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课件(幻灯片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春》课件(幻灯片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5 10:1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选一首你认为最能表现春天特点的诗背诵给同学听。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里有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还有一个沉醉在春天里的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诗人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冒出嫩芽的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动,春意盎然。
第一课时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窠巢
宛转
应和
薄烟
黄晕
蓑笠
yùn
niàng
liáo

dǒu
sǒu

cháo
wǎn


yùn
suō

酝酿

抖擞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欢欢喜喜的样子。


比喻姿态优美。


炫耀。


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
 
花枝招展
 
卖弄
 
酝酿
 
二、初读课文,完成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
春草图(草报春)
特点:嫩、

、软
春花图(花争春)
情态:

:粉、红、白

味道:

: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
触觉:
;嗅觉:

听觉:鸟鸣声、

绿

赶趟儿
颜色

形态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牧笛声
春雨图(雨润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


迎春图(人迎春)
一个个都出来了,


斜织
薄烟
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结合具体词句,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2)明确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3)小组交流,确定小组朗读片段,在全班展示。
小组学习,朗读课文。小组选择“春日图景”中的一幅图景,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我们组朗读“春花图”。这段话写得很美,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春花的五彩缤纷。“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非常有动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灵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喜悦和新奇。
我们组朗读“春风图”。春风是令人陶醉的,首先是春风的轻柔,“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又吹来泥土的气息,花的香味,还传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段描写既有触觉,又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春风吻上我的脸”的那种陶醉。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满足与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我们组朗读“春雨图”。这个片段中的一些动词细腻传神,如“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如“笼”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层烟的轻柔、绵密;再比如“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这个动词好像你的眼前完全被草的青色占据了,不得不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因为春雨的滋润,小草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这一段描写春雨中的乡村,氛围安静而和平,朗读的时候要体现这一点。
我们组朗读“迎春图”。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爽。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激情和力量。

盼春
绘春
颂春
春草:嫩、绿、多、软
春花: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春风:温暖、轻柔
春雨:连绵、细密、轻盈迷蒙
迎春:充满希望、富有生气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学习“重音”“停连”
1.朗读时要关注“重音”和“停连”,什么是“重音”和“停连”。
课本第4页的注释④⑤: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设计重音和停连的目的是为了传情达意。
﹒﹒﹒﹒﹒﹒﹒﹒﹒
学习表示重音和停连的符号:
[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注在词语下面。
[停连]停顿,用“V”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
2.在课本上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V来了,⌒春天的脚步V近了。


﹒﹒
﹒﹒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我认为“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之上。
3.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片段的朗读设计。
小草V偷偷地从土里V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V满是的。坐着,
V躺着,
V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V轻悄悄的,草V软绵绵的。
﹒﹒
﹒﹒
﹒﹒
﹒﹒









“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坐”“躺”“打”“踢”“赛”“捉”六个动词重读,写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草的生机蓬勃。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通过人们玩耍时的开心模样,侧面表现出春日的美好和春草的生长旺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V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V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V酝酿。鸟儿V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V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V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
﹒﹒
﹒﹒﹒﹒﹒
﹒﹒﹒

﹒﹒
﹒﹒﹒﹒
﹒﹒
﹒﹒
﹒﹒
﹒﹒
﹒﹒
“母亲的手”“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重读,让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使用叠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色彩,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读来朗朗上口,表现春草的可爱与生机。
二、品读课文,读出童心
1.符合儿童口吻的活泼语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多用短句,表现跳跃感很强,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富有童趣。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写尽桃树、杏树、梨树花之灿烂。
2.契合儿童心理的修辞手法。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所选喻体多和孩子有关,把春的“新生”“美丽”和“力量”展现出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布置作业
借助朗读符号的标注,将全篇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组织起来,美读课文并背诵。
童心
板书设计
儿童口吻的
活泼语言
儿童心理的修辞手法
使用叠词,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
多用短句,表现跳跃感很强
——比喻、排比
第三课时
一、了解比喻
1.《春》这篇文章在修辞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排比。什么是比喻?
就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会更生动形象。
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两个事物必须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喻体。
2.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比喻的新知识?
比喻可以分成明喻和暗喻,暗喻没有比喻词。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二、理解“好的比喻”
1.你认为《春》里的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
(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如果把这个喻体换成能体现多或喜爱之情的其他事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还眨呀眨的。
“粉尘”虽然也突出了细小且多的特点,但“粉尘”的细小在形似上与野花差距太大,也没有“眨呀眨的”动感,不能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宝石”虽然能与后面“眨呀眨的”有一些联系,但宝石价值不菲,与野花的“遍地是”没有共性,缺乏灵动与生机,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
“眼睛”和“星星”联系后文的“还眨呀眨的”,除了表达喜爱之外,还让我联想到了孩子,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2.小结归纳:“好的比喻”除了形似以外,还要具备哪些要素?
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要突显写作的意图,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丰富的内涵等。
3.赏析《春》中“好的比喻”,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
从原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好的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2)
小组推选出最好的一条批注,向全班展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批注: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批注: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比喻都是写春雨的细,但侧重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闪烁,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而绵长。
小结过渡:我们发现了《春》在比喻上的妙处,同时对“好的比喻”又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试着写一写有关春天的比喻句。
春天像美丽的新娘,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春天像调皮的娃娃,找一片绿叶,吻一吻花蕊,又呼地跑过广阔的原野。
三、想象情景,说说表达效果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
﹒﹒﹒
两个“盼望着”,语气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没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
﹒﹒﹒

“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嫩嫩的,绿绿的”是定语后置,本应放在“小草”前面。后置之后,改变了正常的语序,造成语言的抑扬顿挫效果,句子变短了,也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
﹒﹒﹒﹒﹒
这一长串短句,有一种鲜明的语言节奏。“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持点;“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
﹒﹒﹒
这里连用三个比喻,都是形容春雨的细密,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好的比喻
板书设计
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
要突显写作的意图
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有丰富的内涵
结合其他修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