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学习文章设喻说理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方式。
3.领会纳谏除“蔽”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点击积累
师: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
生1:魏征给唐太宗提意见,受到唐太宗的尊敬。
师:对,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唐太宗是个不可多得的明君。
生2:爱国诗人屈原向楚怀王进忠言,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但被奸臣妒恨,最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成为千古奇冤。
生3:还有比干,纣王不耐烦他提意见,就下令将其剖腹挖心,葬送了他的性命。
生4:还有伍子胥,他建议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却遭到拒绝,最后引剑自刎。临终前他悲愤地要求把头颅挂在城门上,亲眼观看越王勾践东山再起,来攻打吴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不少。还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直言相谏,蒙受宫刑之辱,都是莫大的悲哀!这些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取得良好效果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的。
资料辅助理解
题目解读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前320),名因齐,齐国国君;“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扫除字词障碍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 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威王。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齐国内政修明,诸国来朝。
以读代讲,了解故事起因,读出因人物身份不同而说话语气的微妙区别
师:邹忌在家里与徐公比美,询问了哪几个人?每个人回答邹忌的语气有什么不同?能代表他们各自感彩的关键词是什么?请找出来。
生1:问了妻、妾、客,他们对他的感彩分别是“私”“畏”“有求”。
师:找得很准确。请一个同学来试读一下妻、妾、客的话语,注意读出“私”“畏”“有求”的意味。
(一生读第一段中的三句话,声音很大,基本读出了三人语气的不同。师组织评价)
生2:他读得还是平淡了点,没有把妻子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读出来。妾的话语最好发点颤,(大家笑)因为有点怕他。
生3:客人的话一定要带点讨好的味道,很小心地说。
师:好。那么,你能否再把这三句话读一遍?
(此生再读,十分注意,效果不错,全班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那么,邹忌的三次问话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生4:自我欣赏,带点自得的语气。
师:对。请两个同学一组把第一段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一遍。
(学生自我组合,津津有味地练读起来)
师:另外大家是否注意到,他们三个人的回答尽管意思相近,但仔细看各有不同,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5:妻用的是反问句,反问句语气最为肯定,不容怀疑,说明妻子对他的高度信任;妾仍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说明她的地位使她不能对老爷随便议论;客人用的是陈述句,语气平淡,说明客人只想一般地客套逢迎一下,不想认真比较免得得罪他。
师:同学们细心得很。三人的回答各有各的原因,使他们都没有勇气说出事情的真相,邹忌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并准备以此讽谏齐王。请大家再齐读一遍第一段,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心理。
(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很高,能够初步摇头晃脑地读出古文的味道)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设喻说理的特点及其好处(略)
在全文学习的基础上,评价人物形象(略)
欣赏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以及三层排比的巧妙结构
1.设喻说理,说服力强。文章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此的分析,这部分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然后写邹忌用亲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威王,说明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说服力强。
2.结构精巧独特。本文结构上采用了“三叠法”:三问答(与徐公比美),三类比(由己及君),三赏赐(齐威王下令),三变化(众人进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独特的篇章结构。
3.运用细节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例如,文中对齐威王的描写只有两处,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受下赏。’”,寥寥几笔,一位贤明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再如,第1段中邹忌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述,文字上的几处变化,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又反映了人物关系的亲疏远近。
布置作业
1.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 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教学反思
这样教古文有不少优点:
一是文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
二是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像力、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加入自己的体验,鼓励他们对人物评头论足,说长道短,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三是突出了读的作用。以读带讲,在反复读的过程中,熟悉了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是拓宽了学的空间。过去学古文,学的空间小,都是老师讲。讲通假字,讲宾语前置,讲句子翻译,讲段意,学生听、记笔记就行了。现在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读出课文的情感,有个性地发表对课文的看法,可以两三个人讨论探究,相互交流,可以自己发现不懂的问题然后质疑同学、老师,还可以跑到台上即兴表演一段,学生施展的空间大多了。
五是整体阅读,效率提高了。过去一篇文言文讲两三节是常事,现在提倡整体阅读,短文章一节课,长的顶多两节课。但知识的外延扩大了,学生得到的能力锻炼比过去多多了。
要说不足,就是学生对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过去扎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