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2-26 22: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三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学习作者写景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3、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学习作者写景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3、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的图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研究古代地貌的重要科学专著,而且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划下注释)介绍《水经》,《水经注》,《水经注疏》关系。
三、通过朗读,正音正字,疏通课文:
1、听课文朗读,注意个别字的音和形,以及朗读时的节奏和语气、语调。
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tuān yǎn shù xiào zhǔ
阙 嶂 曦 襄 溯 ? 湍 巘 漱 长啸 属引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3、自由朗读课文后,先自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如在翻译上有疑问的可讨论。
(学生讨论)
过渡:通过自学,以及大家的互帮互助,大致应该能够翻译课文了吧,那在翻译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句的翻译需要在课堂上强调下,提醒同学也是提醒自己要多加注意,复习巩固的。
略无:毫无 阙:通“缺”,中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自非:若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以,认为;疾,快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良:多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接连不断
哀转久绝:转,婉转;绝,消失
四、作业:
作业本1、2;课后练习一、二;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后,纵观全文,大家想一想,课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三峡的喜爱、赞美之情。
过渡:作者为什么会对三峡有这样的情感?(因为惊叹于三峡的景物的美。)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三峡自然景观的美?分别写出了三峡景物怎样的美感?作者分别是怎样写的?
明确:
山:连绵之美 高峻之美
夏:水势凶猛迅疾——奔放之美
三峡 水 春冬:清荣峻茂——清悠之美 (板书)
秋:凄清悲凉——凄婉之美
分析明确:
A. 山:连绵之美 高峻之美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山势连绵;
“重岩叠嶂,隠天蔽日”――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山的连绵峻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既写出山势高峻、险峻的程度,又表现出群山连绵。
B. 水:
1、夏:水势凶猛迅疾——奔放之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水势凶猛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两者相距“千二百里”,路程遥远,却能于一日之间到达,可见航行之迅速,夏水的湍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者用“乘奔御风”来与船速相比,夸张手法写出三峡水流的迅猛。
质疑:为什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明确:在水大流急的夏天,船只不便航行,交通被阻断绝,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还是有人冒险航行――“王命”一般人要遵从的,不敢也不能违抗,更何况“急宣”,可见情况的特殊,所以即使遇到急流水涨,也要去闯。
2、春冬:清荣峻茂——清悠之美
清――状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素湍”写峡水最急处往往是有滩的地方,滩水较浅而又多石,水流石上,被石阻挡,激起浪花和泡沫。“绿潭”写无滩之处,因流速缓慢和水深所致,江水平静深澈,倒映各种景物的影子。再加上“悬泉瀑布”一道道悬泉飞瀑上接山巅下接水面,凌空而下,喷洒冲刷飘荡于群山岩壑之间,声震于怪柏林树之中,各种景物都连缀在一起,充满了生机。
素湍――浅水――回清――动态 绿潭――深水――倒影――静态
描写有浅水深水之分,缓流急流之别,写景动静相照,色彩互异(加点字),相映成趣。
荣――状树木,“多生怪柏”。
“多”说明柏树的数量。“怪”不仅描绘柏树的千姿百态,新奇怪异而且也暗指柏树能在“绝巘”上倔强生长,令人感到奇怪。
峻――状山,“绝巘”。
“绝”写山的异石嶙峋,陡峭险峻,与前“重峦叠嶂”相照应。这里的描写既补充了第一段所写山景的形象,而且构成了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的优美秀丽画面,使“回清倒影”的内容更具体。
3、 秋:凄清悲凉——凄婉之美
提问:本段没有像前两段直接点出季节,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季节?
明确:“霜”――暗点秋天的时令。
提问:本段中作者为我们渲染了怎样的一种秋日氛围?作者是怎么写的?
明确:凄清悲凉的秋日气氛。
“林寒涧肃”――“凄清”,三峡叶落水枯,林树间显出一片萧瑟寒意,山涧里保留肃杀寂静气氛。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悲凉”。猿猴居处在“重岩叠嶂”“绝巘”的树林里,故称“高猿”。“啸”声长,才感到是“属引”,才在“空谷”中传响,也才能“久绝”。“凄异”,“哀转”的猿鸣,烘托了秋天萧瑟的景色。
4、在对三峡的水不同季节进行描写时,作者为什么没有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而是采用这样的顺序?
明确:写三峡的水,夏天的江水大,水流急最具代表性,所以先写。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两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清荣峻茂”之妙景。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才更显悲凉。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
三、语言赏析
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把三峡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觉得本文写景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1、多用四字短语,有种对称美、节奏美。2、语言简洁,往往用一个字、一个词就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在我们学习《三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中总浮现着诗仙李白的一首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明确: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改置作业:背诵;完成作业本。
补充有关三峡的诗句:
①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④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