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51分)
1.(3分)“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烽火,诸侯悉……﹣史记《周本纪》”。材料反映( )
A.被分封的诸侯具有拱卫王室的义务
B.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交纳贡赋的义务
C.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D.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易造成分裂割据
2.(3分)“城邦最主要的财政开支由富有公民无偿承担,普通公民则免于任何赋税。这些开支包括公共节日的活动费用尤其是戏剧演出的……这些费用由城邦通过一个称作公益捐助’的制度,每年指定一些最为富有的公民承担。”这表明古代雅典( )
A.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
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具有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
3.(3分)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 )
A.行省制度加强了地方的独立性
B.行省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
C.行省制度便于中央集权
D.行省制度有利于民族交融
4.(3分)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该材料表明作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中国同英国的贸易纠纷引起的
B.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中英两国文化相互冲突
C.鸦片战争是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
D.作者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5.(3分)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据材料分析,下列关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
B.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互结合
C.避免了社会动荡
D.以和平方式结束封建制度
6.(3分)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秋收起义爆发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日军展开扫荡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7.(3分)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材料反映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于( )
A.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B.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C.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D.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8.(3分)《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材料反映了( )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推动了国民的觉醒
B.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C.国共两党实行了党内合作
D.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9.(3分)抗美援朝纪念日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而设立的纪念日,为每年的10月25日,1951年由党中央设立。关于这场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③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这反映了“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0.(3分)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村民委员会是我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B.村民自治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
C.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创新
D.村民自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11.(3分)“罗马以前,整个古代世界都有一个视觉盲区,不知道‘私人’的存在。即使希腊人的公民资格,也只是从城邦分享什么,而不是在城邦之外拥有什么。后来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与‘私法’。这却开启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当时谁也没在……(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B.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完善了希腊城邦民主政治
12.(3分)“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关于材料中的“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其为英国现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C.其体现了妥协与渐进的特点
D.其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13.(3分)“皇帝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材料反映出( )
①法兰西艰难的共和之路
②德意志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
③该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④帝国议会具有实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3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原则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其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B.为巴黎公社提供了理论指导
C.其产生推动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的爆发
D.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5.(3分)如图为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因为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建交推动了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出现
C.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与两极格局结束密切相关
D.中国同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16.(3分)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印第安人的生活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
B.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
C.美苏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17.(3分)1928年傅斯年曾言:“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傅的观点是(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B.史学研究的依据在于史料
C.不应该解释史料
D.任何历史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
二.非选择题
18.(17分)政治包括典章制度,政权更替、治乱兴衰、国家理念、民族认同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富强的伟大荣光。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香港“基本法”起草并通过所依据的原则。说明“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5分)
19.(20分)坚持道路自信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中美在1844年签订了第一个条约即《望厦条约》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在这150余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已经今非昔比。……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摘自《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编自《浅析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
材料三:2018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的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是指什么道路?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条道路的依据。(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当代外交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发展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这样,政治制度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照搬照抄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吸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好是坏、是优是劣,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不能有意无意地以西方的评判标准来评判本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
﹣﹣黄小钫《坚定中国政治制度自信》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51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关键信息是“有寇至烽火,诸侯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体现的是分封制下诸侯需要履行拱卫王室的义务,A正确;
BCD也与分封制有关,但是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诸侯的义务是: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城邦最主要的财政开支由富有公民无偿承担,普通公民则免于任何赋税”“这些费用由城邦通过一个称作‘公益捐助’的制度,每年指定一些最为富有的公民承担”的主旨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雅典城邦中的富人承担城邦的财政开支,而普通公民则免除赋税,这样能够缓和贫富差距,照顾一般公民的利益,这说明雅典重视缓和社会财富不平等的矛盾,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捐助制度专门针对富人,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这不能证明雅典公民政治文化素养高,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现象不能证明当时雅典城邦中贫富差距大,故C项错误;
“具有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行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以看出是强调行省制度的流动性,而不是强调地方的独立性;
B.行省制度主要是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
C.从材料中“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D.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融合。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结合题干“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政治体制及价值文明的冲突,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贸易问题,排除A项;
题干并未单方面强调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鸦片战争,排除C项;
题干未体现全球化角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结合鸦片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成立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来看,辛亥革命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因此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故答案为D项;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主要是指这一过程的和平方式,A项没有体现这一说法的含义,排除;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主要是指结束旧政权的和平方式,没有涉及法制程序,排除B项;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主要是指和平方式,没有涉及对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特征,还要搞清楚英国光荣革命的特点。
6.【分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和毛泽东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进行土地革命,这会导致地主从农村逃入城市。故B正确。秋收起义爆发于1927年,排除A。
日军展开扫荡是在1939年以后,排除C。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在1926年和1927年,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从思想文化运动的角度分析五四运动,指出其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说明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思想启蒙、风俗变革和个性自由的基础上产生,要求进一步改造中国文化,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于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C项正确;
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是五四运动的条件,不是意义,A项错误;
材料并未分析五四运动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关系,B项错误;
材料从文化角度而非从政治角度分析,没有说明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中的“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表明题干要求回答的是解决民族危亡的重大事件,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这个事件的表现是全民族的抗战,故答案选择D项;
甲午战争并没有实现广泛的民族觉醒,A排除;
从材料可以看出,应该是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所以并不是新中国成立,B排除;
材料信息反映的应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的是党外合作,C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9.【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下美国在亚洲发动的热战,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而且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①④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并没有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故②错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的同盟条约,与抗美援朝战争无关,故③错误,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理解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我国地方行政单位,故答案为A项;
村民自治是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方式,村民自治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创新,村民自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后来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与‘私法’。这却开启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的主旨,结合罗马法的深远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后来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与‘私法’。这却开启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确立的“公法”与“私法”体系影响了近代欧洲的立法,即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产生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的是《拿破仑法典》,故A项错误;
罗马没有实行民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的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罗马法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符合材料的描述。
【解答】根据“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光荣革命符合这一描述,光荣革命爆发于1688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光荣革命为英国现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妥协与渐进的特点,这场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
13.【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准确理解材料。
【解答】根据题干“皇帝”、“首相”等信息可知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没有涉及法国,①错误;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皇帝掌握实权,所以②正确;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皇帝掌握实权,体现了专制主义的色彩,③正确;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帝国议会没有实权,皇帝是权力的中心,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原则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影响。
【解答】题干所给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原则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为巴黎公社提供理论指导,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出现是在1949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53年提出来的;
B.第二次建交高潮是在1972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
C.第三次建交高潮是在1992年,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所以很多新成立的国家纷纷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选项是正确的表述;
D.选项表述太绝对了。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苏冷战。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美苏冷战等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A.材料没有反映印第安人的生活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
B.材料只是反映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没有反映美国的经济状况,排除B项;
C.从材料中的“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因此美国政府拒绝对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提供救济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美苏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影响到美国国内政治,故答案为C项;
D.材料没有涉及冷战发生的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苏冷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从材料中的“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来看,傅斯年主张“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认为史学研究的依据在于史料,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历史真相与时间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对于史料解释的态度,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对历史问题不同看法的态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非选择题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一国两制构想,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结合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作答;第二问可结合“一国两制”构想作答;第三问可结合“家国同构”的相关内容来分析。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可知,分封制、宗法制的推动以及周礼和周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一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可知,从东夷发展而来的新秦人和戎狄部落等融入以周人为核心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知,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融合。
(2)原则:根据材料“‘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可知,香港“基本法”起草并通过所依据的原则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从实践过程看,“一国两制”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港澳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或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3)新内涵:根据材料“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可知,“家国同构”的新内涵包括家国天下和世界意识。意义:根据材料可知,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国情怀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根据材料“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可知,家国情怀促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故答案为:
(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的推动;周礼和周文化的影响;从东夷发展而来的新秦人和戎狄部落等融入以周人为核心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融合。
(2)原则:“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关系: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或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一国两制构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结合近代中美关系作答;第二问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来分析;第三问可结合中国当代外交成就作答。
【解答】(1)痛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主要有,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效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是,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效仿美国,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美间的合作主要是,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对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主要指的是朝鲜战争。
(2)道路:根据材料二中“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找到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依据: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可知,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根据“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知,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列举的“2018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一二及相关问题,从历史、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当代外交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有,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提高。
故答案为:
(1)痛苦: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效仿: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效仿美国,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合作: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对抗:朝鲜战争。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依据: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
(3)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提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三民主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0.【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相关信息提取观点,即政治制度设计要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然后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以及新中国初期三大民主制度及其影响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作答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根据材料“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这样,政治制度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可提出观点:政治制度设计要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论述:结合所学可从英国充分尊重本国君主制传统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府,不符合国情,结果失败;新中国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等史实说明,最后得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只有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才具有生命的结论。
故答案为:
示例:政治制度设计要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只有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才具有生命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充分尊重本国君主制传统和社会经济状况,最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英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由于不符合国情,革命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根据中国国情与实际,构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设计一国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国情和实际,在此基础上吸收他国经验,融入本国制度建构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国政治制度的茁壮成长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以及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