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16: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躬耕东坡
两赋一词
人生——苦旅
黄州、惠州、儋州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作者简介
赤壁赋
赤壁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清代诗人朱日浚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句式整齐(整散结合,押韵节奏)
文采飞扬(铺叙风物,铺陈夸张)
主客对话(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情感变化
⑵于是饮酒乐甚…
⑶苏子愀然……
⑸客喜而笑……
为何乐?
为何乐?
(月升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升初)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升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画意—美
为何乐?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诗情—乐
因何悲?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悲—政治失意,理想渺远
悲—箫声幽怨,倾诉悲苦
因何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因何悲?
客之三悲:
(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古今历史对比,悲英雄不存,人生无常,宏图难展;
(寄蜉蝣、哀吾生)(羡长江)人生须臾与自然无穷对比,悲个人渺小,人生不永;
(挟飞仙,抱明月)(不可骤得)理想与现实矛盾,悲超然不得。
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无数人感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为何喜?
人的一生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坏。
——莫泊桑
现象:(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亮)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本质:变——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
哲理:而又何羡乎?
——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哀叹人生短促,保持坦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乐与喜
乐:山水之乐(乐极生悲)
喜:胸怀之喜(喜从悲来)
乐观积极,达观处世,进退坦然,随遇而安,顺从自然。
山水之乐

情景交融
—达观之乐
景(乐)
—情(悲)
—理(乐)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客与主
“客”之悲伤——仕途波折,功业难就的深沉苦闷(儒)
“苏子”劝慰——力求解脱,超然物外,襟怀旷达(道)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被贬的苏轼是压抑里见豁达,苦涩中有超脱,悲音里带笑语,他终于走出了黑暗,站到了阳光之下。
一个复杂的大写的人。
最终林语堂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政治上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观月知东坡
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月”意象,有哪些?请搜集,并分析。
课文中写明月的句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美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苏轼一生对“月”情有独钟,以月造境,以月喻理,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悲月,叹月,问月,累遭贬谪的苏轼终于找到一个独特而别致的情感出口。春去秋来不萦于怀,人生起落不系于心了,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成熟旷达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寂寞使苏轼如此美丽。寂寞使苏轼真正地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对比《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加深对苏东坡其人其思想的全面而真实的了解。
提示: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理清线索为:“乐”“叹”“悲”“恐”“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