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春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选一首你认为最能表现春天特点的诗背诵给同学听。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里有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还有一个沉醉在春天里的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诗人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冒出嫩芽的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动,春意盎然。
第一课时
一、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窠巢
宛转
应和
薄烟
黄晕
蓑笠
yùn
niàng
liáo
亮
dǒu
sǒu
kē
cháo
wǎn
hè
bó
yùn
suō
lì
酝酿
嘹
抖擞
2.根据意思写词语
欢欢喜喜的样子。
(
)
比喻姿态优美。
(
)
炫耀。
(
)
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欣欣然
花枝招展
卖弄
酝酿
二、初读课文,完成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
春草图(草报春)
特点:嫩、
、
、软
春花图(花争春)
情态:
;
:粉、红、白
;
味道:
;
: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
触觉:
;嗅觉:
;
听觉:鸟鸣声、
。
绿
多
赶趟儿
颜色
甜
形态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牧笛声
春雨图(雨润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
、
。
迎春图(人迎春)
一个个都出来了,
。
细
斜织
薄烟
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结合具体词句,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2)明确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3)小组交流,确定小组朗读片段,在全班展示。
小组学习,朗读课文。小组选择“春日图景”中的一幅图景,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我们组朗读“春花图”。这段话写得很美,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春花的五彩缤纷。“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非常有动感,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灵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喜悦和新奇。
我们组朗读“春风图”。春风是令人陶醉的,首先是春风的轻柔,“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又吹来泥土的气息,花的香味,还传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段描写既有触觉,又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春风吻上我的脸”的那种陶醉。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满足与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我们组朗读“春雨图”。这个片段中的一些动词细腻传神,如“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如“笼”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层烟的轻柔、绵密;再比如“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这个动词好像你的眼前完全被草的青色占据了,不得不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因为春雨的滋润,小草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这一段描写春雨中的乡村,氛围安静而和平,朗读的时候要体现这一点。
我们组朗读“迎春图”。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爽。朗读的时候应该是带着激情和力量。
春
盼春
绘春
颂春
春草:嫩、绿、多、软
春花: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春风:温暖、轻柔
春雨:连绵、细密、轻盈迷蒙
迎春:充满希望、富有生气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学习“重音”“停连”
1.朗读时要关注“重音”和“停连”,什么是“重音”和“停连”。
课本第4页的注释④⑤: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设计重音和停连的目的是为了传情达意。
﹒﹒﹒﹒﹒﹒﹒﹒﹒
学习表示重音和停连的符号:
[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注在词语下面。
[停连]停顿,用“V”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
2.在课本上用这些符号设计重音和停连,按照自己的设计朗读一遍,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V来了,⌒春天的脚步V近了。
﹒
﹒
﹒﹒
﹒﹒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我认为“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
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之上。
3.小组合作,完成所选片段的朗读设计。
小草V偷偷地从土里V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V满是的。坐着,
V躺着,
V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V轻悄悄的,草V软绵绵的。
﹒﹒
﹒﹒
﹒﹒
﹒﹒
﹒
﹒
﹒
﹒
﹒
﹒
﹒
﹒
﹒
“钻”“嫩嫩”“绿绿”重读,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重读,突出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坐”“躺”“打”“踢”“赛”“捉”六个动词重读,写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草的生机蓬勃。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之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通过人们玩耍时的开心模样,侧面表现出春日的美好和春草的生长旺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V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V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V酝酿。鸟儿V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V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V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
﹒﹒
﹒﹒﹒﹒﹒
﹒﹒﹒
﹒
﹒﹒
﹒﹒﹒﹒
﹒﹒
﹒﹒
﹒﹒
﹒﹒
﹒﹒
“母亲的手”“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重读,让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使用叠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色彩,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读来朗朗上口,表现春草的可爱与生机。
二、品读课文,读出童心
1.符合儿童口吻的活泼语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多用短句,表现跳跃感很强,符合儿童说话的特征,富有童趣。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常见通俗,符合儿童的联想特点,写尽桃树、杏树、梨树花之灿烂。
2.契合儿童心理的修辞手法。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所选喻体多和孩子有关,把春的“新生”“美丽”和“力量”展现出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布置作业
借助朗读符号的标注,将全篇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组织起来,美读课文并背诵。
童心
板书设计
儿童口吻的
活泼语言
儿童心理的修辞手法
使用叠词,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充满孩子气
多用短句,表现跳跃感很强
——比喻、排比
第三课时
一、了解比喻
1.《春》这篇文章在修辞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排比。什么是比喻?
就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会更生动形象。
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两个事物必须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本体,一个是喻体。
2.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比喻的新知识?
比喻可以分成明喻和暗喻,暗喻没有比喻词。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二、理解“好的比喻”
1.你认为《春》里的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
(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如果把这个喻体换成能体现多或喜爱之情的其他事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还眨呀眨的。
“粉尘”虽然也突出了细小且多的特点,但“粉尘”的细小在形似上与野花差距太大,也没有“眨呀眨的”动感,不能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宝石”虽然能与后面“眨呀眨的”有一些联系,但宝石价值不菲,与野花的“遍地是”没有共性,缺乏灵动与生机,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
“眼睛”和“星星”联系后文的“还眨呀眨的”,除了表达喜爱之外,还让我联想到了孩子,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蓬勃的生机。
2.小结归纳:“好的比喻”除了形似以外,还要具备哪些要素?
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要突显写作的意图,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有丰富的内涵等。
3.赏析《春》中“好的比喻”,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
从原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好的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
(2)
小组推选出最好的一条批注,向全班展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批注: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批注: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比喻都是写春雨的细,但侧重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闪烁,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而绵长。
小结过渡:我们发现了《春》在比喻上的妙处,同时对“好的比喻”又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试着写一写有关春天的比喻句。
春天像美丽的新娘,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春天像调皮的娃娃,找一片绿叶,吻一吻花蕊,又呼地跑过广阔的原野。
三、想象情景,说说表达效果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
﹒﹒﹒
两个“盼望着”,语气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没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
﹒﹒﹒
﹒
“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嫩嫩的,绿绿的”是定语后置,本应放在“小草”前面。后置之后,改变了正常的语序,造成语言的抑扬顿挫效果,句子变短了,也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
﹒﹒﹒﹒﹒
这一长串短句,有一种鲜明的语言节奏。“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持点;“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
﹒﹒﹒
这里连用三个比喻,都是形容春雨的细密,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好的比喻
板书设计
本体和喻体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
要突显写作的意图
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有丰富的内涵
结合其他修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