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东坛井的陈皮匠》精读精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东坛井的陈皮匠》精读精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16:0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东坛井的陈皮匠》精读精练
编者寄语
瑞雪纷飞,掩卷沉思。古老而绚烂的文化资源往往因时间的流转、空间的变换而遭受损失。我们之所以还能穿越历史的滚滚尘烟,汲取千年文化中蕴含的力量,应该感谢文化传承者、文化守护人。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初心不改,是他们不顾他人眼光、不计个人得失的执着坚守,才使文化典籍及相关资料穿越千年时光得以留存下来。古书等文化典籍对发源地而言更是不可多得、无法估量的财富,对我们中华儿女而言更是昭示着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一座古城,认识一位特殊的“皮匠”。
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作者:何 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真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但这是因为虚构的故事必须符合可能性,而真实的事情却不必顾及这一点。——马克·吐温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金圣叹曾言,“闲笔”能“向闲处设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人文环境涵养了古城人独有的恬静和自信。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传统色彩浓郁、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为陈皮匠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古城、老街、守老规矩,如武侠小说中的绝世高手一般,主人公尚未出场,就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兴趣。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陈皮匠身上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激起人们的探究欲望。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有文化、心灵手巧却选择皮匠职业;手艺好却悠闲只守半日摊;不关心收入多少却雷打不动地去买书、看书;在古城人的不理解中,陈皮匠的形象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想起“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陈皮匠藏书数量之巨大、内容之重要、价值之珍贵,在女儿带教授回来后,终于揭开谜底。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言为心声,一语道破天机。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命运是在事后回顾的东西,不是事先知道的东西。——村上春树
学术论文的发表,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被震惊的各界人士,被宣传的古城人物,被挖掘的商机,躁动的人们,愈发显出陈皮匠的泰然自若。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
>>>一遍又一遍认认真真地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内容,更是难掩激动的心情。宝剑赠英雄,为捐赠全部藏书张本。与其他古城人迫不及待想抓住商机的争先恐后相比,陈皮匠夙愿得偿,却更显其淡泊名利的品格。
(有删改)
知 识 建 构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一)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陈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陈皮匠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一遍又一遍地认真阅读”“重新造册,一一核对”都凸显出陈皮匠认真细致的个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二)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陈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这句话就揭示了陈皮匠之前表现出的种种在别人眼中不明智举动的原因:心灵手巧的高中生,选择皮匠这一职业;只出半天摊;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三)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试 题 解 析
1
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分)
【答案】(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2)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解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说话人的角度可以看出古城人对陈皮匠选择的不理解;从语言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陈皮匠是个有文化且聪明、灵巧的人,选择做皮匠则可以看出他人生志向的与众不同。
2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考点】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与内涵,品味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析】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介绍了古城的概貌,可以看出其内容上的作用是突出古城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本段的末句,点出了绱鞋掌钉的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再联系社会环境对体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便可分析出这是在为人物提供特定的环境依据。
3
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4分)
【答案】(1)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2)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3)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主要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分析藏书的特点,首先要找出原文中与藏书相关的内容,从列举的书名可以判断出藏书内容的特点,从教授待在图书室的时间及陈皮匠收集书、整理书的时间可以看出书籍数量的多,从教授对书极高的评价可以看出藏书的研究价值。
4
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分)
【答案】(1)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2)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3)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能力。
【解析】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陈皮匠送书之前认真读了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之后,由此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陈皮匠对老教授专业能力的信任,认为他能够真正认识和挖掘这些藏书的价值。反之,考虑陈皮匠对自己的认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深究藏书的价值和内涵。另外,老教授的论文给他带来的震惊让他看到了进一步彰显古城文化和家族历史荣光的可能性。
5
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
【答案】(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
【解析】主要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面对商业化的强烈冲击,小说展示出相对立的两个态度,一边是以陈皮匠代表的传统派,一心守护传统文化;一边是以其他古城人为代表的功利派,一心想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商业价值。作者重点塑造了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肯定了他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批判了当下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现象。
反 馈 检 测
1.请简要分析陈皮匠这一人物形象。(6分)
2.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相 关 链 接
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一般都把语言看作只是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语言和内容(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斯大林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现实,我以为是对的。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语言不好,小说必然不好。
语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语言的鄙陋就是内容的鄙陋。想得好,才写得好。闻一多先生在《庄子》一文中说过:“他的文字不仅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目的。”我把它发展了一下: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其实我们所用的语言都是有来历的,都是继承了古人的语言,或发展变化了古人的语言。如果说一种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话,别人就没法懂。一个作家的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全部文化素养。作家应该多读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对的。除了书面文化,还有一种文化,民间口头文化。李季对信天游是很熟悉的。赵树理一个人能演一出上党梆子,口念锣鼓过门,手脚齐用使身段,还忘不了唱。贾平凹对西北的地方戏知道得很多。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变了。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是上帝,他什么都知道,比如巴尔扎克。读者是信徒,只有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他的“参与意识”很强,他要参与创作。我相信接受美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认同、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语言是活的,滚动的。语言不是像盖房子似的,一块砖一块砖叠出来的。语言是树,是长出来的。树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但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的内部的汁液是流通的。一枝动,百枝摇。初学写字的人,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书法家写字是一行行地写出来的。中国书法讲究“行气”。王羲之的字被称为“一笔书”,不是说从头一个字到末一个字笔画都是连着的,而是说内部的气势是贯串的。
写好每一个句子是重要的。福楼拜和契诃夫都说过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清代的艺术评论家包世臣论王羲之和赵子昂的字,说赵字如士人人隘巷,彼此雍容揖让,而争先恐后,面形于色。王羲之的字如老翁携带幼孙,痛痒相关,顾盼有情。要使句与句,段与段产生“顾盼”。要养成一个习惯,想好一段,自己能够背下来,再写。不要写一句想一句。
中国人讲究“文气”,从《文心雕龙》到桐城派都讲这个东西。我觉得讲得最明白,最具体的,是韩愈。韩愈说:气犹水也,方浮物也。水大,则物之轻重者皆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后来的人把他这段话概括成四个字:气盛言宜。韩愈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宜”,就是合适、准确。“宜”的具体标准是“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语言构造千变万化,其实也很简单:长句子和短句子互相搭配。“声之高下”指语言的声调,语言的音乐性。有人写一句诗,改了一个字,其实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改呢?另一个诗人明白:“为声俊耳。”要培养自己的“语感”,感觉到声俊不俊。中国语言有四声,构成中国语言特有的音乐性,一个写小说的人要懂得四声平仄,要读一点诗词,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俊”一点。
结构无定式。
我曾经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说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林斤澜很不满意,说:“我讲了一辈子结构,你却说‘随便’!”我后来补充了几个字:“苦一心经营的随便”。斤澜说:“这还差不多。”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我的《大淖记事》发表后,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构很不均衡。小说共五节,前三节都是写大淖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没有人物,主要人物到第四节才出现。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好处正在结构特别,我有的小说一上来就介绍人物。如《岁寒三友》。《复仇》用意识流结构,《天鹅之死》时空交错。去年发表的《小芳》却是完全的平铺直叙。我认为一篇小说的结构是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生活所决定的。生活的样式,就是小说的样式。
过去的中国文论不大讲“结构”,讲“章法”。桐城派认为章法最要紧的是断续和呼应。什么地方该切断,什么地方该延续;前后文怎样呼应。但是要看不出人为的痕迹。刘大槐说:“彼知有所谓断续,不知有无断续之断续;彼知有所谓呼应,不知有无呼应之呼应。”章太炎论汪中的骈文:“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这样的结构,中国人谓之“化”。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
古人云:“自古文章争一起。”孙犁同志曾说过:开头很重要,开头开好了,下面就可以头头是道。这是经验之谈。要写好第一段,第一段里的第一句。我写小说一般是“一遍稿”,但是开头总要废掉两三张稿纸。开头以峭拔为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来的第一句是:“滁之四周皆山”,起得比较平。后来改成“环滁皆山也”,就峭拔得多,领起了下边的气势。我写过一篇小说《徙》。这篇小说是写我的小学的国文老师的。他是小学校歌的歌词的作者,我从小学校歌写起。原来的开头是:世界上曾经有过很多歌,都已经消失了。
我到海边转了转(这篇小说是在青岛对面的黄岛写的),回来换了一张稿纸,重新开头。
很多歌消失了。
这样不但比较峭拔,而且有更深的感慨。奉劝青年作家,不要轻易下笔,要“慎始”。其次,要“善终”,写好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