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基础练习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憎恶(wù)
咒骂(zhòu)
掳去
倘使
惊骇(hài)
疮疤(chuāng)
烦索
疏懒
模样(mó)
磨难(nàn)
孤孀
震悚
粗拙(zhuō)
诘问(jié)
哀悼
针灸
选词填空。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摆成、摊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烤、烘)得那么
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告假回家后,给鲁迅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知识就像深埋在土里的宝藏,越努力挖掘越觉得深不可测。
C.他的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所以这次偶然的失误情有可原。
D.学校清洁大扫除中,尘土飞扬,同学们一个个面如土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无法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经历过劳动造成的。
B.能否在公众场所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巩固防疫成果的重要前提。
C.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堂,兴致勃勃地畅谈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D.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使我市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5.下列对《阿长与<山海经>》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眼中,阿长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饶舌、多事、麻烦多礼的人。
B.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抑”的部分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等;“扬”的部分主要写了阿长为作者买《山海经》。
C.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在一起,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也表达了他对阿长的敬意、感激和怀念之情。
D.本文中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是:不大佩服一不耐烦一空前的敬意一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一产生新的敬意。在这些情感变化中,作者交代了长妈妈的身世、遭遇和性格特点。
答案:
1.A
2.(1)淡薄;消失;诘问;
(2)伸开;摆成;烤3.D
4.C
5.A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1分)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回答。(3?分)?
2.阿长来问《山海经》,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2?分)
3.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其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2?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山海经》刻印得十分粗拙,可是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2?分)
5.作者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2分)
二、核心素养练。(6分)
6.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6分)
(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按照示例进行解读。(2?分)
①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
(2分。任选其一进行解读即可)
(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啦!”
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一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寄寓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2?分)
答案:一、1.叔祖的“疏懒”衬托了阿长的殷勤,(1分)他人的冷漠对比出阿长的热切,(1分)写别人都是为了突出阿长对“我"的关爱。(1分)
2.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1分)表现了“我"对阿长的不以为意乃至轻视。(1?分)
3.“震悚”在这里指“身体因过度兴奋而颤动”,(1分)表现了“我”听到阿长买回“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的震惊、惊喜和感激之情。(1分)
4.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1分)而且最后竟然是大字不识的阿长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这四本书是“最为心爱的宝书”。(1分)
5.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1分)也因为“我"实在无法想象连书名都说不清楚的阿长怎么去书店买下了这四本书。(1分)
二、6.(1)①解读:比喻白费力气,毫无成效。
②解读:比喻连自己都保不住,没办法再帮助别人。
③解读:比喻心中有苦却说不出来。
(2)C
(3)避讳现象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这一现象。如老人去世称为“老了”,这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特点。但我们也要正视避讳现象中的封建思想,批判地看待古代的避讳文化。(2分。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
捡麦穗儿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捡麦穗儿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捡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儿,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捡到的麦穗儿,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儿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捡麦穗儿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捡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呀?”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捡麦穗儿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一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莫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可人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我依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一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3分)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2?分)
依恋——(
)——期盼——(
)——怀念
3.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3分)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2分)
(2)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2分)
答案:1.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捡麦穗儿。(1分)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捡不了多少。(1分)
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儿,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1分)
2.担心;伤心
3.①年老丑陋;②慈祥乐观;③生活艰辛,饱经风霜;④内心纯朴善良;⑤无私关爱他人。(3?分,答出三点即可)
4.(1)运用肖像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慈祥。(2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成核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着急担心的情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