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十三章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
5.能量量子化
目标体系构建
课前预习反馈
课内互动探究
核心素养提升
课堂达标检测
夯基提能作业
目标体系构建
【学习目标】
1.知道热辐射、黑体辐射的概念。
2.了解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设。
3.了解原子能级及能级跃迁规律。
【思维脉络】
课前预习反馈
热辐射
1.热辐射的概念:物体具有的与________有关的辐射电磁波的方式。
2.热辐射规律:物体在室温时,热辐射的主要成分是波长________的电磁波,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波长较______的成分越来越强。
3.黑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__________而不发生________的物体。
4.黑体辐射规律:黑体虽然不反射电磁波,但是却可以向外辐射电磁波,而且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________的分布只与它的________有关。
知识点
1
温度
较长
短
电磁波
反射
波长
温度
能量子
1.定义: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________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2.能量子的大小:ε=________,其中______是电磁波的频率,h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3.普朗克认为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____的,是不连续(分立)的。
4.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是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ν的光的能量子为________,这些能量子被叫作________。
知识点
2
整数
hν
ν
量子化
hν
光子
能级
1.定义:原子的能量是__________的,这些__________的能量值叫作能级。
2.原子的稳定性: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时最稳定,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状态时不稳定,会自发地向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放出________。
3.能级跃迁规律:原子从高能级态向低能级态跃迁时放出的光子的能量________前后两个能级之差。
4.原子的发射光谱的特征:原子的能级是分立的,放出的光子的能量也是分立的,因此,原子的发射光谱只有一些________的亮线。
知识点
3
量子化
量子化
光子
等于
分立
『判一判』
(1)只有高温的物体才会热辐射。(
)
(2)热辐射的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温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
(3)黑体就是指黑色的物体。(
)
(4)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
(5)原子处于最低能级时最稳定。(
)
(6)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要放出光子。(
)
预习自测
×
√
×
√
√
×
A
『想一想』
很多地方用红外热像仪监测人的体温,只要被测者从仪器前走过,便可知道他的体温是多少,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答案:根据热辐射规律可知,人的体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人辐射的红外线的频率和强度。通过监测被测者辐射的红外线的情况就知道这个人的体温。
课内互动探究
热辐射
探究
一
情境导入
有经验的炼钢工人,通过观察炼钢炉内的颜色,就可以估计出炉内的大体温度,这是根据什么道理?
提示:热辐射与温度有关。
1.热辐射
(1)定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作热辐射。太阳、白炽灯中光的发射就属于热辐射。
(2)特点: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要点提炼
2.对黑体的理解
绝对的黑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可以用某装置近似地代替。如图所示,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一个小孔,那么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射出,这个小孔就成了一个绝对黑体。
3.一般物体与黑体的比较
热辐射特点
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
物体
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有关,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黑体
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反射
BC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某一温度下只能辐射某一固定波长的电磁波
B.当铁块呈现黑色时,说明它的温度不太高
C.当铁块的温度较高时会呈现赤红色,说明此时辐射的电磁波中该颜色的光强度最强
D.早、晚时分太阳呈现红色,而中午时分呈现白色,说明中午时分太阳温度最高
典例剖析
典例
1
思路引导:在任何温度下,任何物体都会发射电磁波,其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高低而不同。要理解热辐射的这种特征。
解析:物体在某一温度下能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A错误;铁块呈现黑色,是由于它的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对应的波长段在红外部分,甚至波长更长,说明它的温度不太高,当铁块的温度较高时铁块呈现赤红色,说明此时辐射的电磁波中该颜色的光强度最强,故B、C正确;太阳早、晚时分呈现红色,而中午时分呈现白色,是大气吸收与反射了部分光的原因,不能说明中午时分太阳温度最高,D错误。
对点训练
1.关于黑体及黑体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黑体是真实存在的
B.普朗克引入能量子的概念,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C.随着温度升高黑体辐射的各波长的强度有些会增强,有些会减弱
D.黑体辐射无任何实验依据
B
解析:黑体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故A错误;普朗克引入能量子的概念,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故B正确;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故C错误;黑体辐射是有实验依据的,故D错误。
能量子和能级
探究
二
情境导入
由能量量子化假说可知,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连续的,在宏观概念中,举一些我们周围不连续的实例。
提示:人的个数,自然数,汽车等。
1.能量子
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是通过内部的带电谐振子向外辐射的,谐振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ν的整数倍,hν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其中ν是谐振子的振动频率,h是一个常数,称为普朗克常量。
h=6.63×10-34
J·s
2.量子化现象
在微观世界中物理量分立取值的现象称为量子化现象。
要点提炼
3.能级
(1)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原子在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作能级。
(2)物体在发射或接收能量的时候,只能从某一能级“飞跃”到另一能级,而不可能停留在不符合这些能级的任何一个中间状态。
(3)在宏观尺度内研究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可以认为:物体的运动是连续的,能量变化是连续的,不必考虑量子化;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必须考虑能量量子化。
A
(2019·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人眼对绿光最为敏感,正常人的眼睛接收到波长为530
nm的绿光时,只要每秒有6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眼睛就能察觉,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s,光速为3.0×108
m
/s,则人眼能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是(
)
A.2.3×10-18
W
B.3.8×10-19
W
C.7.0×10-10
W
D.1.2×10-18
W
思路引导: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ε=hν和c=λν及E=Pt=nε等关系式。
典例剖析
典例
2
2.(多选)对于带电微粒辐射和吸收能量时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某一个最小能量值为单位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收
B.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
C.吸收的能量可以是连续的
D.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解析:根据能量子假设可知,带电微粒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A、B正确;带电微粒辐射和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故C错误,D正确。
对点训练
ABD
核心素养提升
理解热辐射的关键点
1.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热辐射,这是由于物体中分子、原子受到激发会发射电磁波。
2.热辐射是热能转化为电磁能的过程。
3.除了热辐射外,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图所示),除光源外,常温下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反射光的颜色。
(2020·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春季开学试题)关于对热辐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的物体向外辐射电磁波,冷的物体只吸收电磁波
B.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电磁波越强
C.辐射电磁波的情况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与材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
D.
常温下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物体辐射电磁波的颜色
案
例
B
解析:一切物体都不停地向外辐射电磁波,且温度越高,辐射的电磁波越强,A错误,B正确;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与材料种类及表面状况也有关,C错误;常温下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反射光的颜色,D错误。
课堂达标检测
夯基提能作业第十三章 第五节
1.(2020·北京市昌平区高二下学期期末)以下宏观概念中,属于“量子化”的是( D )
A.物体的长度
B.物体所受的重力
C.物体的动能
D.人的个数
解析:人数的数值只能取正整数,不能取分数或小数,因而是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其他三个物理量在宏观世界中的数值都可以取小数或分数,甚至取无理数也可以,因而是连续的,非量子化的。故只有D正确。
2.(2020·山东省昌乐二中高二上学期检测)近年来军事行动中,士兵都佩戴“红外夜视仪”,在夜间也能清楚地看清目标,主要是因为( B )
A.“红外夜视仪”发射出强大的红外线,照射被视物体
B.一切物体均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C.一切高温物体均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D.“红外夜视仪”发射出X射线,被照射物体受到激发而发出红外线
解析: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不同物体辐射出来的红外线不同,采用“红外夜视仪”可以清楚地分辨出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不受白天和夜晚的影响,即可确认出目标从而采取有效的行动。故只有B项正确。
3.(2020·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一盏灯发光功率为100
W,假设它发出的光向四周均匀辐射,光的平均波长6.0×10-7
m,在距电灯10
m远处,以电灯为球心的球面上,1
m2的面积每秒通过的光子(能量子)数约为(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光速c=3.0×108
m/s)( C )
A.2×1015
B.2×1016
C.2×1017
D.2×1023
解析:设离灯10
m远处每平方米面积上灯照射的能量为E0,则有E0=;设穿过的光子数为n,则有:nh=E0;解得:n=,代入数据,得:n≈2.4×1017个,故选C正确。第十三章 第五节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3]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8分,共48分)
1.以下宏观概念中,哪些是“量子化”的( A )
A.物体的带电荷量
B.物体的质量
C.汽车的速度
D.课桌的高度
解析:所谓“量子化”应该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故选A。
2.红外线热像仪可以监测人的体温,当被测者从仪器前走过时,便可知道被测者的体温是多少,关于红外线热像仪测体温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人的体温会影响周围空气温度,仪器通过测量空气温度便可知道人的体温
B.仪器发出的红外线遇人反射,反射情况与被测者的体温有关
C.被测者会辐射红外线,所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按波长的分布情况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辐射强,且较短波长的辐射强度大
D.被测者会辐射红外线,所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按波长的分布情况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辐射强,且较长波长的辐射强度大
解析:根据热辐射规律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人的体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人辐射的红外线的频率和强度,通过监测被测者辐射的红外线的情况就可知道这个人的体温,选项C正确。
3.关于对黑体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黑体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看上去是黑的
B.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C.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
D.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一个很小的孔,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经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小孔射出,这个空腔就成了一个黑体
解析:黑体自身辐射电磁波,不一定是黑的,A错误;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B错误,C正确;小孔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因此小孔成了一个黑体,而不是空腔,D错误。
4.(2020·北京101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2017年年初,我国研制的“大连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发出了波长在100
nm(1
nm=10-9
m)附近连续可调的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大连光源因其光子的能量大、密度高,可在能源利用、光刻技术、雾霾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处于极紫外波段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可以电离一个分子,但又不会把分子打碎。据此判断,能够电离一个分子的能量约为(取普朗克常量h=6.6×10-34
J·s,真空光速c=3×108
m/s)( B )
A.10-21
J
B.10-18
J
C.10-15
J
D.10-12
J
解析:一个处于极紫外波段的光子的能量约为E=≈2×10-18
J,由题意可知,光子的能量应比电离一个分子的能量稍大,因此数量级应相同,故选B。
5.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蛇与老鼠和其他生物通过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蛇是老鼠的天敌,它是通过接收热辐射来发现老鼠的。假设老鼠的体温约37
℃,它发出的最强的热辐射的波长为λm。根据热辐射理论,λm与辐射源的绝对温度T的关系近似为Tλm=2.90×10-3
m·K。
(1)老鼠发出最强的热辐射的波长为( B )
A.7.8×10-5
m
B.9.4×10-6
m
C.1.16×10-4
m
D.9.7×10-8
m
(2)老鼠发生的最强的热辐射属于( C )
A.可见光波段
B.紫外波段
C.红外波段
D.X射线波段
解析:(1)老鼠的体温T=(273+37)K=310
K
由题设条件λm与T的近似关系式:λmT=2.90×10-3
m·K
得λm==
m≈9.4×10-6
m,B正确。
(2)根据老鼠的体温不高,不能辐射可见光进行判断,同时没有见过一个会发“光”的老鼠,且紫外和X射线的能量太大,故选C。
6.(多选)关于对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C )
A.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能量值ε
B.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
C.能量子与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
D.这一假说与现实世界相矛盾,因而是错误的
解析:普朗克能量子假说认为,能量存在某一个最小值,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这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故A错误,B正确;能量子与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故C正确;能量子假说反映的是微观世界的特征,不同于宏观世界,并不是与现实世界相矛盾,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12分)在半径r=10
m的球壳中心有一盏功率为P=40
W的钠光灯(可视为点光源),发出的钠黄光的波长为λ=0.59
μm,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真空中光速c=3×108
m/s。试求每秒钟穿过S=1
cm2球壳面积的光子数目。
解析:钠黄光的频率
ν==Hz≈5.1×1014Hz
则一个光子的能量
E0=hν=6.63×10-34×5.1×1014
J≈3.4×10-19
J
又钠光灯在t=1
s内发出光能E=pt=40×1
J=40
J那么在t=1
s内穿过S=1
cm2球壳面积的光能量
E1==
J≈3.2×10-6
J
则每秒钟穿过该球壳1
cm2面积的光子数
n==≈9.4×10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