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浙江专版】09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试卷(教师版+学生版)——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浙江专版】09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试卷(教师版+学生版)——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5 09:30: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案
小说阅读
考向一【把握小说情节考点精讲】
题型一 概括情节类
1.情节构成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序幕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尾声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2.
安排技巧
情节安排的技巧包括设悬念、做铺垫、设伏笔、过渡、照应、点题等,此部分将在后面“品味表达技巧”里细讲。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某一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个)的内容。 4.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5.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辨别标志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清题意,看题目是要求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是要求简要概括还是概括分析,是要求从心理感受概括还是从性格形成概括。 2.整体概括要依托线索的贯穿作用,厘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局部概括要突出人物主体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抓线索
 线索贯穿小说的情节发展,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抓过程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即可梳理情节。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现实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抓人物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心理情感会有所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信息,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即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抓空间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会有不同的情节。抓住场所的变换,也可概括出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街上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答题模板
模板一
 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
 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
 (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题型二 情节作用、技巧类
1.
线索
(1)线索的类型
类型
示例
以人物为线索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
 以作者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即以“我”(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以空间、时间为线索
 如鲁迅的《社戏》以
“看戏前—看戏—看戏后”的时间为线索
(2)线索的结构
类型
特点
示例
单线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简单,线索明晰。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来展开情节。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复线结构
 ①明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较集中、突出。 ②暗线:未直接描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大、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③复线结构的特点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如鲁迅的小说《药》采用双线结构模式。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3)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一般来说,恰当地设置小说的线索: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在分析小说的线索时,尤其要注意双线结构。
2.
情节结构安排
情节结构安排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模式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
方式
特点、作用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发展轨迹并非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位农民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下,因穷困而想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
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外出,
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煮的时间过长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扭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把笔力凝聚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 例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写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凡事亲力亲为,整整劳苦了十年。十年后与朋友再次相遇,却得知当年丢失的是假钻石项链。结局让人哭笑不得,极大地讽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件、人物的思考。能使结构严谨、自然
抑扬式
 假如“扬”是主体,
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可以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
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
4.
小说中间情节(段)的作用
5.
小说常用的结尾方式及作用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一、情节作用类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小说叙述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文中××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辨别标志
 1.
题干中有某某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 2.
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3.
就题干中××情节的安排,谈谈“看法”。(变式问法,深度探究作用)
审题要点
 1.
看清题目要求分析的是某一情节或某一段落,还是某一细节。 2.
看清是分析结构作用还是分析情节作用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考虑对结构的作用
 ①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②中间部分情节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转向(到)……(如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④将情节浓缩为标题,其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考虑对人物的作用
 或刻画了人物形象,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考虑对读者的作用
 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答题模板
二、分析情节安排的技巧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小说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2.小说的开头或结尾有何特色或作用? 3.作者反复写××情节,有什么作用?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处理”“安排”“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审题要点
 1.首先要分清是整体情节的手法还是局部情节的手法,进而体会是叙述手法还是结构手法,还是要两者兼顾。 2.看是否给出手法,是“安排的用意”还是“赏析”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若就作品局部情节设题,并且明确了具体技巧的,就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分析技巧的艺术效果。若就整篇作品设题,并未明确解题技巧,则应从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主题表现、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艺术效果等角度思考,并做到“四看”: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
答题模板
 情节结构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考向二【赏析小说形象考点精讲】
题型一 概括形象类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
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描写手法
具体分析
正面描写
类别
特点、作用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的三次描写
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色,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自欺自慰,无不绘声绘色。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这句独白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的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夫人的心理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
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革。已经是民国时代了,而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林嫂,他起初只是因为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他害怕玷污了祖先。正是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毁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望,她被扫地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3.
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必须从情节入手。
4.
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作者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当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把握。如祥林嫂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农村底层妇女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前三条是侧重对人物个性方面的分析,那么,结合人物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做的分析则是侧重于共性方面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一、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小说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性格特点。 4.×××有哪些性格特点?
辨别标志
 1.题干有“形象”“性格”“品质”等字样。 2.题干有“文中”“全文”等字样。 3.题干有“概括”“分析”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准是整体把握还是局部分析。整体把握的提问方式主要有:①他是什么样的人?②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性格特点。局部分析的提问方式主要有: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②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分清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描写分析。 3.分清是性格还是形象。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理情节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人物行为、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中,可以推断其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首先要明确小说的人物,然后找出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最后用主谓句来概括
看描写
 作品中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服务的。找出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直接描述人物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语段进行提取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点
析关系
 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人物与环境等关系中分析形象特征。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找评价
 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找出作者或他人对相关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提取人物的形象特点。合理利用自嘲、反语、他人衬托的成分
答题模板
题干设问
模板
 ×××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
设问方式
 1.从××××××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2.文中画横线的文字对×××的描写,表现了他(或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题思路
 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需要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于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心态、情感。解答此类问题,分三步走: 第一步,锁定具体语境,抓关键词。看所给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锁定具体语境,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看其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心理。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推进、故事相关背景,就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第三步,多角度考虑。答这一类题要多往深处思考,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题型二 形象的作用
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处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塑造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如《祝福》中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这一主题就是由祥林嫂这个形象来完成的
次要人物形象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可以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的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生动有趣,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主要人物形象
 1.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2.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3.请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4.作者刻画×××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次要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怎样的作用? 2.×××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请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4.×××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辨别标志
 题干中常有“人物”“作用”“主人公”“次要人物”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准是主要人物形象还是次要人物形象。 2.分清次要人物是线索人物还是陪衬人物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主要人物形象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三考虑”
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形象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五考虑”
从“自身作用”考虑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
 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从“情节作用”考虑
 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从“主题作用”考虑
 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从“‘我’的作用”考虑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答题模板
 文章通过××形象的塑造,表现×××;对××(主题),或××(情节)等方面起到了××作用。如下图示意:
二、物象的作用
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要注意物象的类别与特征: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它们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像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要特别注意它们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设问方式
 1.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小说多次写到“××(物象)”,分别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
自身作用
 物象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环境作用
 物象衬托了环境,要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人物作用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
情节作用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点题作用
 物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考向三【鉴赏小说环境考点精讲】
  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高考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三个角度:概括、分析自然环境特点及作用,概括、分析社会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题型一 概括、分析自然环境特点及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景观。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类别
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景物”“特点”“作用”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分清是“概括特点”还是“分析作用”。 2.注意“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的不同,后者要求答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3.看清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位置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概括自然环境特点
 ①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要学会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 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注意文中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没有这些修饰性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分析自然环境作用
 第一步: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描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明确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见“知识储备”)去考虑
答题模板
模板一
 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渲染了某种氛围)→②情节(推动了某个情节的发展)→③人物(烘托/映衬某个人物的心理/形象)→④主题(表达/暗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模板二
 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渲染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烘托了……的情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题型二 概括、分析社会环境特点及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对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具体如下:
位置
作用
在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②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出场前
 引导人物出场,暗示人物身份
人物描写中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中
 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为背景
 暗示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2.小说第×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段描写,对××的形象描写有何作用? 4.小说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小说多次写××场景,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生活”“场景”“作用”“社会环境”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清所给文字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或者兼而有之,这决定了答题的基本走向。 2.注意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于文中的有关文字找全。 3.社会环境包括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人际关系等,要注意全面理解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概括社会环境特点
 1.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小说中人物的人际关系。 3.结合描写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 4.概括社会环境最好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有时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分析社会环境作用
 1.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2.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等
答题模板
 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揭示了……主题
题型三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修辞手法角度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使描写的事物形象丰满,感人
拟人
 把人的形态情感赋予物,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营造气氛
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利于抒情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更鲜明,更突出
表现手法角度
衬托对比
 指不直接地对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动静结合
 描写景物时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要注意虚是为实服务的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对某种事物有意泼墨重彩式的描写,衬托是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描写手法角度
白描细描
 白描指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细描指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绘形绘声绘色
 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多个角度结合
 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角度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使其富有立体感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的手法。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3.小说中第×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4.××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写景”“环境描写”“写景特色”“表现特色”“手法”“技法”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清是“环境描写的特点”还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前者是概括环境特点,后者是分析描写手法。 2.审清所给的文段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多从写景的角度分析,社会环境要考虑烘托、对比、映衬、暗示、象征等手法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指明手法
 注意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景物描写的手法一般不是单一的,要注意全面、准确
分析特点
 要注意将描写的手法和描写的景物特点结合起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答出作用
 要注意区分描写手法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的不同,描写手法的作用是使环境更典型,更真实,更富有立体感
答题模板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向四【品味小说表达技巧考点精讲】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达技巧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表达技巧更为广泛。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表达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结构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等几个方面。
题型一 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
1.叙述人称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顺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对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的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常称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设问方式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品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人称”“叙述”“手法”等字样
答题思路
“三抓一想”——全取赏析叙事技巧题
题型二 结构技巧分析
  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具体如下表:
类别
表达效果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心理,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它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作用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作用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作用是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其作用主要是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问方式
 1.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作答。 2.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方面的技巧特色。 3.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 4.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答题思路
看结构安排
 分析文章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并结合内容分析其妙处
看选材剪裁
 分析在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时,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看表达方式
 分析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各种叙述人称的选择及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及作用
看故事线索
 分析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多线特点,如明线暗线、时空线、感情线等,看故事情节是怎样围绕线索展开的
【对点训练】
2.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捡烂纸的老头》)
题型三 语言表达艺术类
  品味小说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有两层含意:一是品味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品味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类型
释义
品味小说中人物的语言
 不同性格的人,在相同的场合,面对相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俗,有的文雅……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知书达理、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贾宝玉的率性自然等都是借助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品味小说作者的语言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个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如老舍的小说;冷峻、辛辣,如鲁迅的小说;幽默、含蓄,如林语堂的小说;简洁、晓畅,如路遥的小说;华丽、优美,如张爱玲的小说;等等。有时候作者的语言特点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句式、修辞手法等
具体语言方面
 (1)用词:①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的选择与锤炼。②叠词运用。文章中运用叠词,或摹声摹色,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或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2)句式选用:长短句、整散句、反问句,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选用。如果文章大量使用整句,引用古诗和四字词语,可使音节和谐,富有韵律,显得格调典雅。如果文章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其作用是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如果文章大量使用短句,三五字一句,其作用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有生活气息。如果文章既有整句,又杂之以散句,其作用是使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具有典雅之美。 (3)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4)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词语在句子中如何理解?有什么作用? 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5.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语言”“特色”“风格”“人物语言”等字样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语言的赏析点主要有:①语句的含意;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和谐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若赏析人物语言,就要从表现手法、语句含意、人物性格等方面入手,视具体的情境而定;若赏析作品的语言,就要综合考虑表现手法、语句含意、语言风格、语言作用等
答题模板
赏析“人物语言”
 表现手法+表情达意+艺术效果(运用了……技巧+表达了……内容+达到了……效果)
赏析“作品的语言”
 语言特点+分析
考向五【概括小说主题考点精讲】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观照。虽然小说的“三要素”中没有“主题”的席位,但是主题的重要性是不容轻视的,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刻与浅显、新颖与陈旧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大小。因此,欣赏小说必然要欣赏小说的主题,必然要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把握主题四大着眼点
 从题材内容着眼,通过抓标题、抓主要事件来把握主题
 从人物塑造着眼,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记叙描写、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主题
 从情节发展着眼,通过梳理情节、分析情节设置的原因和品味细节来发掘主题
 从环境描写着眼,通过分析环境的特点和背景介绍来理解主题
题型一 概括主题类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结合×××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3.结合本文,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这篇小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辨别标志
 1.题干中有“主题”“主旨”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简要概括”“是什么”等字样
审题要点
 1.抓住“主旨”“主题”这样的标志性词语,看清是概括还是分析。 2.区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准确把握是对“主题”还是对“主旨”的概括分析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五角度”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角度一
 从小说标题看主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角度二
 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其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角度三
 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离不开情节,而情节的发展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推动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被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厘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角度四
 从环境描写看主题。不管环境描写的直接作用如何,其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
角度五
 从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彩看主题。小说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往往能体现作者本身对此人物形象的观点态度,由此可分析出作品的主题
答题模板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歌颂赞美了……精神/讽刺批判了……社会现象/控诉了……制度的罪恶),揭示了……人生道理(对……现象进行了反思,表达了……思想感情,寄寓了……希望,呼吁人们……)
题型二 通过关键句子分析概括主题类
设问方式
 ×××××几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
局部细查
 审读题干,找到关键句在原文的位置,进行局部分析。仔细理解关键句是什么人说的,要表达什么情感
整体把握
 结合题目整体分析关键句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主题
考向六【探究小说内容考点精讲】
题型一 探究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进行探究。 2.小说以“×××”为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3.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有什么好处
辨别标志
 1.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为题”等字样。 2.题干中有“好处”“妙处”等字样。 3.题干中有“含义”“寓意”等字样
审题要点
 1.抓住“标题”“题目”这样的关键词,看准是要求分析“寓意”“含义”还是“好处”。 2.准确把握“分析标题含义”与“探究标题意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虽然都是针对“标题”这一对象,但程度和范围均有不同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探究标题内涵
 1.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果标题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探究标题作用
根据标题特点分析标题作用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如果标题是比喻性的,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六结合”探究标题作用
 1.结合主旨看,标题是不是运用了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手法,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2.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 3.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 4.结合环境看,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5.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6.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答题模板
线索类
 本文以……为题,而……又是文章线索,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中心内容,又使情节脉络清晰,同时引发人们对……(线索负载内容)问题的思考,深化主题
其他类
 本文以……为题,其巧妙之处在于:①表面起了……(交代时间、地点、特定意境等)的作用;②又寓有……(深层含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的意蕴;③含蓄,深邃,令人回味,具有……的表达效果
题型二 探究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因而人物形象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是以人物形象特征及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为探究点的。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次人物的安排,探究谁是主人公;二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及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小说的主人公是哪一个?为什么? 2.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3.结合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主人公”“人物形象”等字样
审题要点
 1.这类题设问角度比较宽,没有固定的设问模式,题目多样化,因而要审准设问角度。 2.明确指向性,看题目要求的是对比分析还是概括评价,是探究内在性格还是综合人物言行
【答题规范】
(一)题型细解
常见题型
答题角度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①从描写的篇幅看,一般描写谁的篇幅多,谁就是主人公;②从主题的体现看,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就是主人公;③从情节的发展看,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谁就是主人公;④从描写的侧重看,正面描写的是谁(其他人都与之形成衬托对比关系),谁就是主人公
 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是否多余?
 ①看此人物是否对主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的作用;②看此人物是否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③看此人物是否对主题的丰富和表达起积极作用
 对某人,是赞颂还是批评?
 ①从时代发展的趋势看,此人言行是否符合时代的主旋律;②从作者的感情倾向看,作者对此人的评价是赞扬还是贬斥;③从其他人物的反应看,其他人物对此人是同情还是厌恶;④从人物的命运结局看,此人的结局是值得赞扬还是批评
 对某人有不同的认识,你认为呢?
 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分析,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
(二)通用步骤
答题思路
人物形象探究“五角度” 角度一:情节的角度。情节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 角度二: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角度三: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 角度四: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角度五:合理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答题模板
 文中主人公……,具有……的性格,与他所处的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具体分析情节、社会环境),他自身……(具体分析他自身因素),这一形象具有……(社会角度、小说主题角度)的意义,是(不)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
题型三 探究情节
  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情节安排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达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情节类探究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3.小说的结尾(或其他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结局(开头)是否合理”“情节是否合理”等字样
审题要点
 1.情节类探究题的考查角度较多,审题时要分清是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还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是全局情节还是局部情节(比如结尾)。 2.看清是“分析鉴赏”还是“谈观点、看法”,是“说明理由”还是谈“启示”“感悟”
【答题规范】
(一)题型细解
常见题型
答题角度
 小说的结尾是否合理?
 从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中某处文字是否多余?
 从文字上下串联是否合理顺畅、情节完整与不完整的不同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性格显得复杂还是单纯、主题是直接揭示较好还是含蓄蕴藉较好、文字对典型环境营造的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的结局会是怎样?请想象并说明理由
 从情节的合理发展、人物性格的必然表现、艺术效果的制造、主题的拓展等角度进行推断
 小说中某段文字(多是插叙、倒叙)有何作用?
 从对上文做解释、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通用步骤
答题思路
探究情节“四步曲”
第一步
 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
第二步
 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步
 从文本叙事形式分析,文本的叙事形式,包括结构的组织、线索的安排、叙事的顺序等;从故事结构的主体入手分析,才能不脱离故事的主干;从线索的安排入手分析,才能明确情节安排的奇妙之处;从叙事的顺序入手分析,才能明确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第四步
 从人物与主题的角度分析。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否切合时代特征和环境,是否有利于丰富或深化主题
答题模板
模板一
 这样安排(处理)是正确(恰当、合理)的。从情节上看……(引具体情节进行分析),从本文主题上看……(引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从当时的历史时代看……(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可见这一处理是巧妙的
模板二
 这样安排(处理)是不妥当的。从本文情节、情理上看……(引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看……(引具体内容分析),从实际情况看……(结合实际)。可见这一安排是不合理(不妥当、不贴切……)的
题型四 探究艺术特色
  小说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探究点往往不局限在艺术手法的某一方面,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谋篇布局的艺术,而是将目光放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写作技巧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艺术特色的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的意图或表达效果。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这篇小说在×××、×××、×××等方面有鲜明特色,请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2.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3.本文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4.文中写到了×××,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有何作用?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手法”“特色”“艺术技巧”等字样
审题要点
 1.抓住题目中“手法”“效果”“技巧”“安排”等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2.准确区分手法技巧的类别,明确探究点
【答题规范】
(一)题型细解
常见题型
答题角度
 某个物象(环境背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物象(环境背景)的线索作用、物象(环境背景)的象征意义、物象(环境背景)对人物的表现作用、物象(环境背景)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我”的线索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为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从侧面人物的身份特征、叙述视角的特点、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构思的?
 从对比、象征、抑扬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通用步骤
答题思路
 1.因为艺术特色类探究题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 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巧合等)?在塑造形象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④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是怎样的? 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用词丰富而多样)? 2.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题模板
 ①该部分这样安排是……(观点);②从人物的故事看,在此处这样安排(结合小说情节),更表现出人物的……;③这部分在语言上……(技巧、修辞、语言风格等);④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侧重结构)作用;⑤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性格形成等),在当今社会仍有……(结合现实)意义
题型五 探究主题
  主题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要求直接概括主题,而是要求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它可以分为思想意蕴探究和情感意蕴探究两种。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认识和启示。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其实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思想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意蕴重在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分析探究附着在他(它)们身上的意蕴。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带给你哪些思考?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从×××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本文写了×××,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作品蕴含的情感。 6.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7.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辨别标志
 1.题干中有“意图”“意蕴”“情感”“主题”等字样。 2.题干中有“探讨”“探析”“看法”“见解”“启示”等字样
【答题规范】
(一)题型细解
常见题型
答题角度
 小说给我们什么启示?
 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如孩子、学生、父母、老师等,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道德的沦丧等不同角度切入
 小说中人物体现了哪种思想?
 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境界及为人处世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从不同人物的表现、不同主题的阐释、不同层面(现实、历史、哲理)的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有人说小说表现了×××主题,有人说表现了×××主题,你认为呢?
 从文本对某个主题的呈现、现实生活对某个主题的呼吁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某句话(某词)的理解和看法
 从文字本身的内涵、与现实的关联、与自我的关联等角度分析
(二)通用步骤
答题思路
 1.“三从”: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③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这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一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答题模板
 该故事……(简述情节),我认为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可结合原文分析),揭示出……的主题,警示(告诫、提醒)人们……
题型六 探究环境描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试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中自然(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中描写××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其作用
辨别标志
 题干中往往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特点”等字样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环境特点
 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如果是社会环境,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如果是自然环境,需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所写环境的特点
环境作用
自身
 (1)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人物
 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
情节
 根据环境描写部分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思考。①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②在中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③在结尾,往往是暗示主题,照应开头,尤其是以景结情,令人回味
主题
 奠定基调,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题型七 探究与经典篇目比较
  比较阅读,一般来说是把和课本中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章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阅读,这是一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
设问方式
 这篇小说的××与××篇的××有相似之处,但××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异同
答题思路
 1.要审明题干的要求,明确相应的比较点:比较什么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比较点,比较异同。先结合文本内容,总结文本中需比较的要点,再走出文本,回忆课本内容并加以比较;回答时先逐条说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再回答不同之处,相互对照,相互阐发。比如回答人物性情、气质的相似点,要想想两个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情、气质,两个人都有什么样的优点、缺点等
考向七【解答小说综合性选择题考点精讲】
步骤一
 浏览选项标敏感点。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步骤二
 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的选项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步骤三
 逐步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散文阅读
考向一【理解重要词句含义,概括要点、主题考点精讲】
题型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文章中的“重要词语”,通常指的是那些或含义深刻(关涉主旨意蕴),或有特定义(关涉语境临时之义),或有指代义的词语;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楚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答题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文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可能是指示代词,也可能是具有指代作用的非指示代词;第二,考试涉及的有些词语是文章的标题,同时也是文章描写的对象,对这类词语含义的理解涉及主旨、意蕴、形象,并非单纯理解词语。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的含义。 5.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的内涵
辨别标志
 1.题干中有用引号引出或用线标出的具体词语; 2.题干中有“含义(意)”或“理解”等词语
审题要点
 1.审准是哪类词语,是有修辞手法的词语还是有活用意思的词语。 2.看清被考查词语使用的具体语境,特别是前后文的意思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三联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托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答题模板
 手法+内容(本句意思,本句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本句采用了……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题型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针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话的理解。 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辨别标志
 1.题干中有“语句”“含意”“内涵”“效果”等字样。 2.题干中有“赏析”“理解”“解释”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清题干要求,别把“理解含意”混同“鉴赏分析”。 2.结合语句在文中的位置、表达特点,审清语句的类型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第一步,理解字面义。对一个句子的理解,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句话字面的含意,即这句话说的对象是谁,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分析语境义。句子是为组成篇章服务的,理解句意,应本着句不离篇的原则,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第三步,挖掘隐藏义。含蓄的语句,可能有表里多层含义;对使用了一定的手法技巧的语句,还原其本义;对结构、主旨有重要作用的语句,要结合段意、篇意理解
答题模板
 体会语句含意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的。 1.概括抽象的句子要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究其具体含意。 2.生动具体的句子要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做抽象化处理。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要突出其特点。如语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或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手法表达效果的解读。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要进行切分,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分别回答
题型三 概括散文内容要点
  在高考试题中,除了对文章主题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某段、某几段内容的概括,涉及作者的情感、文章的观点或某种观点的原因等。
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了解段落层次间的关系是准确概括的前提。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要把多个段落层次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递进)、转折关系,要把重心放在后者,但也不能忽略前者;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要抓住总说部分。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的乐趣。 3.文中借×××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概括”“体现”“特点”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读题干,明确方向。首先明确概括的对象,是局部概括还是全文概括,是概括原因还是概括特点。 2.阅读原文,确定区域。题干中关键词出现在原文中的区域往往是要点所在区域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1.确定概括的范围。有的归纳概括题筛选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那么首先要确定筛选范围。一般而言,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以免遗漏作者补充的相关信息。 2.合理切分层次。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 3.注意整合方法。在概括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尽可能利用原文词句归纳,并注意按分值确定答案的要点数量
答题方法
 1.摘录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重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答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2.合并法。这是概括内容要点最常用的方法,把每层或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概括主要信息,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题型四 概括作品主题
  作品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厘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将作品的中心意思(主旨、主题)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的含义。 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内涵和作用。 3.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思想”“情感”“主旨”“观点”“态度”“感悟”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清题目,明确概括方向。对情感的概括题型多样,对主旨的问法也因题而异,审准题目的设问角度,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2.定向读文,寻找答题依据。如果是对散文情感的概括,要重点把握散文的抒情句、抒情段,重点浏览每段中的抒情句、抒情词,段首、段尾;如果是对散文主旨的概括,要关注散文的题目、内容、写作背景、创作意图等
【答题规范】
答题方法
主旨概括“五方法” 1.解读标题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散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所以考生在阅读散文时要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然后快速阅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考生要注重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读,这样有助于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一般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文中出现一些议论或抒情的语句一般都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现的,也就是用它们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这些句子往往是精练的,考生可以在阅读时把这些语句都画出来,然后在阅读完文章以后加以筛选和分析。 4.联系背景法。一般文章的主题都有显隐直曲之分,对于主题比较隐曲的文章,只有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给予关注外,考生还要特别注意文章后面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5.因类别而异法。①写人叙事类散文。对人物做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②写景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等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等情态特征,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感并吸引读者阅读的目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依托,情为魂魄。③状物类散文。以某一种物象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象的描摹刻画来为物象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写作目的。④哲理类散文。这类文章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的感悟或评价,它与抒情类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哲理类散文注重说理,抒情类散文注重抒情
答题模板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考向二【把握散文结构思路考点精讲】
题型一 分析行文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分类
特点
纵向思路
时间顺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重在反映过程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横向思路
总分式
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
对比式
纵横交错式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描写×××的景色,却从另一面写起,这样安排好不好?请简析。 3.本文主要描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4.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 5.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审题要点
 1.题干中有“思路”“构思”“组织”“变化”等字样。 2.题目的要求一般是“概括”“分析”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明确文体,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题材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不同的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开头总起句、段落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抓住线索,厘清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厘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合并段落,概括要点。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厘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段落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句。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段意,因此需加以关注。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关键词语、语句,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首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当然,分类合并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的方向。然后,厘清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进而厘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答题模板
 本文围绕……(以……为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题型二 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含义
 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类别
如何寻找线索
 1.了解文章的题材分类及其常用线索。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议论”“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有助于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有机连接、使结构清晰、使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作用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文章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4.文中多次写到×××,有什么艺术效果?
辨别标志
 这类题目中往往有“线索”“多次写到”等提示语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明×××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全文内容或上下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答题模板
 ①线索+②作用+③分析
题型三 分析句段作用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段落(句子)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同。
位置
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
 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其作用是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照应前文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
特殊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性内容),主要起补充或解释作用
引用段
 1.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2.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4.某段(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5.简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辨别标志
 1.题干中有“作用”“意图”“目的”“妙处”等字样。 2.题干中有具体某段、某句等字样
审题要点
 1.看清题目要求分析的是哪一个段落,落实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2.把握段落的具体内容,找出段落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四点:①句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④变式提问,如“为什么要从×××写起”“为什么要引用×××”“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考查,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读者感受等多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即可。 第二步,根据句段位置,结合句段本身内容初拟答案。 熟记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一般作用,然后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的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陈述对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等),初步拟出答案
答题模板
 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或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
考向三【欣赏散文形象考点精讲】
题型一 赏析形象的特点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有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物象)两种。
类型
释义
人物形象
 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部分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考生要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厘清作者思路,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再经过分析进行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作者通过精确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们赏析人物形象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片段或局部来“窥斑见豹”
事物形象
 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时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这类形象,我们称之为“事物形象(物象)”。高考中的散文鉴赏一般会把物象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下面两点: ①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其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比如,我们可以归纳出红砖的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 ②仔细品读文本,体会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要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厘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审题指导】
设问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辨别标志
 题干中往往有“形象”“形象特点”等字样
审题要点
 1.审清题目要求。分清是人物形象还是事物形象,是“概括”还是“分析”。2.分清设问角度。如果是人物形象,是形象特点还是性格特征;如果是物象,是主要物象还是次要物象
【答题规范】
答题思路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答题模板
人物形象
 ××是一个××的人(总说),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可以看出××××的性格特点(分说)
事物形象
 本文写了××怎样的形象特征,从文中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点明作者×××的品质或追求
题型二 赏析形象的作用
  散文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其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抒情达意、表现主旨服务,二是在艺术构思中起线索、衬托等作用。高考考查分两个方面:
类别
释义
主要形象的作用
 1.在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主要形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形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 2.在艺术构思方面的作用:作为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
次要形象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9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分)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3.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4.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2019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3.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4.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2018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3.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
4.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浙江省
(Z20名校联盟)2021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3题。(20
分)
苦恼
.
[俄]契诃夫

汝龙

慕色畴暗,大片的雪统着刚点亮的街灯精洋洋地飘飞着。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上一不动,身子往前伛着。那匹小母马也一身白,一动不动。
还是在午饭前,他俩就出了院子,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黄昏的暗影笼罩全城,街灯黯涉光已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热闹多了。
“车夫,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有人喊车,猛一哆嗦,看见一个军人。为了表示同意,姚纳抖了抖缰绳。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撮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喷的一响。
“你往哪儿闯啊,
鬼东西?,姚纳听见黑暗里有人嚷起来,“你到底是往哪儿走啊?靠右!”
“你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四轮轿车的车夫朝他咒骂,一个行人穿过马路,肩膀刚好擦着马鼻子,就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坐在车座上惶恐不安。
“这些家伙真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跑来撞你的。”
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个字来,只是哼一声。
“什么?”军人问。
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
“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拐弯呀,鬼东西!”黑暗里有人喊,“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
车夫又伸出脖子,挺起身子,笨重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军官闭着眼晴,分明不愿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馆的左近停下来。
三个青年沿着人行道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挺矮,驼背。他们互相谩骂,他们的雨鞋发出一片响声。
“车夫,上巡警桥去!”驼背用破锣似的声音喊道,“我们三个人,二十个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撮得啧喷地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他顾不得讲价了。青年们相互推着,骂着,拥上雪橇。
“好啦,赶车吧!”驼背站稳,用破锣祥的声音说,“快走!你戴的这是什么帽呀,老兄!走,去彼得堡,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姚纳笑,“这帽本就不行啦!”
“得了,你啊,赶车吧!你就打算一路上都照这样赶车吗?要我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姚纳笑了,“好有兴致的爷!”
“呸!滚你的!”驼背愤愤地喊叫,“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
姚纳感到了背后那驼背的扭动的身子和颤抖的声音。他听着骂他的话,看着这几个人,孤单感觉渐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头看他们。等到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短的停顷,他又回过头去叽叽咕咕地说:
“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
“大家都要死…….驼背咳了一阵说,“赶车吧!
车子照这么爬,什么时候才会到啊?”
“那么,你给他一点小小的鼓励—一给他一
个脖儿拐!”
于是姚纳,与其说觉得,不如说听见脖子后面啪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爷!”
“赶车的,你结过婚没有?”高个子问。
“我?我那个老婆早成烂泥了!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没来找我,
却去找了我儿子…….
.”
姚纳回转身去,想说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口吃说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法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
姚纳看见一个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就下决心跟他攀谈一下。
“现在什么时候啦,朋友?”他问。
“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还没过上五分钟,他就挺起腰板,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受不住了。
“回院子里去!”他想。
他那小母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头似的,踩着小快步跑起来。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坐在一个又大又脏的火炉旁边了。炉台上、地板上、凳子上,全睡着人。姚纳看看他们,搔搔自己的身子,后悔回来得太早了。
“其实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爬起来,睡眼蒙胧地咳了几声,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啦?”姚纳问他。
“是啊,想喝水!”
“那就喝吧。喝点水,身体好……可是,老弟,我的儿子死啦……听见没有?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姚纳看看他的话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有。
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讲,应当讲一讲他儿子怎样得病,怎样受苦,临死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
“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
“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对了,我呢,岁数大了,赶车不行啦,应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多好。”
姚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说了再会,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突然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0.简要概括姚纳的“苦恼”的双重情感内涵。(4
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分)
12.简析姚纳这一人物形象。(4
分)
13.《苦恼》和《祝福》都设置了人物“诉说与倾听”的故事情节,在诉说对象和倾听态度上,两篇小说有什么不同?这样处理各有什么作用?
(6
分)
【嘉兴市2020年5月教学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老船上岸
阿占
一条二十年的老木头船,用凶恶的风浪做了文身,满布的杀伐之气,就像那些久经沙场的武王。现在,它被搁置在早春的岸滩上,正午时分,若靠近船身,能听见喑哑低闷的声音从深处传来——榫卯彻底相离,绝响四起,生命里最后的动静。咔吧一声!榫卯相扣,这是新船才有的资格。老船恰恰相反,响起来的,是散了架的声音。
渡海的老船,当年渡的是苦难,渡的是艰险,能够从这些个中间抽身而过的,怕也只有仁慈了。老船身上的每一块木头都有灵性,早就成了雷电的一部分,成了风暴的一部分。老船曾经对主人说过,如果有一天老了干不动了,要将它留在大海上,随风浪漂泊,逐渐解体。或者在某个瞬间凭借风浪与礁石的夹击而粉碎,转眼沉入海底——这些都可以让老船拥有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属于大海的荣耀感。死于大海,老船相信还会有来世。至不济,也要拥有滩涂一隅,对死亡保持觉知,潮汐涨落,时间显示出不动声色的力量,生命之光与死亡阴影重新融合,流沙如软金覆盖了所有的秘密。
主人肖老大没有背叛老船。在渔村,老船不能用了,拆卸变卖是一种约定俗成,十个有九个船老大都会这么做,除了肖老大。他知道老船不想这样死。相会过千军万马,最后落得
变卖残骸,这样的过程比结果更疼痛。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丢失未来,而在于没有了过去。唯肖老大与老船惺惺相惜。
不过是一条渡海的破船,留着干什么?人们不解地问。包括肖老大的儿子。
回想起海上的苍茫日夜,一切背景都简化了都退后了,只剩下孤独的海平线。肖老大和老船始终没有发现岸,他们固守着心中的石头,彼此默契。来了好潮水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要趁着潮水浪峰抢鱼。在风口浪尖,他们一起扯着嗓子吼起来。肖老大到死都不会忘记有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早晨出海还是漫天的胭脂彩霞,到了中午头儿海就怒了,眨眼工夫,灌满铁铅的云层越来越厚,沉沉地碾压而过。肖老大从没见过这么逼仄的天空,他感觉快要憋死了。忽然,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最小的如鸡蛋,大的竟好比半块砖头。那浪啊,扯天扯地。一个浪峰过来,船被抛了出去;再一个浪峰过来,船又被接住了。渔伙计们不是吐出了苦胆就是吓破了胆,根本无从下手,只听任上天安排。
一个又一个的浪峰之后,肖老大惊奇地发现船竟然没翻,自己还活着。这个时候,岸上的女人们早已哭声一片。冰雹把庄稼地都打烂了,那树叶一样的木头船还能在吗?哭上一阵,又憋了回去,女人们齐齐地跑到码头上等着,死死地望向轰隆翻卷的大海,彼此只说宽慰的话。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彼此的悲喜是连同着生死沉浮一起完成的。二十年前,肖老大正值壮年,那个吉日,他兴兴头头地购置了渔网渔具,在新船上贴满了对联——大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二将军日行千里”,三桅上贴“三将军舵后生风”,四桅上贴“四将军前部先锋”,五桅上贴“五将军五路财神”,船舱内贴“船舱满载”“积玉堆金”,大网上贴“开网大吉”,船头上贴“船头无浪多招宝”,船尾上贴“船后生风广进财”……终于,一切停当了,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水——二十年前的老船是个披挂齐整的新晋武王啊。
船通常需要三年两修。过去的二十年里,肖老大都是按照这个频率把船交给石老二,就像肖老大的爹把船交给石老二的爹,一样。从祖上开始,石家就是半岛地区有名的船匠人,凭借一把斧头、一把刨子、一把锯子、一个凿子、一些麻丝、一点油灰,石家在不同的渔村里施展着匠心和苦心。修船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悟性——整个木头船都是手工打造的,修补只能依靠手工推进,一寸是一寸,一厘是一厘,想快也快不起来,即便五六米长的小船,缝缝补补也要七八天功夫。以前这门手艺不传外姓人,师傅门下颇为拥挤,后来木船被铁壳大船替代,再加上修船又累又枯燥,很多人转行不干了,年轻人更看不上这份出力差事,修船匠就跟海里的鱼一样,越来越少了。
老船最后一次修整是两年前的事情。这船到年岁了,石老二说。我也到年岁了,肖老大说,春秋天三五海里跑跑,捞点小鱼虾,就消停了。后来又说到了各自的儿子。肖老大的搞养殖,石老二的开渔家宴,他们不会打鱼也不会修船,钱倒没少赚。
茶水浓酽才能解暑,茶锈如铁,就像岁月的坚硬。肖老大给石老二递了烟,笑眯眯地说下去——那些年船把肖老大带到了不为人知的所在。海怪,大鱼,他都见了。大鱼的脊背是黑乎乎的,拱形,就像退潮时露出的岛子。有月亮没有风的晚上,船把肖老大带到海中央,大鱼就会来报信,告诉他在哪里撒网能满载而归。鱼嘴一张一合,脆生生的声响能在水面上走很远。肖老大就仰天长笑,那笑声甚至能把月亮击落。
夏天之后,肖老大与石老二再无后会。又过了一个夏天,肖老大与老船一起上岸,渔网渔具都撒在房顶上,老船则风化于天地自然之间,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会说,看那老船,像被狼吃剩的牛或马的骨架,也像被人和猫吃过的鱼的骨架。到那个时候,肖老大必定更老了,每逢涨大潮的日子,他都要孑孓而行于岸滩,去看望老船。海风啸叫起来,浪的堆叠如雪,他们一起组成了举世的废墟。
(《解放日报》2019年4月25日,有删改)
10.概括老船上岸的原因。(4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6分)
12.从老船的视角评价肖老大。(4分)
1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末“举世的废墟”的理解。(6分)
【温州市2019年5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0.
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11.
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12.
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13.
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16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9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2018年高考真题】
【2020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分)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3.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4.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2.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3.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4.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一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用词方面分析,是否有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是否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等;还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角度来赏析。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①在所给画线句子中,使用叠词、拟声词。如描写屋外景色时,文中写到,“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波塔波夫在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中的矛盾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描写霞光为“粉红色”,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另外整个画线部分,出现了很多景物细腻的描写,如“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等,通过雪地、旧亭子、天空、霞光等的描写,把景色描写得诗情画意,从而更好地表现波塔波夫复杂的心境。
【2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小说中,彼得洛芙娜在一天夜里偶然读到波塔波夫写给父亲信件,她被波塔波夫充满爱的精神感动,得知波塔波夫的期待之后,彼得洛芙娜决定帮他实现愿望,“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这些都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善解人意的人。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她还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找到蜡烛,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她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为波塔波夫弹奏了几曲,这些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人。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由以前的抱怨变为“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说明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她和波塔波夫素不相识,却精心为他准备好一切,见到不敢进屋的波塔波夫,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这些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的人。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理解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的寓意,首先在小说中找到钢琴出现的语段。在小说中,钢琴在文中多次出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这些话时,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仔细阅读这些语段,不难发现,在这篇小说中,钢琴的修复有以下几点寓意,①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最初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的,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情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离婚了,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看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小说描写的背景发生在战争年代,波塔波夫中尉在战争中不忘写信想象家中钢琴已被修复,彼得洛芙娜在战争年代流落他乡时请人修复“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并“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这些都表明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2019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至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3.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4.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答案】1.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
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3.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4.
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句子“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子“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句子中有“快了”、“长了”“跑去了”、“开花了”等,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句子“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得,成群结队地就都一起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可知,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地友善。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可知,“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面。由原文“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可知,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由原文“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可知,“我”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3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三抓一想”,一抓作者的写作视角,首先确定作者是运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然后要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二抓小说的叙述方式,阅读作品,了解其叙述方式,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三抓小说的叙事线索,首先确定叙述线索,是单线还是双线,然后根据具体线索分析其作用。一“想”作品的叙述背景,叙述背景主要起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背景还富有象征意义,在分析时考虑这方面的作用。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可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文章从“夏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4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本题不管是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磨房里外”为标题,理由可以从交代文章发生的背景、构建故事情节和“里外”的深层含义来考虑。如果选“冯歪嘴子”为标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方面考虑。
【2018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3.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
4.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答案】
1.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
【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灯”、“五色荧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方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铺排,采用排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语气来看,作者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点睛:解答此题,可以从用词的角度(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句式选用的角度(短句、长短句结合、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手法的使用的角度(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等),人称使用的角度等来加以分析。
【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段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题详解】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析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既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
【浙江省
(Z20名校联盟)2021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3题。(20
分)
苦恼
.
[俄]契诃夫

汝龙

慕色畴暗,大片的雪统着刚点亮的街灯精洋洋地飘飞着。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上一不动,身子往前伛着。那匹小母马也一身白,一动不动。
还是在午饭前,他俩就出了院子,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黄昏的暗影笼罩全城,街灯黯涉光已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热闹多了。
“车夫,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有人喊车,猛一哆嗦,看见一个军人。为了表示同意,姚纳抖了抖缰绳。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撮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喷的一响。
“你往哪儿闯啊,
鬼东西?,姚纳听见黑暗里有人嚷起来,“你到底是往哪儿走啊?靠右!”
“你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四轮轿车的车夫朝他咒骂,一个行人穿过马路,肩膀刚好擦着马鼻子,就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坐在车座上惶恐不安。
“这些家伙真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跑来撞你的。”
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个字来,只是哼一声。
“什么?”军人问。
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
“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拐弯呀,鬼东西!”黑暗里有人喊,“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
车夫又伸出脖子,挺起身子,笨重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军官闭着眼晴,分明不愿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馆的左近停下来。
三个青年沿着人行道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挺矮,驼背。他们互相谩骂,他们的雨鞋发出一片响声。
“车夫,上巡警桥去!”驼背用破锣似的声音喊道,“我们三个人,二十个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撮得啧喷地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他顾不得讲价了。青年们相互推着,骂着,拥上雪橇。
“好啦,赶车吧!”驼背站稳,用破锣祥的声音说,“快走!你戴的这是什么帽呀,老兄!走,去彼得堡,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姚纳笑,“这帽本就不行啦!”
“得了,你啊,赶车吧!你就打算一路上都照这样赶车吗?要我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姚纳笑了,“好有兴致的爷!”
“呸!滚你的!”驼背愤愤地喊叫,“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
姚纳感到了背后那驼背的扭动的身子和颤抖的声音。他听着骂他的话,看着这几个人,孤单感觉渐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头看他们。等到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短的停顷,他又回过头去叽叽咕咕地说:
“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
“大家都要死…….驼背咳了一阵说,“赶车吧!
车子照这么爬,什么时候才会到啊?”
“那么,你给他一点小小的鼓励—一给他一
个脖儿拐!”
于是姚纳,与其说觉得,不如说听见脖子后面啪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爷!”
“赶车的,你结过婚没有?”高个子问。
“我?我那个老婆早成烂泥了!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没来找我,
却去找了我儿子…….
.”
姚纳回转身去,想说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口吃说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法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
姚纳看见一个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就下决心跟他攀谈一下。
“现在什么时候啦,朋友?”他问。
“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还没过上五分钟,他就挺起腰板,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受不住了。
“回院子里去!”他想。
他那小母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头似的,踩着小快步跑起来。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坐在一个又大又脏的火炉旁边了。炉台上、地板上、凳子上,全睡着人。姚纳看看他们,搔搔自己的身子,后悔回来得太早了。
“其实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爬起来,睡眼蒙胧地咳了几声,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啦?”姚纳问他。
“是啊,想喝水!”
“那就喝吧。喝点水,身体好……可是,老弟,我的儿子死啦……听见没有?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姚纳看看他的话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有。
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讲,应当讲一讲他儿子怎样得病,怎样受苦,临死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
“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
“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对了,我呢,岁数大了,赶车不行啦,应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多好。”
姚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说了再会,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突然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0.简要概括姚纳的“苦恼”的双重情感内涵。(4
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分)
12.简析姚纳这一人物形象。(4
分)
13.《苦恼》和《祝福》都设置了人物“诉说与倾听”的故事情节,在诉说对象和倾听态度上,两篇小说有什么不同?这样处理各有什么作用?
(6
分)
【解答】10、由“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等句可知,姚纳的苦恼最初来源于儿子的去世。由“‘拐弯呀,鬼东西!’黑暗里有人喊,‘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等句子可以看出,姚纳想要将儿子去世的悲伤向别人倾诉一下,结果所有的乘客都不倾听他的苦恼,对他的苦恼无动于衷。因此,“苦恼”的深层含义是姚纳想倾诉丧子之痛而不得,姚纳饱受孤独之苦。
11、“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姚纳的痛苦;“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是心理描写,千千万万的人,却没有人听他倾诉,内心焦灼,绝望;“那苦恼是广大无垠的,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运用夸张的手法,“无边无际”“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写出姚纳苦恼的深重;“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运用反衬手法,如此深重的苦恼,却无人理会他,表现人的冷漠。
12、由“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可知,主人公是一名车夫,由“其实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可以看出,姚纳挣的较少,生活贫困。
由“你往哪儿闯啊,鬼东西?”“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可知,姚纳饱受客人打骂,毫无尊严。
由“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我?我那个老婆早成烂泥了!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可知,姚纳丧妻丧子,命运悲惨。
由“姚纳回转身去,想说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姚纳看看他的话发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有。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可知,姚纳想倾诉而不得,孤独凄凉。
13、姚纳向军人、年轻人、看门人、年轻的车夫倾诉,无人理会他的痛苦,跟小马倾诉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小马倾听了他的苦恼,倾诉对象由人到马,人的苦恼只能从马的身上得到安慰,表现了姚纳的孤苦无依。
《祝福》中,祥林嫂向“我”、四婶、男人、女人等倾诉,倾诉对象始终是人,最初“四婶起刻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后来“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以人们对祥林嫂诉说的前后反差,来揭示人的空虚与冷漠。
答案:
10、①儿子不幸死亡,姚纳备受丧亲之痛。②想倾诉丧子之痛而不得,姚纳饱受孤独之苦。
11、①运用心理描写,表达了姚纳无人可以倾诉“苦恼”的焦灼与绝望。②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姚纳心中的“苦恼”的浩大与压抑。③运用反衬手法,把姚纳巨大的苦恼与人群完全的无视作对照,表现人的冷漠。
12、①以赶车为生,生活贫困。②饱受客人打骂,毫无尊严。③丧妻丧子,命运悲惨。④想倾诉而不得,孤独凄凉。
13、①《苦恼》的诉说对象由人到马,《祝福》的诉说对象始终是人。②《苦恼》中的人都不愿听姚纳诉说,只有马能倾听;《祝福》中的人对祥林嫂的诉说,先满怀兴致,后厌烦唾弃。③《苦恼》以人只能从马身上寻求慰藉,来凸显姚纳的孤苦无依;《祝福》以人们对祥林嫂诉说的前后反差,来揭示人的空虚与冷漠。
【嘉兴市2020年5月教学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老船上岸
阿占
一条二十年的老木头船,用凶恶的风浪做了文身,满布的杀伐之气,就像那些久经沙场的武王。现在,它被搁置在早春的岸滩上,正午时分,若靠近船身,能听见喑哑低闷的声音从深处传来——榫卯彻底相离,绝响四起,生命里最后的动静。咔吧一声!榫卯相扣,这是新船才有的资格。老船恰恰相反,响起来的,是散了架的声音。
渡海的老船,当年渡的是苦难,渡的是艰险,能够从这些个中间抽身而过的,怕也只有仁慈了。老船身上的每一块木头都有灵性,早就成了雷电的一部分,成了风暴的一部分。老船曾经对主人说过,如果有一天老了干不动了,要将它留在大海上,随风浪漂泊,逐渐解体。或者在某个瞬间凭借风浪与礁石的夹击而粉碎,转眼沉入海底——这些都可以让老船拥有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属于大海的荣耀感。死于大海,老船相信还会有来世。至不济,也要拥有滩涂一隅,对死亡保持觉知,潮汐涨落,时间显示出不动声色的力量,生命之光与死亡阴影重新融合,流沙如软金覆盖了所有的秘密。
主人肖老大没有背叛老船。在渔村,老船不能用了,拆卸变卖是一种约定俗成,十个有九个船老大都会这么做,除了肖老大。他知道老船不想这样死。相会过千军万马,最后落得
变卖残骸,这样的过程比结果更疼痛。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丢失未来,而在于没有了过去。唯肖老大与老船惺惺相惜。
不过是一条渡海的破船,留着干什么?人们不解地问。包括肖老大的儿子。
回想起海上的苍茫日夜,一切背景都简化了都退后了,只剩下孤独的海平线。肖老大和老船始终没有发现岸,他们固守着心中的石头,彼此默契。来了好潮水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要趁着潮水浪峰抢鱼。在风口浪尖,他们一起扯着嗓子吼起来。肖老大到死都不会忘记有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早晨出海还是漫天的胭脂彩霞,到了中午头儿海就怒了,眨眼工夫,灌满铁铅的云层越来越厚,沉沉地碾压而过。肖老大从没见过这么逼仄的天空,他感觉快要憋死了。忽然,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最小的如鸡蛋,大的竟好比半块砖头。那浪啊,扯天扯地。一个浪峰过来,船被抛了出去;再一个浪峰过来,船又被接住了。渔伙计们不是吐出了苦胆就是吓破了胆,根本无从下手,只听任上天安排。
一个又一个的浪峰之后,肖老大惊奇地发现船竟然没翻,自己还活着。这个时候,岸上的女人们早已哭声一片。冰雹把庄稼地都打烂了,那树叶一样的木头船还能在吗?哭上一阵,又憋了回去,女人们齐齐地跑到码头上等着,死死地望向轰隆翻卷的大海,彼此只说宽慰的话。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彼此的悲喜是连同着生死沉浮一起完成的。二十年前,肖老大正值壮年,那个吉日,他兴兴头头地购置了渔网渔具,在新船上贴满了对联——大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二将军日行千里”,三桅上贴“三将军舵后生风”,四桅上贴“四将军前部先锋”,五桅上贴“五将军五路财神”,船舱内贴“船舱满载”“积玉堆金”,大网上贴“开网大吉”,船头上贴“船头无浪多招宝”,船尾上贴“船后生风广进财”……终于,一切停当了,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水——二十年前的老船是个披挂齐整的新晋武王啊。
船通常需要三年两修。过去的二十年里,肖老大都是按照这个频率把船交给石老二,就像肖老大的爹把船交给石老二的爹,一样。从祖上开始,石家就是半岛地区有名的船匠人,凭借一把斧头、一把刨子、一把锯子、一个凿子、一些麻丝、一点油灰,石家在不同的渔村里施展着匠心和苦心。修船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悟性——整个木头船都是手工打造的,修补只能依靠手工推进,一寸是一寸,一厘是一厘,想快也快不起来,即便五六米长的小船,缝缝补补也要七八天功夫。以前这门手艺不传外姓人,师傅门下颇为拥挤,后来木船被铁壳大船替代,再加上修船又累又枯燥,很多人转行不干了,年轻人更看不上这份出力差事,修船匠就跟海里的鱼一样,越来越少了。
老船最后一次修整是两年前的事情。这船到年岁了,石老二说。我也到年岁了,肖老大说,春秋天三五海里跑跑,捞点小鱼虾,就消停了。后来又说到了各自的儿子。肖老大的搞养殖,石老二的开渔家宴,他们不会打鱼也不会修船,钱倒没少赚。
茶水浓酽才能解暑,茶锈如铁,就像岁月的坚硬。肖老大给石老二递了烟,笑眯眯地说下去——那些年船把肖老大带到了不为人知的所在。海怪,大鱼,他都见了。大鱼的脊背是黑乎乎的,拱形,就像退潮时露出的岛子。有月亮没有风的晚上,船把肖老大带到海中央,大鱼就会来报信,告诉他在哪里撒网能满载而归。鱼嘴一张一合,脆生生的声响能在水面上走很远。肖老大就仰天长笑,那笑声甚至能把月亮击落。
夏天之后,肖老大与石老二再无后会。又过了一个夏天,肖老大与老船一起上岸,渔网渔具都撒在房顶上,老船则风化于天地自然之间,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会说,看那老船,像被狼吃剩的牛或马的骨架,也像被人和猫吃过的鱼的骨架。到那个时候,肖老大必定更老了,每逢涨大潮的日子,他都要孑孓而行于岸滩,去看望老船。海风啸叫起来,浪的堆叠如雪,他们一起组成了举世的废墟。
(《解放日报》2019年4月25日,有删改)
10.概括老船上岸的原因。(4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6分)
12.从老船的视角评价肖老大。(4分)
1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末“举世的废墟”的理解。(6分)
【解析】(10)本题要求概括老船上岸的原因,原因一般分直接与间接原因,概括时要保证准确而且全面。结合原文语句“这船到年岁了,石老二说”“我也到年岁了,肖老大说,春秋天三五海里跑跑,捞点小鱼虾,就消停了”“后来又说到了各自的儿子。肖老大的搞养殖,石老二的开渔家宴,他们不会打鱼也不会修船,钱倒没少赚”“年轻人更看不上这份出力差事,修船匠就跟海里的鱼一样,越来越少了”。结合以上内容从船、人、鱼、职业承继四个角度概括即可。
(11)文中画横线语句是写肖老大讲述这些年来与老船的经历,有所见、所闻、所感。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侧重描写,“鱼嘴一张一合”“肖老大就仰天长笑”等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真实的展现了海上捕鱼的情景感受。从修辞手法来看,“大鱼的脊背是黑乎乎的,拱形,就像退潮时露出的岛子”使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肖老大看见的神奇的景象;“那些年船把肖老大带到了不为人知的所在”“船把肖老大带到海中央,大鱼就会来报信,告诉他在哪里撒网能满载而归”运用拟人,写出了船与人心灵相通;“肖老大就仰天长笑,那笑声甚至能把月亮击落”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气势与自信。从句式特点和用词上看,长短句交错,及“笑眯眯”“黑乎乎”“脆生生”等叠词的使用,都使描述生动、活泼,读来节奏明快。
(12)首先,审题时注意题干提示信息:对象“肖老大”,答题角度“从老船的视角”评价。然后,结合文章标题“老船上岸”及整体内容可知,文章内容写老船为什么上岸(上岸前),上岸后怎样。上岸前,老船与肖老大共同经历二十年的海上捕鱼经历,见证了二十年来肖老大意气风发的时候。结合语句“来了好潮水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要趁着潮水浪峰抢鱼。在风口浪尖,他们一起扯着嗓子吼起来”“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最小的如鸡蛋,大的竟好比半块砖头。那浪啊,扯天扯地。一个浪峰过来,船被抛了出去;再一个浪峰过来,船又被接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浪峰之后,肖老大惊奇地发现船竟然没翻,自己还活着”分析,肖老大是勇敢坚强的人。上岸后,主人肖老大没有背叛老船,结合语句“在渔村,老船不能用了,拆卸变卖是一种约定俗成,十个有九个船老大都会这么做,除了肖老大。他知道老船不想这样死”“到那个时候,肖老大必定更老了,每逢涨大潮的日子,他都要孑孓而行于岸滩,去看望老船”“船通常需要三年两修。过去的二十年里,肖老大都是按照这个频率把船交给石老二”分析,肖老大是重情重信的人。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注意用第二人称评价肖老大形象特点。
(13)首先,从短语结构来看,“举世的废墟”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废墟”,本指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举世”是定语,起修饰作用,指整个世间、全世界。然后,回归原文语境分析其含义。结合文中原句“海风啸叫起来,浪的堆叠如雪,他们一起组成了举世的废墟”可知,“举世的废墟”是“他们”组成的,“他们”指因衰老不能出海的肖老大和风浪侵蚀下废弃的老船。再结合原文语句“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丢失未来,而在于没有了过去。唯肖老大与老船惺惺相惜”“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彼此的悲喜是连同着生死沉浮一起完成的”“又过了一个夏天,肖老大与老船一起上岸”分析,“举世的”是突出肖老大与老船生死相知、相惜的情感。
答案:
(10)①船到年岁了。②肖老大到年岁了。③鱼越来越少了。④年轻一代已经不愿继承老一代的职业。
(11)①从修辞角度看:比喻、夸张、拟人手法。“大鱼的脊背”像“退潮时露出的岛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当年船带肖老大看到了海中神奇的景象。用夸张手法写肖老大的笑声,表现他的勇敢和自信。用拟人手法写船带肖老大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到“海中央”,写出了船和肖老大之间心灵相通。用拟人手法写“报信”,写出了肖老大是捕鱼行家。②从句式角度看:长短句交错,“海怪,大鱼,他都见了”等短句与前后的长句结合,使行文富有节奏。③从表达方式看: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鱼嘴一张一合”“肖老大就仰天长笑”等写出了船夫海上捕鱼时的特殊经历。④从语言特征看:“笑眯眯”“黑乎乎”“脆生生”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节奏感。
(12)①肖老大,你是讲信用重情的人。我老了,不能用了,你没有像别人一样把我拆卸变卖。你是最懂我的人,你让我到死都拥有过去。二十年前,你把我披挂整齐并坚持三年两修,从未停止,直到我们都老去。现在,你还不忘时时来看我。②肖老大,你是坚强勇敢的人。生死沉浮,历经苦难艰险,在海上几天几夜不睡觉,在冰雹中幸存下来,你从来不曾放弃退缩。
(13)①肖老大年老了,不能出海,船也年久失修,风化于天地自然间,已无法下海,两者都成了“废墟”。
②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悲喜与共,一起生死沉浮,一直拥有从出生到死亡属于大海的荣耀感,他们一起构成了“举世的废墟”。
【温州市2019年5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0.
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11.
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12.
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13.
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
10.
(1)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2)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11.
(1)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2)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3)第三处: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4)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12.
(1)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2)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3)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13.
(1)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2)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3)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题干问的是“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找到对应内容,结合内容分析。结合“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有事?”“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等分析可知,多用问句,写出了妻子渴望李旭阁的陪伴,从“不就是”可以看出妻子的淡淡抱怨等。结合“‘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等分析可知,语言简洁,表现作为军人的耿素默,对丈夫工作的支持等。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第一句,“黄昏泛起,1955年”“中南海居仁堂”等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写出了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结合后面内容“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分析,也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第二句,抓住“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融尽”分析,点明夜将降临。结合下文“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分析,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第三句,抓住“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及后文内容“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分析,象征古老中国将重耀东方。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题干要求指出深层含义。“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结合“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等分析可知,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结合“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及注释内容“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等分析可知,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之路。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需要结合画线部分内容,分别分析如何体现“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报告文学有报告和文学两种功能。报告是前提,是对即时或已经发生过的新闻、历史事件进行新闻性、传奇性、轰动性的再现或复活。然而它又必须是文学性的叙事。分析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讲“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交代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第二段主要讲写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简历。写出了当前生活的安详、静谧、和平等,以及战斗经历的丰富,体现“真实性”。结合“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等分析,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两段文字,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既交代了生活中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和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经历等,也写出了李旭阁所见的北京夜景的美妙和在战斗中的顽强、爱国等精神。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