏,旁边就是一个失业者在投简历。
图书馆的经费,90%以上来自市政府财政拨款;而市政府的钱,来自当地拥有住房的居民缴纳的房地产税。所以房价高、房子抢手的地方,图书馆设施相对就更完善。
(摘编自陈劲松(造价一亿美元的图书馆》)
材料四:
为了让图书馆在滚滚向前的“快捷”时代洪流中重新焕发活力,日本各地开动脑筋,着实下了不少“创意工夫”。其中,“设施复合化”就是重要尝试之一。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尝试在不减少图书馆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咖啡厅、儿童游乐馆、培训讲座室等综合设施,甚至有的将其与当地的市民会馆合二为一,为民众提供更加多方位的服务。
为民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是日本图书馆的重要“吸粉”方式。鸟取县在图书馆开展的各种医疗健康讲座,不断解答各种生活常见病的防治方法,非常受民众欢迎。图书馆内还准备了大量的就业及创业信息,并举办仪式表彰在海外业务及新品开发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士。图书馆的“本专业"服务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解决“借书容易还书难”的问题。
(摘编自蒋丰《日本图书馆凭什么能不断“激活”?》)
7.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最近7年间,故宫接待观众数占了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
5%
,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B.故宫的参观人数近七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2019年达到1930万,这是我国文化自信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C.从2019年故宫的数据看,40
岁以下观众约占全年观众总数的一半,年轻观众占比最高,呈现越年轻越多的趋势。
D.交通的快速发展,高铁的准时便捷,家用轿车的普及,自驾游的流行,这些正是故宫参观人数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8.下列对几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博“观众节”策划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到社区和学校举行流动艺术巡展,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B.图书馆在美国是社区居民免费读书、借书的场所,也是人们听讲座、开展社交活动的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
C.日本各地图书馆逐步压缩图书服务,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如增加咖啡厅、儿童游乐馆等综合设施,提供医疗就业和创业等信息。
D.从原先的“知识宝库”积极转型,变成普通市民休闲、社交的公共服务场所,是中外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
9.社区建了公益图书馆,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馆开展公共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4分)
【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5月温州市5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科学中的理性,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自觉的逻辑思维把握客观世界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认识世界的活动。所谓非理性,一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二是指非逻辑的认识形式,前者如想象、情感、意志、信仰等,后者如直觉、灵感、顿悟等。作为心理现象,非理性既然是一种本能意识或无意识,那就是未经理性驾驭或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的。从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说,理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起着必不可少甚至是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众所周知,科学自近代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以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和方法论的演绎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认识理念。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中的理性尤其是其中的分析传统已成为科学研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模式,也因此取得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然而,理性由于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故并不具备积极能动的力量。没有情欲、本能和冲动的推动,理性就是一些僵死的形式。所以,理性的活动只能仰仗非理性的能量。
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并将科学的理性方法绝对化,无条件地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相反,非理性主义者则坚持非理性高于理性,甚至将非理性方法绝对化,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事实上,就科学活动而言,理性与非理性往往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一方面,理性作用的实现有赖于非理性的参与。例如,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直觉的作用,他认为从直接经验到理论体系“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联系”,“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当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已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实现也有赖于理性因素的作用发挥。任何积极的意志、信仰、信念要在人的活动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理性来为其规定目标和方向,并以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很明显,尽管非理性主义对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试图消解理性,但谁也无法否认,无论“意志”还是“情感”,都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体验,必然包含认知的成分。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充满理性的。
(所选文段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性是人类用逻辑思维认知世界的能力及相关活动,非理性就是指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本能意识或无意识。
B.
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具有工具性;非理性虽然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但具有积极作用。
C.
理性在科学活动中往往必不可少且占据主导地位;非理性不能直接促使科学活动取得成就,但可提供支持。
D.
理性可无条件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非理性作为心理现象可用于研究人和世界的本质。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注重抽象概念和具体应用的结合,通过论证,厘清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异。
B.
虽然特点和作用迥异,但理性和非理性有共存的必要和必然,事实上,它们一起推动了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C.
科学经验和科学理论之间可能只有非理性联系,但是非理性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并不能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
D.
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但不可否认,人的知识获取行为,必须依靠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作。
9.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8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
D
2.
C
3.
(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文字阅读”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D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表述是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为: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三,答题要求为“概括”,答案要点为“特点”,作答时力求条理清晰、分点作答。首先理解综合或总说部分:答案(1)中“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归纳,答案(2)中“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三中心话题的整合理解。然后分析第(1)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源自材料二“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答案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源自材料二结尾部分“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第(2)点的具体内容:答案①“被动接受”源自材料三“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答案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源自材料三结尾处“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2019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
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
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
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
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
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4分)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
D
2.
B
3.(2)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3)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篡改文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错误,由原文“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可知,是“同流而异源”,所以是不同的祖先。B选项篡改文意,“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可知,不可能“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C选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错误,由原文“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曲解文意,“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错误,由原文“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可知,苗绣并没有“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只是“不谋而合”。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2018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10分)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
D
2.
A
3.(1)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2)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
【1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亲生命性”这一概念在材料三中,“生物恐惧症”这一概念则在材料四中。A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A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人。
【3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一二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事实,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可见他们偏爱自然界中的某一方面,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他们在自然界的行为比较自我随性,可能会妨害生物。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可见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比较单一。材料三四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理论,根据材料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根据材料四可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危险反应过激,因此要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浙江省百校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10分)
材料一:
强化新技术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对社会治理整体数据的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应不断推动设施联通、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形成微端融合、服务联动的智慧政务网,建设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平台,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把更多新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之中,借助科技促进管理力量精准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自《着力推动区块链等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材料二:
核心技术往往具有通用特点,能够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北斗导航系统正是这样。不久前,在备受瞩目的珠峰测高中,北斗导航系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提供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支持无人机实现精准喷洒等防疫作业的,也正是北斗导航系统。其实,近年来,从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实现实时监测、及时报警,到在广袤田野上大展身手,助力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再到在7万余艘渔船、650多万辆营运车辆上守护交通运输安全,越来越“接地气”的北斗导航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数据显示,如今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也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相信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它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助力。
从当前看向长远,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速了数字经济到来的步伐,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准的导航系统。犹如城市运转离不开水和电一样,时间基准和空间位置基准对数字经济至关重要。许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离不开北斗导航系统。正如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所说,“北斗导航系统是新基建的基建,是基础的基础”。同时,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北斗导航系统正助力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物流等创新应用加速发展。相信未来,随着“北斗+”“+北斗”产业体系不断丰富完善,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也将不断提速,从而开启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的巨大发展空间。
(摘自《人民时评》)
材料三:
信息化路上,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面对技术的替代更迭,我们并非只能被裹挟前行,对一些人在这一切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纠结,应当给予更有温度的关照。比如面对通信技术升级,一刀切地关闭旧网络、强制切换也不应是我们的选项,而应努力保障2G、3G手机用户的通信权益。在保障通信服务的前提下,不妨为老年用户等量身打造一些消费套餐,引导这些用户逐步向新一代网络迁移,让他们免于切换的恐慌。
在信息化快车道上如何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归结到一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懂得,工具只是服务人的手段,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在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时,不应简单以“结果导向”作为衡量尺度,而应多一分“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只要我们有了这一意识,就能在细节上多些周全的考虑,从而让每个人在这条快车道上行进得更加从容、顺畅,更有尊严。
(摘自《接受走在信息化路上》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中“技术与生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技术提升了对社会治理整体数据的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
B.
能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是技术往往具有的通用特点。
C.
面对技术的更迭,需要注重更迭的过程,引导用户逐步向新一代技术迁移,让他们免于切换的恐慌。
D.
核心技术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它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助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化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B.
北斗导航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
C.
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关照到各个群体的需求,就要树立“过程意识”来校准坐标,而不能仅用“结果导向”来衡量。
D.
面对技术的替代更迭,我们并非只能被裹挟前行,对一些人在这一切换过程中的困难和纠结,应当给予更有温度的关照。
9.
概括北斗导航系统如何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答案】7.
B
8.
B
9.
①提供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②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实时监测、及时报警。③为智能手机提供服务,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④助力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B项,“能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是技术往往具有的通用特点”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的第一段第一句“核心技术往往具有通用特点,能够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分析得知,“能够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核心技术”的通用特点,而题干问的是对“技术与生活”的理解与分析,故此项答非所问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如今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如今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分析得知,原文有范围词“入网的中国的智能手机”,选项直接说成“中国的智能手机”,故选项扩大范围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北斗导航系统如何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阅读文本可知,此题答案所在的答题区在材料二的一二段,如从文句“不久前,在备受瞩目的珠峰测高中,北斗导航系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提供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支持无人机实现精准喷洒等防疫作业的,也正是北斗导航系统”,考生可概括总结:北斗导航系统能够提供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实现精准喷洒等作业。从文句“其实,近年来,从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实现实时监测、及时报警,到在广袤田野上大展身手,助力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再到在7万余艘渔船、650多万辆营运车辆上守护交通运输安全,越来越‘接地气’的北斗导航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考生可概括:北斗导航系统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及时报警,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文句“而数据显示,如今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也已经有70%以上提供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相信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它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助力”,考生可概括总结:北斗导航系统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从文句“从当前看向长远,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速了数字经济到来的步伐,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准的导航系统。犹如城市运转离不开水和电一样,时间基准和空间位置基准对数字经济至关重要”,考生可概括总结:北斗导航系统能够使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精准。
找到这些信息后,考生总结概括即可。答案不是唯一的,能够结合文本的答案都是可作为参考答案的。
【浙江省2020年5月杭州市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2019年12月30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公布了一组故宫观众“大数据”。
“1949
-
2019
年
70
年间,故宫接待观众4亿5610万8015人;1979
-2019年40年间,故宫接待观众3亿8831万8892人,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85.1%;2012-2019年7年间,故宫接待观众1亿2979万986人,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5%。”
截至2019年12月19日10:47:03,随看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杨先生成为故宫博物院2019年第1900万名观众,2019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
1900万人次。截至今天,2019年故宫共接待观众1929万7632人。王旭东表示:“在明天最后一天里,故宫观众人数将突破193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故宫,这也反映了国民中国文化自信力的提升!”
根据这份“大数据”,伴随我国高铁越修越广,以及自驾游的越来越普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观众借着周末来参观的比例越来越高,人数也占了观众中的较大比例。“大数据”显示,走进故宫的观众中,团队占比55%,散客占比45%;女性占比56%,男性占比449%。王旭东表示,“年轻的观众增多,说明故宫越来越年轻化。明年故宫将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邀请更多的青少年走进故宫。”
(摘编自潘子璇《故宫博物院:2019年故宫博物院客流量突破1900万人次》)
材料二:
为了更好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博物馆以“博物馆在身边”为主题,举办了第三届浙博“观众节”。此次“观众节”
一方面积极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作用,把博物馆带到大众身边;另一方面着眼于“传统的未来”,策划了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吸引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
当天,“以画印为心——丰子恺漫画美育解读”
图片巡回展启动仪式在浙江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通过图板展览这一形式更好推广美育启蒙和美育教育,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作品更好带入社区和学校,之后还将在杭州市区文化礼堂、学校等地进行流动巡展,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文化需求。
(摘编自《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里的博物馆》)
材料三: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数据,2018年美国共有119487座图书馆分布在美国50个州和海外属地,其中包括公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术研究性图书馆等等。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意义就是提供社区中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除了为人们提供免费读书、借书的机会,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以及社交活动,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
很多美国家庭是没有电脑的,也没有接通网络。他们用电脑就只能到图书馆。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用图书馆电脑打游戏,旁边就是一个失业者在投简历。
图书馆的经费,90%以上来自市政府财政拨款;而市政府的钱,来自当地拥有住房的居民缴纳的房地产税。所以房价高、房子抢手的地方,图书馆设施相对就更完善。
(摘编自陈劲松(造价一亿美元的图书馆》)
材料四:
为了让图书馆在滚滚向前的“快捷”时代洪流中重新焕发活力,日本各地开动脑筋,着实下了不少“创意工夫”。其中,“设施复合化”就是重要尝试之一。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尝试在不减少图书馆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咖啡厅、儿童游乐馆、培训讲座室等综合设施,甚至有的将其与当地的市民会馆合二为一,为民众提供更加多方位的服务。
为民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是日本图书馆的重要“吸粉”方式。鸟取县在图书馆开展的各种医疗健康讲座,不断解答各种生活常见病的防治方法,非常受民众欢迎。图书馆内还准备了大量的就业及创业信息,并举办仪式表彰在海外业务及新品开发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士。图书馆的“本专业"服务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解决“借书容易还书难”的问题。
(摘编自蒋丰《日本图书馆凭什么能不断“激活”?》)
7.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最近7年间,故宫接待观众数占了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
5%
,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B.故宫的参观人数近七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2019年达到1930万,这是我国文化自信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C.从2019年故宫的数据看,40
岁以下观众约占全年观众总数的一半,年轻观众占比最高,呈现越年轻越多的趋势。
D.交通的快速发展,高铁的准时便捷,家用轿车的普及,自驾游的流行,这些正是故宫参观人数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8.下列对几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博“观众节”策划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到社区和学校举行流动艺术巡展,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B.图书馆在美国是社区居民免费读书、借书的场所,也是人们听讲座、开展社交活动的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
C.日本各地图书馆逐步压缩图书服务,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如增加咖啡厅、儿童游乐馆等综合设施,提供医疗就业和创业等信息。
D.从原先的“知识宝库”积极转型,变成普通市民休闲、社交的公共服务场所,是中外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
9.社区建了公益图书馆,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馆开展公共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4分)
答案:
7.
C
8.
A
9.①丰富的互动活动(民众参与性)②跟机构、名人等共赢合作(专业指导性)③接地气的实用讲座(居民主体性)等。(4分。每点2分,其它如符合原文,亦可酌情给分)
【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5月温州市5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科学中的理性,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自觉的逻辑思维把握客观世界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认识世界的活动。所谓非理性,一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二是指非逻辑的认识形式,前者如想象、情感、意志、信仰等,后者如直觉、灵感、顿悟等。作为心理现象,非理性既然是一种本能意识或无意识,那就是未经理性驾驭或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的。从功能发挥的角度来说,理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起着必不可少甚至是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众所周知,科学自近代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以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和方法论的演绎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认识理念。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中的理性尤其是其中的分析传统已成为科学研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模式,也因此取得了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然而,理性由于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故并不具备积极能动的力量。没有情欲、本能和冲动的推动,理性就是一些僵死的形式。所以,理性的活动只能仰仗非理性的能量。
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并将科学的理性方法绝对化,无条件地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相反,非理性主义者则坚持非理性高于理性,甚至将非理性方法绝对化,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事实上,就科学活动而言,理性与非理性往往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一方面,理性作用的实现有赖于非理性的参与。例如,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直觉的作用,他认为从直接经验到理论体系“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而只有一个不是必然的直觉的联系”,“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当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已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获得并不只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的实现也有赖于理性因素的作用发挥。任何积极的意志、信仰、信念要在人的活动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理性来为其规定目标和方向,并以理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很明显,尽管非理性主义对理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试图消解理性,但谁也无法否认,无论“意志”还是“情感”,都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体验,必然包含认知的成分。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充满理性的。
(所选文段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性是人类用逻辑思维认知世界的能力及相关活动,非理性就是指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本能意识或无意识。
B.
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具有工具性;非理性虽然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但具有积极作用。
C.
理性在科学活动中往往必不可少且占据主导地位;非理性不能直接促使科学活动取得成就,但可提供支持。
D.
理性可无条件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非理性作为心理现象可用于研究人和世界的本质。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注重抽象概念和具体应用的结合,通过论证,厘清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异。
B.
虽然特点和作用迥异,但理性和非理性有共存的必要和必然,事实上,它们一起推动了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C.
科学经验和科学理论之间可能只有非理性联系,但是非理性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并不能以非理性的形式呈现。
D.
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但不可否认,人的知识获取行为,必须依靠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作。
9.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答案】
7.
C
8.
D
9.
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在科学活动中的互补(互相依存)关系(科学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及互补关系)。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理性”“非理性”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A项,“非理性就是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以偏概全。结合文本内容“所谓非理性,一是指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或无意识,二是指非逻辑的认识形式”分析可知,非理性包含了“本能意识或无意识”和“非逻辑的认识形式”。B项,“理性因为本身不具备积极能量而只具有工具性”因果倒置。结合“理性由于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故并不具备积极能动的力量”分析可知,理性因为只有工具性才不具备积极能量。D项,选项内容张冠李戴。结合文本内容“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并将科学的理性方法绝对化,无条件地推广至各门非自然学科及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相反,非理性主义者则坚持非理性高于理性,甚至将非理性方法绝对化,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分析可知,选项是传统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各自观点,未必事实。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尽管人在某一刻做出的主观选择属于纯非理性”错,由原文最后一句“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而做出的选择,自然是充满理性的”可知,“属于纯非理性”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结合“理性的活动只能仰仗非理性的能量”“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科学中的理性……作为心理现象,非理性既然是一种本能意识或无意识,那就是未经理性驾驭或不能进行确切的理性分析的”“传统的科学主义者认为理性高于非理性……声称它是研究人和世界本质的唯一方法”“就科学活动而言,理性与非理性往往是共同发挥作用的”等内容分析,第一段主要讲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第二段主要讲两者在科学活动中的互补关系。注意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8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考向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概念含义
【考点详解】
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答题时首先找到选项所在的语段,比较细微的差别。有些时候概念出现的位置较多,会把多个位置的信息综合在一起,找到区位显得十分的关键,接下来要注意常见的错误,主要有答非所问、误划类别、曲解文意、混淆范围,混淆范围主要是概念的内涵或外延,还要注意答非所问,从文章的表述看没有错误,可是答的不是问的内容,这样的题要千万注意;曲解文意主要看表述的正确与否。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
响的句子。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名师点睛】
论述类文本理解概念的含义的题目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命题陷阱的设置上,粗略归结出十种陷阱:
(一)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秘诀: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有时”等。
(二)已然与未然(超前判断)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秘诀抓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
(三)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
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秘诀: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
(四)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秘诀: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五)选择与兼备(混淆逻辑范围)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秘诀:注意“或”与“和”,分清选择还是兼备。
(六)原因与结果(因果不当或强拉因果)
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秘诀: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七)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秘诀:圈出对象,知彼知己。
(八)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
网络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络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网络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秘诀:划出肯定否定词。
(九)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秘诀:忠实于原材料。
(十)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
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秘诀: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
考向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考点详解】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应掌握“读”、“找”、“比”三要领。
一、读:读文审题,明确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角度与区间。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抓住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理清文章为论证观点所用的论据材料。
其次,读文时应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边读边勾画下列重要词句:(1)体现文章论题与论点(含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键词句;(2)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诸如重要的修饰性词语,标示年代、时间、数据的语词与概括性词语,段首句、过渡衔接句等);(3)有助于理解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语等。
再者,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单选题型,务必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或“属于”还是“不属于”的。简答题型,务必看清问域指向。
二、找:紧扣问题,仔细查找信息,准确定位,谨慎筛选。
根据选项表述的信息,回视原文,找寻相关信息区间,比如上文、下文,本段、它段,或是所涵盖的若干段;厘清选项信息表述的层次要点,从原文中找全信息点以便精确比对。查找信息时,可以借助角度性标志词与结构性标志词,以便理清层次、辩明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差别。角度性标志词是指文本论述的角度,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应注意文中的设问句及其之后的论述);结构性标志词是指表明论述层次、段落结构、过渡衔接等思路展开的词语(诸如“例如”“总之”“因此”“此外”“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与之相反”等类词语)。
三、比:文题比对,细心检验选项表述信息与原文之异同。
将试题的选项、题干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判断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与原文所述的相关信息吻合。若选项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长句,可将其拆分成若干分句,分析其句间逻辑关系(可充分依据关联词来判定逻辑关系),检验各分句表述的信息及其句间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符合。
【名师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常见设错方式
1.说法太过绝对。与文本内容相比,题目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如使用“只要……就……”的句式、使用“就能够”“没有必要”“无须”等词语,造成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内容有偏差。?
2.强加各种关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复句关系来看有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但一个语段(句群)中的每个语句之间未必都有这种复句关系,也可能只是解说、诠释等。而选项故意把原文中的两个无关联的句子加上复句关系,造成强加关系的错误。
3.偷换概念。命题者在阐述某个概念或相关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将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改变、调换或混淆,以此来迷惑考生。因此考生在阅读选项时,要注意比对原文,看选项的陈述对象与原文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选项往往会把局部的内容当成全部的内容、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把事物或概念的一个角度当成所有角度、用个别代替一般等,使考生判断错误。
?
5.遗漏限制性成分。一个语句的定语、状语等是对主语、宾语或者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一个短语中的修饰限制语是对中心词进行限制的,转述一句话时如果忽视了表示范围、频率、程度等修饰限制语就会造成语句意思的变化。
考向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详解】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都相对集中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我们把这个中心思想叫做段落的中心。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等关系组合在一块,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论述文中的内容要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全文的中心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大多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名师点睛】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考向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分析统计图表
【考点详解】
图文转换在近两年的非连续性文本实阅读题中均有考查。一般有两种命题方式,一是考查框架图,用框架图的方式梳理文本的内容,重点考查事件的流程、文章的重点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等,重点对读环节的缺失、内容解读的错误以及文章思路概括错误等;二是考查统计图表,主要有柱形图、曲线图、饼状图,重点分析极值,不同时间、不同事物的对比以及变化趋势等。浙江卷注意是分析统计图表。
【名师点睛】
1.掌握读图的方法。(1)关注表头、标注、图例,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注意两种统计图混搭一起的现象;(2)注意极值和图像的趋势变化,对图表纵向分析;(3)注意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进行横向比较。(4)明确题干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在图中找到限定区间的数据。
2.注意描写图表信息的词语的确切含意。主要有上升(上涨)、下降(下滑)、峰值、低谷、回升/回落(之前是降低/升高)、反弹、负增长(减少)、回正、失衡(相对于平稳而言)、平稳、递增(减)、稳重有升/降(整体是升/降的,但幅度不大)、追赶势头、持续上涨、相差悬殊、遥遥领先等。
3.关注描述对象及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猛、强劲、井喷式、急剧等;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对表述对象的限制的有:均、同步、每(年、月)、逐(年)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以上对象的变化数据。
4.正确判断对图表信息的推断。根据图表内容进行相应的推断是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出现的题型,答题时注意两点,第一是表述用词的分寸,重点关注表意绝对的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