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人物形象特点。
2、难点:联系生活,领悟读数有益于人的道理,理解刻苦学习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常用句子引入课文《孙权劝学》
介绍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解答文中难理解字词,帮助学生翻译理解。
卿??
岂??
耶???
涉猎????
孰???
更???
遂
3.思考讨论
“不可不学!”句子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子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4)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子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4.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