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积累
专题四 语句排序
一、辨文体,抓中心(对应“针对训练1”)
云南中考语句排序题,需要调整的语段以说明性为主,兼之记叙性、议论性。不同文体的语段有不同的排序思路:
1.说明性语段: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总结(总—分—总)。
2.记叙性语段:时间(空间)或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3.议论性语段:提出论题—分析论题—得出结论。
二、定首尾,抓要害(对应“针对训练2”)
通读所给句子,找出语段的中心(或说明对象,或论述对象,或描写对象……),然后定首句、主体部分和结尾,确定局部范围排序。
三、理逻辑,抓步骤(对应“针对训练3”)
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结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不同认知进行梳理;再找准领字,看准关联词语及其他表示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综合排序。
四、排除法
1.首句排除法
(1)适合做首句:根据语段的前后内容判断,一般援引观点或引出对象、背景铺垫、设问的句子通常适合做首句,用于引出话题。
(2)不适合做首句:①代词开头;②关联词语开头;③补充前文内容的表述。
2.尾句排除法
对上文的总结或对主体的深化,具有概括性或总结性,结论类表述的句子适合做尾句。常见表结论的关联词语有:因此、所以、由此可见、那么……
3.选项特点排除法
(1)势均力敌型。如“针对训练1”四个选项(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②③④ D.⑤①④②③),以③⑤两句为首句的概率一样。
(2)压倒型。如“针对训练3”四个选项(A.③②①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⑤④①②③ D.③①④②⑤),以③句为首句的可能性更大。
解题口诀
排序题,并不难;通读题,前后看;
有代词,往前串;同话题,连一连;
找顺序,时空间;逻辑题,思维变;
内容上,要映现;排完了,先浏览;
不通顺,再换换;对答案,笑开颜。
1.(2020·曲靖期末卷)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B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②③④ D.⑤①④②③
【精析】这是一个说明性语段,说明对象——物候。③句引出“物候”的概念,应放在首句;接着按照“起源”“古代”“近代”的时间顺序引出“物候学”的概念,即主体部分为⑤①④三句;②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应为末句。故选B项。
2.(2020·玉溪红塔区模拟)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①②⑤③④
【精析】阅读文段可知,此题是有关“猪有智慧”的文段。④句首先指出人们对“猪”错误的认识,引出下文,故置于首位;②①两句具有明显的衔接关系,“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是信息点,指出猪的聪明;⑤句指出猪的“认知能力”,③句对“认知能力”进行举例说明,③句应在⑤句之后。故选A项。
3.(2020·云南师大附中检测)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②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③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④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D
A.③②①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⑤④①②③ D.③①④②⑤
【精析】通读语段可知,③句为中心句,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①④②三句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首先……关键是……”“不满足”“一旦”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拥有创造力的要求;⑤句中的“这些”强调拥有上述三个要求的结果,应为末句。故选D项。
1.(2020·云南)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
C
A.②⑤③①④ B.②④①⑤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①⑤②③
【精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逐项排除并确定答案。先通读语句,了解大意与文体特征,然后观察选项,确定首句,②句或④句可能为首句;再看哪些句子衔接比较紧密,④句中“我们认为”与①中“现在我们知道”结合比较紧密,②句中“记录”与⑤中“记录表明”以及③句中“相反”结合比较紧密,可以排除A、B、D。故选C项。
2.(2019·云南)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激发出令人难以预想的向上动力和发展活力。
②在40年的时间里奋起追赶、拥抱现代化。
③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
④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
⑤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
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A.④②③①⑥⑤ B.④②①③⑥⑤
C.②①③④⑥⑤ D.②④①⑥⑤③
B
【精析】阅读语段可知,语段的主题是阐述“我国现代化发展历程”。④句为首句,先说明“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②①③三句紧跟其后说明这个国家在40年的时间里奋起追赶,激发出了令人难以预想的动力和发展活力,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⑥句紧随其后说明这个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⑤句进行总结。故选B项。
3.(2018·云南)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②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③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④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
⑤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
C
A.①④②⑤③ B.④③①⑤②
C.④①③⑤② D.①③②④⑤
【精析】这段话讲的是黄昏时分牧场上的情景。首句引出说明对象——黄昏时分的牧场,即④句;然后从大环境到具体的人、物,①③句承接首句,写在雪峰红光映射下的美丽景色;⑤句的“当……时候”和②句开头的“你就”提示我们,这两句是相连接的,讲述日落后,牧场上的景象,是对前文的补充。故选C项。
4.(2017·云南)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由于用来运送乘客或运输货物的空间状若密封的胶囊,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胶囊列车”。
②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了“超级环”的设想,即超级高铁的雏形。
③这一概念最初于1997年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提出,并获得技术专利。
④超级高铁的学名叫超音速空气动力火车。
⑤它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
A
A.④③②⑤① 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④⑤②③①
【精析】通读五个句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超级高铁”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发展过程。④句点明说明对象,为概括性语句,放在开头最为恰当,排除B、C两项;句子中出现了1997年、2013年两个时间,2013年在1997年之后,因此②句应在③句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2016·云南)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目前,梁河县正采取措施保护这株古茶树。
②使古茶树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③近日,梁河县大厂乡荷花村发现一株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④近年来,梁河县对辖区内的古茶树建档挂牌,进行有效保护,并开展古茶树产品研发。
⑤经初步计算,该株古茶树径围达4.41米,直径140厘米,树龄约1 500年,或为省内已发现的单株最大、树龄最久的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C
A.④②①⑤③ B.③④①⑤②
C.③⑤①④② D.④⑤②①③
【精析】这段话讲的是对古茶树的保护。按顺序应该先发现古茶树,再交代古茶树的情况,即先③句后⑤句;①句承前句古茶树的情况,采取保护措施,④句承①句内容从“保护措施”说到“研发”;最后说取得的效果,即②句排在最后。故选C项。
6.(2019·曲靖)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A.③④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②①③④⑤
C
【精析】语段主要阐述“毛主席的诗句”。③句明确指出“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应置于首位;①句紧跟上句,举例说明毛主席诗句意境深;⑤句进一步分析①句中所举的例子;②句用古人的话说明“情”与“景”的关系;④句紧跟②句,说明意境对于诗画的重要性。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