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2月22日寒假作业历史学科总结体验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57小题,每小题1分,共57分)
1.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提出“尊王攘夷”,鲁国以“秉周礼”为列国所羡慕。《左传》记载的各类事件中依然遵循周礼“尚往来”和“备礼乐”。这反映出当时( )
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并未动摇 B.王室的政治和道德权威尚存
C.宗法分封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D.传统礼制备受各诸侯国尊崇
2.西周的社神、稷神己远远超出了土地神、谷物神的范围,举凡军国大事,如征伐、献俘、结盟以至禳灾,都要祭祀社神、稷神。而天帝及其他受祭祀的神鬼逐渐为周人所漠视。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借助神权巩固皇权 B.政教合一得以实现
C.血缘纽带渐趋松弛 D.国家治理渐趋理性
3.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这一历史现象有利于( )
A.强化儒学独尊地位 B.彰显法律的公正性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
4.人名蕴含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据统计,中国某历史时期人名中含僧、县、道、玄、灵、之等字增多,出现大量带“阿”字小名。据此推知,该时期( )
A.思想多元格局形成 B.儒学地位遭到冲击
C.佛教信仰深入人心 D.道教成为主要宗教
5.有学者认为:“刘邦之皇权,是一种新型的相对性之有限皇权。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材料观点可以用来解说,汉初( )
A.无为而治国策难以实施 B.郡国并行符合当时治国实际
C.社会动荡导致君权弱化 D.内外朝制度出现具有必然性
6.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
A.防止地方割据 B.削弱相权威胁
C.应对北方隐患 D.整顿地方吏治
7.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人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增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C.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D.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8.1523年,李梦阳在为商人王现所作的《明故王文显墓志铭》中写到:“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1525年,王阳明在为商人方麟所写的《节菴方公墓表》巾说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动摇 B.商人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D.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9.表2 西周至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谥号统计
时间(公元)
所统计帝王、国君总数
其中
美谥
平谥
恶谥
人数
占百分数
人数
占百分数
人数
占百分数
前841年~前221年
234
165
70.6
39
16.6
30
12.8
前209年~1911年
324
290
89.3
25
8
9
2.7
(注: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呼。)
表2是学者对西周至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谥号的情况统计。据表2可知( )
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君主权威得到加强 D.道德政治渐趋形成
10.农文包括传统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知识理论、技术经验、经营管理、文献考证等方面的典籍。下表是经过学者整理的明代正德、崇祯年间的《松江府志》中的农文情况。据此,可以看出( )?
A.国家对水利建设的重视 B.明代农业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C.松江地区水患问题突出 D.传统农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11.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田地所有者“自动陈报所有土地实数,按定制缴纳赋税”。这表明秦朝( )
A.强化地方财政管控 B.土地私有权进一步确立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12.19世纪60年代,为了方便财政资金的筹措,清朝地方督抚普遍直接设置独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专门机构掌管本地区财政事务,其官员由督抚委派,听命于督抚。在不少地方,户部对各省的财政管理实际上名存实亡。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清朝集权体制 B.使得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C.加剧了边疆地区危机 D.直接导致维新变法失败
13.雍正时期,清廷限制各地开矿,对获利甚多的一批矿产实施垄断。1872年,鉴于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清政府采纳李鸿章的建议,决定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实施官督商办。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资本的迅速扩张 B.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D.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1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进行就地筹饷,使地方督抚的财权进一步扩大,在东南地区尤其如此。地方财权的扩大( )
A.导致官员腐败现象加剧 B.有利于兴办洋务企业
C.造就清朝积贫积弱局面 D.形成军阀割据的格局
15.有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但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教国。”此观点强调戊戌维新(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秉承“中体西用”思想
C.完成了政治改革 D.兼具创新与守旧的色彩
16.表3
19世纪晚期中国近代工业企业资本构成比例表(%)
资本
国家资本
借贷资本
买办和官僚资本
商人资本
所占比例
43.44%
11.38%
18.34%
26.84%
表3是19世纪晚期中国近代工业企业资本构成比例的统计。据表3可知,当时( )
A.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B.政府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C.企业资本构成渐趋合理 D.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17.据天津、烟台、胶州三个港口统计,1894年输入的洋纱仅为18万多担,但到1898年已激增到近50万担,4年内增加到264%。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导致( )
A.民众的反洋货运动高涨 B.华北自然经济的全面解体
C.加快华北地区经济发展 D.进一步激化国内阶级矛盾
18.1916年孙中山针对民国社会乱象,愤慨不已地说道“夫去一满洲之专制, 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意在说明当时( )
A.民族革命尚未成功 B.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C.社会革命任重道远 D.联俄联共势在必行
19.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职业经理人出现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初步增长,三十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并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群体。这主要得益于( )
A.西方公司制度与商业思想的传播 B.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推动
C.近代经济发展与企业规模的扩大 D.新式教育尤其是留学教育的发展
20.商标作为商品的标识,不仅是营销手段,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下表为学者统计的近代中国知名企业商标分类统计表。
中国近代史上知名企业商标分类统计表(1840—1949)
商标分类
有“华”“国”字
有“民”字
以物象为称
以具体日期为称
直接表达意愿的
数量(个)
7
12
5
2
1
百分比
22.6
38.7
16.1
6.5
16.1
举例
“中华”
“民生”
“蝶球”
“七七”
“征东”
这可以用来研究近代中国( )
A.民族工业发展的水平 B.革命思想传播的范围
C.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D.阶级矛盾激化的过程
21.近代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法》中的“亲属继承编”重新加以修订时,立法者曾经认真思考过姓氏、婚姻和家庭的存废问题,结果将新文化运动以来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的原则法条化。这反映了( )
A.男女平等在近代实现 B.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
C.家庭观念的时代嬗变 D.家国同构观念的再现
22.中华民国建立后确立了公历新年的法定地位,但民众对这一节日反应淡漠。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政府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使公历新年由冷清转为热烈,民众认同程度不断提升。这一转变( )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B.确立了公历新年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传统习俗仍坚如磐石 D.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3.相对于五四时期“胡适们”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所持的固守倾向,“李大钊们”却能够自觉地与时俱进,即密切联系这种自由观在当时国内外不成功的实践效果,以及苏俄十月革命的世界性意义来进行反思性调整。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赞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 B.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C.照搬苏俄十月革命道路 D.反思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24.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指出,“因为十八世纪以来的政治已经破产,我们正要站在社会的基础上造成新的政治”,“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思考 B.知识阶层就革命手段达成共识
C.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D.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
25.1927年中央文件中提及:“至少要有几个区域的斗争已造成了几个乡村割据;具备相当的武装力……这一县的邻近各县具备相当农民运动的群众基础不致使争斗孤立而失败,县城的占领必定是成为某一区域暴动割据的中心。”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抛弃了城市中心革命模式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C.肯定了农村革命的重要性 D.认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
26.凭证、契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图是一张土地分配证,可用于研究( )
A.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B.辛亥革命期间的“平均地权”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 D.过渡时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2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政权没收日伪的财产归革命政权所有,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村实行减租减息。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着眼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C.坚持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 D.放弃了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28.抗战时期,抗战宣传队在根据地教唱百姓顺口溜:“懂了民族国家事,打倒日本心更坚。提笔墙上写大字,大家要知持久战。”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内容包括,研究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抗战策略边区政权及其基本政策。这些措施旨在( )
A.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政权 B.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
C.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D.完善学校思想教育体系
29.1937年北平沦陷后,有人观察到,“这些粗汉”虽然不会说“国家”这个名词,可是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B.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广泛
C.民族意识明显增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30.1938年9月,中国的重要工业设备、武器弹药等9万多吨物资以及机关、团体、学校、医院等单位共约64000多人,集结在湖北宜昌,等候转移入川。这次大转运的背景是( )
A.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后上海失守
C.太原会战后华北沦陷 D.日本侵略军进逼武汉
31.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政治上全面揭露蒋介石的反共阴谋,军事上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表示“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由此可见,中共这一方针的提出( )
A.揭开了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序幕 B.消除了两党间的政治分歧
C.阻止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大扫荡 D.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2.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指标、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重大建设项目等事项由中央计划机关负责管理,在确保完成国家任务之后,地方政府有权对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指标、建设项目和规模、投资及物资使用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这一措施( )
A.促进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B.增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灵活性
C.导致了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 D.削弱了中央对经济的管理权力
33.1953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5年对生猪实行派购,1959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统购统销制度( )
A.使城乡的经济联动更加紧密 B.为工业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C.是渡过三年困难的应急措施 D.改善了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34.1960年6月,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
A.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尝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果断停止了大跃进运动
35.1950年11月初,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厂矿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此后全国性的生产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也随之展开。1951年3月,山西的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向全国各地发出爱国增产竞赛挑战书。这一运动( )
A.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得益于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C.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有序展开 D.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6.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旨在( )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 B.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C.推动计划管理体制机制发展 D.加快产业升级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37.1958年,教育部提出初高中各年级都开设生产劳动课,每周2课时;各年级每学年均有14—28天的体力劳动时间。1961年,教育部又要求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倡导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劳动课时明显减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 B.教育方针作出了重大调整
C.工业化降低劳动技能要求 D.适应国家调整的时代要求
38.据统计公元前404—362年雅典有8起告发案件由公民大公审理,只有4起是在陪审法庭上审理,但是公元前361—322年,27起告发到公民大会的案件全部由陪审法庭审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公民大会的权力受到制约 B.陪审法庭代表了公平正义
C.陪审法庭的司法地位提高 D.公民大会不再是权力中心
39.伯利克里去世后,雅典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能够使民众信服的领导核心,不同派别的政治斗争分化了公民集体,个人利益开始超越国家利益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念。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B.缺乏集体决策约束机制
C.公民政治重视个人价值 D.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40.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初,伴随着罗马帝国从建立走向繁荣,法律领域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这种新的分类标准。这种划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加强对家庭和个人事务的干预
B.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事务日益复杂
C.公民事务独立于国家管理外的要求
D.帝制取代共和制及专制君主出现
41.在古代希腊,神庙由城邦兴建,也由城邦委派人员管理,其中虽有男女祭司等神职人员,但其社会地位和城邦公务员等同,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皆不起权威主宰作用。这说明古希腊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具有人文精神
C.信仰人人平等 D.主张政教合一
42.美国学者彼得·盖伊在《启蒙时代》一书中说道:“他们(启蒙思想家)彼此展开无休止的论战,有些交往完全是唇枪舌剑,毫不客气……此外,外界的骚扰或对骚扰的担心也驱使启蒙哲人们想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忘掉他们之间的分歧。”这一说法( )
A.折射出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精神 B.揭示了启蒙运动形成的根源
C.表达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诉求 D.忽视了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43.“他们认为进攻教会堡垒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对教会的批判如今得到来自自然主义宇宙观、高歌猛进的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批判、怀疑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的支持。”据此可知,这一“进攻教会堡垒的时机”是指(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
44.16世纪西欧物价平均上涨了两倍到两倍半,而工人工资只上涨了20%—30%。资本家用比15世纪价值还低的劳动力生产商品,卖出的价格却比15世纪高出好几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 )
A.黑奴贸易增加了西欧人力 B.商业革命扩大了贸易规模
C.价格革命影响了西欧市场 D.工业革命刺激了市场需求
45.下图是某经济理论的内容摘要。该理论应是( )
● 基本原则是相信贸易的总量是不变的
● 通过高关税率等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
● 国家的繁荣依赖大量贵金属或金银的供给
● 政府的调控措施应全都建立在政府介入经济事务的基础之上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自由主义 D.凯恩斯主义
46.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文河谷建立的水力纺纱厂第一个获得了“模范工厂”的称号。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兰开夏和德比郡的所有工厂都是按照他的工厂样式建造的,并且还输出到德国、美国等其他国家。“模范工厂”的推广( )
A.提高了社会就业水平 B.带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提高
C.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 D.使工业生产彻底告别手工时代
47.19世纪中期,在《谷物法》存废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首相皮尔说:“铁、煤和制造业的资源给予我们在巨大的工业竞争中超越每一个对手的有利条件……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重商主义政策盛行 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调整
C.新旧势力矛盾重重 D.与列强间殖民争夺激烈
48.19世纪下半叶,德国出现了重大体制创新:一是教育与研究的结合,研究生教育、研究型大学开始出现;二是科学与产业的结合,产业实验室开始出现。随之,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这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发展是科技中心形成的前提
B.科技教育与工业的互动助推科技进步
C.垄断组织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D.不同学科之间出现互相渗透的新特点
49.表2 美国众参两院概况
众议院
参议院
议员构成
由选民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普选产生
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每州2名
议员任期
2年
6年
议员权力
主要负责提出议案
审核提案,表决批准总统提名的大法官、内阁成员
表2中众参两院的不同设置说明美国( )
A.司法权与立法权相互制衡 B.大众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
C.大州与小州实现利益平衡 D.历史传统与现实政治的统一
50.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1791年又通过《霞不列法》。该法共8条,主要内容为:一切罢工、结社、集会均属非法,凡罢工的组织者和参加者都要受到罚款和监禁,违者以“对自由和《人权宣言》的侵犯”罪论处。《霞不列法》的制定表明( )
A.制宪会议内涵发生转变 B.封建君主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C.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对《人权宣言》的坚定维护
51.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德勒克吕兹曾写道:“自由、平等、博爱!——这就是我们的纲领。在这些字眼里包含着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只要名符其实的人类社会存在下去,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别的理想!”该主张( )
A.说明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C.体现了针对理想社会的科学构想
D.折射出公社需要科学革命理论指导
52.刘宗绪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中指出:“这次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的腐朽和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工人阶级的义愤而引起的。”这次革命( )
A.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B.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标志法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3.1921年春,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将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业结合起来。”列宁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农民问题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B.固定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的国情 D.工农联盟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
54.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卫生大臣安奈林·比万推动实施了医院国有化改革,英格兰及威尔士的1143家志愿医院和1545家市政医院被收归国有,由卫生部设立行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这一政策变化说明英国( )
A.借鉴罗斯福新政的举措 B.着手解决“滞胀”问题
C.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55.1949年11月,美英等西方15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其中对华禁运的项目比对苏东国家多300余种。据此可知,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意图是( )
A.激化中国与苏东国家间的矛盾 B.阻止苏东国家的科技进步
C.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发展 D.促进西方“新经济”的出现
56.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明确表示:“美国与苏联的竞争是军事、经济和政治的竞争,但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这种认识( )
A.促使美国实行战略收缩 B.削弱了美苏对抗的程度
C.阻断了美苏的文化交流 D.影响了和平演变的力度
57.“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B.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C.欧美各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D.多边主义面临着挑战
二、非选择题(共2题,58题14分,59题29分)
5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824230184150
汉代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 ? ? ? ? ? 唐朝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区域市场”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Ⅱ.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29分)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年3月5日《临时政府公报》29号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年
材料四
?
油画《宽容》沈嘉蔚
59.从以上四则材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4分)
6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10分)
61.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15分)
高二年级2月22日寒假作业学科总结体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B
A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B
D
B
A
B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A
C
C
C
A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B
B
C
C
B
D
C
B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B
A
C
C
B
B
B
B
B
B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答案
D
B
A
D
C
D
D
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鲁国以“秉周礼”为列国羡慕,《左传》记载的各类事件中依然遵循周礼,这说明在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衰落,但周王室的地位和制度还是得到各诸侯国的认可,故选B项;春秋时期出现春秋五霸,这说明周天子地位已经动摇,排除A项;虽然各诸侯国仍然认可周天子,认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但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排除C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仍然遵循周礼,但并不意味传统礼制备受尊崇,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举凡军国大事,如征伐、献俘、结盟以至禳灾,都要祭祀社神、稷神。天帝及其他受祭祀的神鬼逐渐为周人所漠视”可知西周时期,祭祀重心从神事转向人事,说明国家治理渐趋理性,故选D项;西周尚未建立皇帝制度,不存在皇权,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西周以来,政教合一,政治领袖同时也是精神领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祭祀重心的变化,未提及血缘关系,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汉武帝时起儒学的经典和其体现的道德原则,成为了断案的根据,可知儒学不仅是学术思想,还用于司法,更加凸显儒学独尊的地位,故选A项;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强调亲情伦理,与一视同仁的法律不同,并不一定是公平公正的,故儒学入法不能彰显法律的公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起把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依据,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把儒家经典和道德观念作为判案的依据,是补充了法律内容,而不是补充了完善了儒家的理论体系,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人名中含僧、县、道、玄、灵、之等字增多,出现大量带‘阿’字小名”可知这一时期为魏晋时期,佛道思想传播,冲击儒学地位,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思想多元格局,排除A项;材料中“道”亦体现了道教思想,以偏概全,排除C项;材料中“僧、阿”亦体现了佛教思想,以偏概全,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该学者认为汉初形成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刘邦集团的大部分人都是随他出生入死,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人,封王封侯是他们的心愿,即郡国并行符合当时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且同姓王在汉初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B项;汉初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认为皇权有限是受到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的牵制,而不是社会动荡,排除C项;汉武帝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内朝”,原先的三公九卿称“外朝”,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宋初在地方设立文官担任州郡长官,还不放心,又从中央差遣官员管理地方的财政、监察、司法、军事,进一步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可知其主旨是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改变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故选A项;从材料“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等官职”,体现的是宋朝对地方的政策,没有涉及削弱相权,排除B项;从材料“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等官职”,没有涉及方位是北方,故体现不出该变革旨在应对北方隐患,排除C项;整顿吏治是指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与材料中央设置地方官员和规定职责不符,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清朝雍正时期,“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因此知密折制具有程序化、规范化的特点,增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故选B项;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还涉及“民情、水旱”等,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可知李梦阳和王阳明认为商业和其他职业,虽然道路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结合所学,明代商品经济发达,说明两人肯定了商人和商业的价值,表明当时传统的抑商观念受到冲击,故选D项;根据所学,明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动摇,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了肯定商人的现象,但并未反映商人的地位是否提高,排除B项;对商人和商业的肯定并不能说明社会盛行奢靡之风,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先秦时期天子、国君和皇帝美谥占比70.6%,秦朝至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美谥占比89.3%”可知秦以后美谥占比明显提升,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C项;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呼,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管理,不能说明中央集权,排除B项;道德政治在汉代已经形成,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松江府志》中农田水利在正德年间和崇祯年间都占有较高的比重,这说明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重视,故选A项;表格中的时令、农具、蚕桑、水产和农田水利都是农业技术的代表,但是里面没有关于具体技术是什么水平的反映,所以没法得出农业技术停滞不前的结论,排除B项;表格中有相当比重关于水利事业的记载,这说明政府的重视程度较高,但不能说明水患问题是否突出,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具体农学发展的内容,所以不能得出传统农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结论,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从材料“令黔首自实田”、“自动陈报所有土地实数,按定制缴纳赋税”,有利于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体现出秦朝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故选B项;材料只强调了秦朝对土地的管理措施,并不是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排除A项;重农抑商强调的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工商业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强调了上报自己拥有的土地数量并按照土地多少交纳赋税,并没有涉及土地的来源和所有者的身份,故体现不出该措施是否反对土地兼并,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清朝地方督抚设置独立于各省布政司外的专门的掌管本地区财政事务的机构,其官员由督抚委派,听命于督抚,从而导致户部对省的财政管理名存实亡,地方经济独立性增强,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体制,故选A项;地方督抚建立独立财政体制,不利于中央集权,但并未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清朝地方督抚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与清政府边疆危机无关,排除C项;地方权力的扩大不利于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的推进,但并非维新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1872年……‘日需外洋煤铁’极多,清政府……决定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实施官督商办”可知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近代中国创办企业,故选B项;官僚资本出现于1927—1949年,不符材料时间,排除A项;据材料“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实施官督商办”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并不能说废弃,排除C项;近代中国依旧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实行的厘金制度,扩大了地方财权,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这为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和工矿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故选B项;地方财权的扩大与官员腐败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进行就地筹饷,使地方督抚的财权进一步扩大”可知,地方财权的扩大是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统治,产生的客观效果,并未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地方财权的扩大可能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与军阀割据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该观点认为,戊戌维新“借鉴西教,易法更制”,具有“创新”的色彩,但戊戌维新“欲籍保皇以教国”,也具有“守旧”的色彩,因此,该观点强调戊戌维新兼具创新与守旧的色彩,故选D项;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未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项;维新变法突破了“中体西用”,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并未完成政治改革,排除C项。
16.【答案】B【解析】表格中“国家资本所占比例为43.44%,借贷资本所占比例为11.38%,买办和官僚资本所占比例为18.34%,商人资本所占比例为26.84%”可知19世纪晚期中国近代工业企业资本主要是国家资本,说明政府是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故选B项;表格中没有列强资本,无法说明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排除A项;合理的企业资本应该是商人资本占主要地位,排除C项;19世纪晚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洋纱的大量输入,沉重打击了华北地区农民经营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推动了民众的反洋货运动高涨,故选A项;“全面解体”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一现象猛烈冲击了华北地区农民的经济生活,排除C项;洋货对自然经济的冲击进一步激化了群众对洋货的抵制,属于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可知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愤慨不已,故选B项;民族革命是推翻满族统治者,辛亥革命后成功了,排除A项;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是平均地权,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1916年俄国十月革命尚未爆发,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职业经理人出现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初步增长,三十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可知,从19世纪晚期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工业职业经理人,并不断发展,30年代高速增长,结合所学,职业经理人是专门从事企业高层管理的人才,职业经理人出现、发展和高速增长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断发展的时期,因此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近代经济发展与企业规模的扩大,故选C项;西方公司制度与商业思想的传播是近代中国职业经理人出现并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推动并非近代中国职业经理人出现并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新式教育尤其是留学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职业经理人出现并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据表格数据有“华”“国”字的商标占22.6%,有“民”字的商标占38.7%,在所统计的商标中比重较大,而这些商标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意识,体现了近代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中华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仅从企业商标无法判断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的商标名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革命思想的传播,但无法得知传播范围,排除B项;表格中的商标主要指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关系不大,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据材料“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主义生活”可知颠覆了男尊女卑、重视血缘家族的传统观念,反映出家庭观念的时代嬗变,故选C项;男女平等的主张已经提出,但还没有真正实现,排除A项;传统家庭观念发生转变,并非瓦解,排除B项;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国家主义不同于原来的家国同构观念,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据材料“华北根据地政府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使公历新年由冷清转为热烈,民众认同程度不断提升”可知华北根据地政府借公历新年的契机联系群众,强化军民关系,获得了民众对公历新年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故选A项;近代社会中,旧历新年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公历新年由冷清转为热烈,民众认同程度不断提升”体现了传统习俗有所变化,排除C项;当时仍处于战争期间,无暇顾及国民经济发展,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自觉地与时俱进,即密切联系这种自由观在当时国内外不成功的实践效果,以及苏俄十月革命的世界性意义来进行反思性调整”,可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自由观进行扬弃,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新的思想武器,故选B项;据材料“‘胡适们’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所持的固守倾向”,可知“胡适们”赞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而不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排除C项;材料中五四时期是1919年,而辛亥革命是1911年左右,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从材料“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和“因为十八世纪以来的政治已经破产,我们正要站在社会的基础上造成新的政治”,可知陈独秀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护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张,开始寻求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陈独秀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思考,故选A项;材料内容是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仅是陈独秀的个人思想,不能表明知识阶层就革命手段达成共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陈独秀改变了原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的主张,寻求建立“劳动阶级的国家”,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受到群众支持,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排除C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1920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据材料“至少要有几个区域的斗争已造成了几个乡村割据;具备相当的武装力……这一县的邻近各县具备相当农民运动的群众基础不致使争斗孤立而失败,县城的占领必定是成为某一区域暴动割据的中心”,可知为1927年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农村割据对革命的重要作用,故选C项;材料提到“县城的占领必定是成为……中心”说明还没有抛弃城市中心革命模式,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反抗国民党统治,排除D项。
26.【答案】C【解析】据材料土地分配证上内容“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一千九百三十一年”等信息可知此证应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商光边区政府通过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而发放的分田凭证,故选C项;《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953年,且太平天国政权非为边区革命政府,排除A项;辛亥革命高潮在1911年武昌起义,且“平均地权”并未落实,排除B项;过渡时期的农业合作社广泛成立于1952-1956年间,排除D项。
27.【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政权没收日伪的财产归革命政权所有,同时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这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坚持了混合所有制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故选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旗帜,而材料反映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所以保护民族工商业,农村实行减租减息,并未改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抗战时期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中共的经济政策主要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非放弃对民主革命的探索,排除D项。
28.【答案】A【解析】据材料“抗战宣传队在根据地教唱百姓顺口溜:‘懂了民族国家事,打倒日本心更坚。提笔墙上写大字,大家要知持久战。’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内容包括,研究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抗战策略边区政权及其基本政策”可知根据地进行党的政策宣传,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故选A项;据材料“提笔墙上写大字,大家要知持久战”是为了宣传抗战,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排除C项;抗战期间,完善学校思想教育体系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29.【答案】C【解析】据材料“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可知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普通国民民族意识大大增强,故选C项;材料肯定了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未强调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指明“这些粗汉”对根据地的态度,排除B项;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在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后,排除D项。
30.【答案】D【解析】1938年9月处于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紧逼武汉,进而威胁南京,国民政府紧急将大量物资及人员转移至大西南地区,故选D项;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时间不符,排除A项;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8月至11月,时间不符,排除B项;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9月,时间不符,排除C项。
31.【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由于中共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最终导致蒋介石面对强大的压力而不得不表示以后不会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这就等于继续承认国共合作,因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而不是皖南事变,排除A项;国共两党代表了不同的阶级,所以其政治分歧是一直存在的,不会因为一个皖南事变而消除,排除B项;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与日军对根据地的大扫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3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58年提出,中央计划机关负责管理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指标,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在确保完成国家任务之后,有权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这一措施在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自主权,增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灵活性,故选B项;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建立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导致地方各自为政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发挥地方自主性,并未削弱中央对地方经济的管理权力,排除D项。
33.【答案】B【解析】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适应了工业化建设对资金和原料的需求,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故选B项;材料只是阐明了统购统销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没有涉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动,排除A项;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进行对比,因此无法得出是否改善,排除D项。
34.【答案】C【解析】从材料“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和“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可知毛主席改变了之前的经济发展标准和生产指标,体现出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后,中共中央积极探索适合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C项;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尝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内容,排除B项;从材料“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和“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只体现了经济发展标准和生产指标发生变化,没有涉及对大跃进的处理,故“果断停止”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北地区许多厂矿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此后全国性的生产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也随之展开”可知,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有利于促进全国工矿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有序展开,故选C项;根据所学,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是由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和城市采取一些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有关,选项表述夸大了这项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所学,此时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并不稳定,内有国民党残余力量和土匪等,外有美帝国主义的威胁,排除B项;根据所学,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1953年—1956年的三大改造,排除D项。
36.【答案】B【解析】据材料“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并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可知机构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机构的取缔和人员的减少,无法说明机构精简,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排除C项;材料中“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未指明具体经济政策,排除D项。
37.【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8年,教育部提出初高中各年级都开设生产劳动课……1961年,教育部又要求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倡导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劳动课时明显减少”,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处于生产大跃进时期,存在“左”倾错误,1961年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纠正“左”倾错误,故选D项;劳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排除A项;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方针并未作出重大调整,排除B项;工业化对劳动技能的要求逐渐提升,排除C项。
3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古雅典由陪审法庭审理的案件迅速增加,表明陪审法庭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故选C项;材料表明公民大会在司法审理中的作用下降,但并非指其权力受到制约,排除A项;陪审法庭只代表了程序正义,不等于实际正义,排除B项;公民大会一直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排除D项。
39.【答案】B【解析】据材料“雅典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能够使民众信服的领导核心,不同派别的政治斗争分化了公民集体,个人利益开始超越国家利益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念”,结合所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公民以国家利益为重,而当公民越来越多地考虑个人利益时,民主政治将走向衰落,故选B项;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公民政治重视集体利益,排除C项;不同派别的政治斗争不会持久的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排除D项。
40.【答案】B【解析】据材料“伴随着罗马帝国从建立走向繁荣,法律领域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这种新的分类标准”,结合所学,随着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法律领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故选B项;国家加强对家庭和个人事务的干预是私法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公民事务独立于国家管理外的要求也属于私法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帝制取代共和制及专制君主出现属于公法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
41.【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古希腊的神职人员的权力很小地位不高,可知古希腊人重视世俗生活,不是以宗教生活为主,具有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中古希腊的神职人员虽然地位不高和权力不大,但是古希腊人对神是非常崇拜的,故不能体现宗教意识淡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的神职人员没有取得高高在上的地位和特权,并没有涉及人们信仰是否平等,排除C项;从材料“其中虽有男女祭司等神职人员,但其社会地位和城邦公务员等同,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皆不起权威主宰作用”,可知古希腊世俗政权与宗教信仰是分开的,排除D项。
42.【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启蒙思想家彼此展开争论,但面对“外界的骚扰或对骚扰的担心”,会使他们“忘掉他们之间的分歧”,可知启蒙思想家面对分歧没有失去理智无所顾忌的对立,具有清醒理智的理性精神,故选A项;启蒙运动形成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强调启蒙思想家的分歧和关系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启蒙思想家之间有分歧,但面对外界干扰时能放弃分歧,没有涉及启蒙思想家的具体政治诉求,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启蒙思想家既有争论又有放弃分歧的关系,没有涉及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排除D项。
4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进攻教会”“自然主义宇宙观、高歌猛进的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批判、怀疑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的支持”可知,这个时机强调有科学方法、批判等思维方式的支持,结合所学,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人们借助科学知识和批判的理性思维来反对教会,符合启蒙运动的特征,故选C项;根据材料“得到来自自然主义宇宙观、高歌猛进的科学方法”结合所学,自然主义宇宙观等是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才出现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宗教改革并未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排除B项;根据材料“进攻教会堡垒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对教会的批判如今得到来自自然主义宇宙观、高歌猛进的科学方法”可知,科学革命是为启蒙运动攻击教会奠定了基础,“进攻教会堡垒的时机”并非指科学革命本身,排除D项。
44.【答案】C【解析】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发价格革命,使西欧物价上升,打击了传统封建势力,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故选C项;黑奴贸易中非洲劳动力主要运往美洲,而不是西欧,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时空不符,排除D项。
45.【答案】B【解析】从材料“通过高关税率等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国家的繁荣依赖大量贵金属或金银的供给”、“政府的调控措施应全都建立在政府介入经济事务的基础之上”,与强调积累金银货币和保持对外贸易顺差的重要性和主张政府要干预保护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相符,故选B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保护农业抑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与,与材料“基本原则是相信贸易的总量是不变”主张发展贸易的理论不符,排除A项;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发展,政府不应干预,与材料“政府的调控措施应全都建立在政府介入经济事务的基础之上”不符,排除C项;凯恩斯主义主要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没有涉及“高关税”、“依赖大量贵金属”等内容,排除D项。
4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工业革命期间随着阿克莱特第一个“模范工厂”的建立,这种模式迅速推广并输出到国外,说明工厂的生产组织形式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模范工厂”的推广带动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提高,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了“模范工厂”的推广,与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模范工厂”的推广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化,英国也是到19世纪40年代前后才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47.【答案】B【解析】所学结合所学知识,《谷物法》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据材料“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谷物法》,故选B项;15世纪末,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排除A项;《谷物法》的存废主要反映的是主张自由贸易与反自由贸易的政治力量的斗争,排除C项;16世纪末至18世纪,英国与其他列强殖民争夺激烈,不符题意,排除D项。
48.【答案】B【解析】据材料“教育与研究的结合……是科学与产业的结合……随之,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可知科技教育与工业的互动助推科技进步,故选B项;大学教育的开展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能因此得出其是科技中心形成的前提,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垄断组织对科技的投入,并且体制创新多是政府行为,排除C项;不同学科之间出现互相渗透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排除D项。
49.【答案】B【解析】据材料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出,反映了主权在民,参议院议员每州两名,负责审议,体现实行精英政治以保证决策科学,两院制实现了两者的结合,故选B项;两院均参与立法权,司法权归属联邦法院,排除A项;众议院具体人口比例的设置并未提及,无法体现各州之间利益的平衡,排除C项;两院概况是现实政治的要求,未体现历史传统对其的影响,排除D项。
5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1791年又通过《霞不列法》”“一切罢工、结社、集会均属非法,凡罢工的组织者和参加者都要受到罚款和监禁,违者以‘对自由和《人权宣言》的侵犯’罪论处”结合所学,制宪议会是法国大革命初期的立法机构,其制定的《人权宣言》强调自由平等的人权,而随后颁布的《霞不列法》的相关规定又违背《人权宣言》的精神,表明封建君主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故选B项;A项描述的是表面现象,制宪会议内涵发生转变实质上是封建君主势力仍然强大,排除A项;《霞不列法》中工人罢工、结社、集会等自由和权利被禁止,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排除C项;根据所学《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而《霞不列法》中相关规定与其原则相悖,并非是对《人权宣言》的坚定维护,排除D项。
5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德勒克吕兹曾写到,我们的纲领是自由、平等、博爱,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下去,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别的理想,这说明巴黎公社理想社会的目标仍然没有突破资产阶级范畴,并未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社会的构想,无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D项;材料反映德勒克吕兹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并非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排除A项;自由、平等、博爱并不是无产阶级的斗争纲领,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排除B项;材料仅提出了理想社会的目标,并未提出理想社会的构想,排除C项。
52.【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由于第二帝国的腐朽和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工人阶级的义愤而引起的”等信息可知,这次革命是指巴黎公社革命,且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故选B项;巴黎公社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项;标志法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是里昂工人起义,而不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C项;巴黎公社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很长时间发生的,排除D项。
53.【答案】A【解析】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将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业结合起来”,可知列宁已认识到农民问题是解决苏俄国内各种问题的关键,解决了农民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故选A项;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不是主要依据,排除B项;1921年春仍处于苏俄时期,苏联于1922年建立,排除C项;公有制经济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材料只提及农业,没有提及工业,无法体现工农联盟,排除D项。
5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实施了医院国有化改革”“由卫生部设立行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可知,英国工党政府以国家干预方式发展医院,实现了政府与医院的关系重构,从而彻底改变了英国医院自主运营的传统格局,反映了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改变,故选D项;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新在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去摆脱经济危机,而没有采用国有化的措施,排除A项;根据所学,经济“滞胀”现象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政策变化只能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并不能说明英国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项。
55.【答案】C【解析】为了更好地对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冷战,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这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科技、经济发展,故选C项;巴黎统筹委员会目的是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发展,服务于冷战,而不是激化中国与苏东国家间的矛盾,中国与苏东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此时关系良好,排除A项;“阻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排除D项。
56.【答案】D【解析】据材料“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可知尼克松的观点会加强美苏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反映美苏争霸领域拓展,不利于世界和平,故选D项;材料中尼克松的观点是战略扩展的体现,会加剧美苏对抗程度,排除A.B项;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文化冲突的表现,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排除C项。
57.【答案】D【解析】协调与合作是多边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因此多边主义面临着挑战,故选D项;“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关贸总协定没有纵容贸易保护主义,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受到了阻碍,排除B项;欧美各国都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58.【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经济重心南移与区域市场的分布。(3分)
阐述:汉代时,我国区域市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4分)唐朝时期,长江流域以及岭南地区区域市场明显增加,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以来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5分)
综上,从汉到唐区域市场向南方扩展的趋势明显。(2分)
示例二:
论题:区域市场的分布与政治中心的关系。(3分)
阐述:一方面:汉唐的首都始终是区域市场中的最主要城市,反映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下,经济发展难以真正独立,政治对经济有较强的影响。(4分)另一方面,从汉朝区域市场的主要城市几乎是政治都会,到唐代大批独立于政治都会以外的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出现,如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下政治影响力的减弱。(5分)
综上,区域市场的虽受政治中心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影响逐渐减弱。(2分)
示例三:
论题:水利资源与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3分)
阐述:中国古代区域市场基本都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商品。(5分)水利不仅带来了灌溉和丰厚的资源,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较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形成提供便利。(4分)
综上,水利资源是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可从“区域市场”分布变化、“区域市场”数量变化两个视角来分析。)
【解析】图片题,图不重要字重要。
图中汉字信息表明:魏晋之前,区域市场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我国早期人类集中生活在黄河流域有关;从汉代到唐朝江南地区区域市场数量明显增,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必然联系,这是图片的重点信息,论证时联系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展开即可。另外,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根据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古代的长安、洛阳等大都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这表明政治对经济有一定的反作用,但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南方商业都市大量涌现,这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下政治影响力的减弱。又如,市场是商业的构成要素之一,商业的构成要素还有交通、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商业与农业联系紧密等等,也可以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如水资源丰富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为市场提供商品,京杭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有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区域市场的形成。
59.【答案】
(1)第一手资料:材料一、材料三(2分)
第二手资料:材料二、材料四(2分)
(2)社会习俗:剪发辫、易服饰、废跪拜、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任一;(4分)
政局演变:民国取代专制王朝但共和并未真正建立;(或回答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具体史实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也可得分)(4分,必须是两个角度,既要有北洋军阀统治,也要有维护民主斗争的相关事实)。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或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也可得分)(2分)
(3)最高层次:能够辩证综合分析(9——15分)
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虽然在社会习俗、政局演变、思想认识上新旧并存、光明与黑暗交织,但自由平等的新礼仪、民主共和的深人人心、新文化新思想的振聋发聩,说明民国初年在向现代化迈进的道路上尽管步履维艰但潮流不可阻挡。
一般层次:简单罗列史实,未能从现代化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如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并存等。(9分以下)
【解析】
(1)根据所学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概念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三是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所以第一手史料是材料一、材料三。材料二和材料四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所以第二手资料是材料二、材料四。
(2)根据材料一“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材料三“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和材料四的油画并结合所学从社会习俗、政局演变、思想文化等方面来概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一方面,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在社会习俗、政局演变、思想认识上存在新旧并存、光明与黑暗交织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自由平等的新礼仪、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人人心,这说明民国初年在向现代化迈进潮流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