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3 22:55: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7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的顺序。
2.赏析具体语句,体会知识性和抒情性。
3.?感受作者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一月,积雪融化,可以追逐臭鼬(yòu)的足迹,在无冠山雀的身上找脚环……
二月,开辟菜园,劈开一根有八十多岁、被雷击倒的栎(lì)树,生火取暖……
四月,贫瘠的农场有时会遭遇春洪的袭击,葶苈(tíng lì)开遍小洲,还可以观看雄山鹬(yù)的空中舞蹈……
五月,聆听从阿根廷归来的高地鸻(hèng)的飞行之歌……
六月,到深潭游泳,在溪边钓鳟鱼……
【提问】同学们看,这些文字有点像咱们平时写的什么体裁的文章?
明确:日记,这其实就是观察月记,是美国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著的一本叫《沙乡年鉴》书的一小部分(书名板书)。
1935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教授,被称为“生态伦理之父”的利奥波德,在州河之畔的“沙乡”买下了一个因滥用而几乎沙漠化的农场。在这里,他带领家人种草植树,度过了无数个周末和假期。在体验荒野和修复土地的过程中,利奥波德写出了代表作《沙乡年鉴》,有力地证实了农场经历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初读课文,概述“大雁归来”的旅程,梳理作者说明思路与顺序。(从表达方式不同的角度进行提示)
第一部分(1—10):诗意描写大雁归来及其生活。
【提问】第1-2段作者写了春天的气息,第1段告诉读者大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作者为什么在第2段又写到主教雀和花鼠呢?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回避了对大雁迁徙的特征进行直接解说,而是用主教雀和花鼠来作比较,说明了大雁对春天感知的准确性,长途跋涉的大雁不像主教雀和花鼠那样轻率犯错、轻松改过,它的迁徙是精确计算然后定期的,充满着科学的事实;既暗示了他作为生态学者广泛的观察视野,又间接展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科学观察精神和委婉含蓄的文学叙述手法。
【提问】第3-5段写春雁归来,作者分别写了11月秋雁南飞和3月春雁北飞,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秋雁南飞?
【明确】秋雁南飞:笔直飞行,专注执着(不停留),充满危险。春雁北飞:盘旋滑翔(一路低语问好),路线弯曲,没有危险。
【或者】①飞行姿态不同:秋雁“高高地飞”、“坚定不移地向南直达大湖”;春雁“低低地穿行”、“拐来拐去”等;②鸣叫声不同:秋雁“几乎是一声不响”;春雁“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等;③觅食神态不同:秋雁到了目的地,“时而闲荡”、“时而捡食玉米粒”,行色匆匆,忐忑不安;春雁“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神态自若,怡然自得。
写作用意:用秋雁反衬春雁,突出春雁归来时的欢快。
?
【提问】第6-10段分别写了大雁的哪些特征?
【明确】第6段:春雁雀跃觅食;第7段:孤雁时常哀鸣;第8段:雁群以六为组;第9-10段:春雁集会鸣叫。
第二部分(11—13):议论说明大雁联合特性。
【提问】作者为什么写各国之间的联合?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写“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一转,讲“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拿人类进行对比说明,暴露了作者讽刺人类内讧恶习的用意,进一步赞美大雁美好的内在品质。第12段作者进一步指出,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是超时空的。讽刺不是目的,作者真实意图在于提醒我们目前问题的严峻性:如果各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不能像大雁那样实现联合平等,那么,所谓的生态保护都将是一句空话。他形象化地告诉读者:生态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社会危机。向大雁学习联合的观念,是我们解决社会危机的有效途径。作者的这段对比说明文字引发了读者无穷的思考。
【提问】最后一段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考?
【明确】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深情地描述了大雁的这种国际性的联合迁徙对人类生存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它们除了给人类提供了联合的观念和以生命实现联合的精神外,还通过频繁的迁徙传播了玉米种粒,使人类赖以生存。
作者想告诉读者:大雁以及以大雁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带给人的不仅有物质的好处,更有快乐与诗意。言外之意,人类最终要与土地之上的各物种联合,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只有那样,大地之上的和谐与美好才能真正实现。
三、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提问】本文在写作上,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一大特色。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爱”的情感贯穿全文。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为大雁的归来而欣喜欢乐,为孤雁的不幸而感伤,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对大雁迁徙的意义进行诗意的评说。
?
【提问】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是如何体现一片爱鸟之心的?请具体结合例句分析。
【明确】
(1)人格化的细腻描写。
①为了刻画大雁的形象,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的生活细节进行描写,准确地描摹大雁在飞行、捕食和集会时的各种情态,栩栩如生、非常可爱。文中还有关于“家庭”的描写,作者将大雁看成和人类一样,都拥有自己的家庭,还比人类多了博爱的精神。作者认为大雁和人一样充满灵性,而目会思考、会选择,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还有着人类没有的美德,让人肃然起敬。文中还多次出现“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
②“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目空一切”一词贬义褒用,写出大雁有着坚定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勇者形象。)
③比如大雁“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就像同朋友道别时说悄悄话一样,“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作者将大雁看作了人,大雁是每年都要迁徙的,在时隔一年之后重新回到故乡,大雁对给它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水洼和池塘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一旦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望”这些朋友,形象地写出大雁的多情
④写到大雁回到家乡以后,往已经收割了的玉米地去,每次出发前和回来后都会有“高声而又有趣的辩论”。这是因为大雁非常聪明,它们知道当地有春季禁止猎杀大雁的规定,所以每次寻找食物都是光明正大地高声欢呼而去。高声欢呼就是为了呼唤附近的朋友,有食物大家一起分享,而在吃饱了以后又会进行“辩论”,分享自己的快乐。作者将其描绘成了一群无私的大雁,而且它们有自己的快乐王国,这也象征着一个理想社会。
(2)精确的数字表达。
①他记录农场的大雁南行直达最近的大湖需要“200英里”;“1946年4月11日”,我们农场的大雁有“642只”。(这些数字需要付出的大量的观察时间,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毅力,以及对生态事业的痴迷。)
②他用六年的时间分析每只雁队的数字,最终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言之,“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孤雁”相应得到了解释,“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作者在阐述这个结论的同时,自然唤起了“爱鸟者的感伤”。)
(3)含蓄而节制的抒情。
作者描摹大雁小心翼翼飞行的情状时,有对大雁的怜惜,对捕猎者的愤怒、无奈。但他并没有毫无节制地宣泄,而只是冷静客观地对雁群的动作进行细致地刻画。如第三段中:“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他们的猎枪。”(作者从大雁的视角来写,既赞美大雁的智慧,又营造的诗意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