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学习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与停连的要领。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3.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4.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方法。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作家。有“人民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1.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髻(
)
镶(
)
着落(
)
着急(
)
看护(
)
水藻(
)
贮蓄(
)
澄清(
)
2.解释词义。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jì
xiāng
zhuó
zháo
kān
zǎo
zhù
chéng
3.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你会选哪一个?
温晴。作者开头用了三个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而且在描绘山和水时都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
4.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济南的冬天
(
)
宝地
(
的老城)
绘山景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温晴
暖和舒适
描水色
城外的远山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水藻绿、河水清、蓝水晶
(
)
(
)
(
)
三、训练朗读
1.完成“积累拓展”第四题。
朗读的语气应是轻柔、欢悦的。
小山V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V这一圈小山V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V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V准保暖和。”
V真的,济南的人们V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
⌒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
⌒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
⌒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V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
⌒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
⌒他们也并不着急,
⌒因为V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音:
①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重读。如“特别”“全”“准”。
②句中作谓语的动词重读,如“放”突出动作。
③比喻句中的喻体重读,如“小摇篮”强调小山的可爱。
④表示人物的情态的词重读,如“安静不动”“低声”。
停连:
①句中的主语需要突出时要停顿,如“这一圈小山”“这儿”。
②句子中有多个修饰动词的状语时要停顿,如“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全”“安静不动”“低声”都修饰“说”,在“地”字后面停顿,突出说的情状。
③句与句之间联系较紧密要连读。
2.标出课文第四段的重音和停连。
任务:①圈画出最能表现其特点的语句。
②运用重音和停连符号分别做朗读设计。
③小组交流,指定组员在全班展示。
山尖V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V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V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给山们V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V更美的V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V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V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
﹒
﹒
﹒
﹒﹒
﹒
﹒
﹒﹒
﹒﹒
﹒﹒
﹒﹒
﹒﹒
﹒﹒
﹒﹒
﹒
“镶”“露”“穿”“斜射”等动词重读,增添了动感,透露出薄雪和小山的灵气;“白色”“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渲染出一个暖色调的冬天,重读这些词语,将语词间透露出的作者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花衣”“肌肤”是作者巧妙的联想,表达了对济南发自内心的热爱,重读这些词,要带有欣赏和喜爱的语气。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连读。为了凸显两种颜色交错的感觉,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前连读,更能让人体会到山仿佛在迫切地展示美,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7月离英回国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写于1931年春天。
文中的济南可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济南冬天的“温晴”,正是老舍内心的“温情”的映射,倾注了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
二、品读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中哪些语句能让你直接感受到老舍对济南的喜爱?
1: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睛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称赞济南是“宝地”,
朗读的重音落在“真得”“宝地”上,突出老舍对济南发自内心的喜爱。
2: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老舍用“慈善”来形容济南的冬天,朗读“慈善”“干啥”时加重语气,强调济南的小山带给人春天的希望,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一种安适和满足。
3: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太秀气”是对小山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小山的欣赏和喜爱。
2.寻找文中隐含着作者情感的句子。
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作者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的冬天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其实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隐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朗读时,重音在“没有”“响晴”这两个词上。
2: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这句话写济南人的感受,实际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面上含笑”是一种满足,是一份安适。在朗读时应该做到语气轻柔,语速稍缓,延长“面上含笑”这四个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在冬日的温暖笑容,也让读者仿佛看到作者自己的笑容,朗读时要透露出隐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作者描写景物时用了拟人的修辞,将自己对济南的喜爱融入其中。
3.本文的抒情方式,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这些抒情性的语句各有什么特点?
直接抒情的语句往往有表达作者情感的形容词,如“秀气”“妙”;有表示强调的副词,如“真得”“最妙的”;有语气词“呢”“呀”等,还有表达强烈感情的标点符号“!”,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间接抒情主要在景物描写中传达情感。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融入到冬日美景的描写中,让读者在感受景物特点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这样“情景交融”的写法成为了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
济南的冬天
直接抒情:形容词、副词、语气词、标点
间接抒情:情感“隐含”在描写中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一、比较阅读,迁移运用
1.从文中找出比喻句,并说说它是不是“好的比喻”。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比喻,由矮松树尖儿上的雪联想到护士的帽子,因而将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让人联想到娴静、温柔、美丽这些形容词,非常富有想象力。
②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这里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冬天济南的全景比作一张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济南具有山水画的意境,作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③……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蓝水晶具有清澈、透亮、空灵的特点,用以形容泉城济南是再贴切不过的。
2.阅读课本第9页“比拟”,了解比拟的相关知识。
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以下面的句子为例,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比作人,有人的动作,增添了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4.比较下面三组语句,看看甲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
(1)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句“小山”把济南放在了小摇篮里,低声说话,像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用“他们”来指代小山,把小山当成人来写,赋予了小山人的情态,写出了山城的安宁与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热爱之情。
乙句用“围”字写出了济南山城的特点,但没有感彩,反而有一种拥挤、逼仄的感觉。
(2)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乙:等到快日落的时候,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露出点儿粉色。
甲句中“微黄的”准确地描写了冬日夕阳的色彩,把薄雪比作人,把阳光照在薄雪上的粉色,写成是薄雪害羞的红晕,有人情味,体现出薄雪的美和作者对雪景的喜爱,爱怜,“微微”一词显得变化含蓄。
(3)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甲句把水当成人来写,使水有了灵气,表现了济南冬天所孕育的无限生机。
5.找出能打动你的比拟句,从“形”“神”“情”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和批注。小组交流讨论:什么是“好的拟人”?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将雪色和草色融为一体,拟作花衣,这是拟物,“山的肌肤”则是拟人,整个句子洋溢一种冬日看雪的浪漫情怀。
好的拟人,应该神形兼备,并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情思。
6.
从这些文字里,你想象出一个怎样的老舍?
善于观察,温和,总是面带微笑······
作者写了一个温晴、晶亮的冬天,读者读到了一个温情、清激的灵魂。
总特点:温晴(宝地)———对比
阳光朗照下的山景:温暖———拟人、比喻
薄雪覆盖下的山景:秀气———比喻、拟人
城外山景:淡雅———比喻、拟人
水色:绿、清、亮———拟人、比喻
济
南
的
冬
天
板书设计
喜爱和赞美
老舍在平常之景中写出了哪些“不平常”之美?
(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儿银边。
→
和谐的色彩
连用了三个颜色“白”“蓝”“银”,写出了雪后初晴、远望山尖时特有的景象。“山尖”的“全白”连接着天与山,在视觉上给人以天、山相连之感,而“银边”
更能体现出“白”与“蓝”相晕染的色彩效果。
→
二、精段研习,探究写作技巧(作业本)
(2)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
丰富的层次
写出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黄白相间的美景,富有参差错落的层次美。
→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
生动的比拟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垂柳”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写出其娇美自赏的姿态,既体现了水的清澈,又生动地表现出水与柳的“情投意合”。
→
借助作业本,结合具体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三、结合语句,理解比喻拟人的妙处(作业本)
(1)“枫树给张着伞”中的“伞”这个比喻,除了传达视觉意象外,还传达了一种很舒适的感觉,有浓浓的感彩。
(2)“小黑驴似的蚂蚁”这个比喻能给我们以想象的乐趣,既能想象出蚂蚁外形的结实,又能想象到蚂蚁的横冲直撞、慌手忙脚,读来趣味盎然。
(3)作者将昆虫拟人化,有慌手忙脚的蚂蚁,不知为何忙碌;有做着梦飞的小蓝蝶,一会儿“懒懒地飞”,一会儿“抱住”蕊儿,睡意十足;还有愣头磕脑的马蜂,憨态可拘,读来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4)比拟和比喻赋予静态的冰画以活泼的形象、动态的节奏、童话的趣味和强烈的情感,更易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