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共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2:22:23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三首——《墨梅》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花的品性和意象,感受诗人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要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花的品性和意象,从而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由物及人,托物言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诗人以梅自喻,通过墨梅与众不同的清气来表现诗人自己高洁的品格,这部分内容稍高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经验,所以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
1.通过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梅花的品性和意象,感受诗人的品格。?2.通过课外古诗中梅香与诗中梅的清气作对比分析,感受诗人借咏梅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傲雪寒梅图。美景欣赏完了,还有一幅名画请同学再次欣赏,对比之前的艳丽,这幅图以墨色为主,别具特色,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作者题写在这幅画上的一首诗——《墨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又会写诗,又会画画的诗人吧!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指导识记“砚、乾坤”,结合注释理解“洗砚池、乾坤”的意思。
洗砚(yàn)池:传说会稽山下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他临池学书,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王冕称他家有洗砚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那样勤奋。
乾坤(qián
kūn):乾指天,坤指地,乾坤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2.这两个词会读了,意思也明白了,我们根据划分的节奏再来读读古诗吧!二、品品“王家梅”
1.墨梅,墨梅,顾名思义它写的当然是梅花了,但是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首诗可不简单,诗里面藏着王冕家的三种梅花呢!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家中梅
王冕家的梅花种在哪儿呢?通过读古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我们发现家中梅种在了“洗砚池头”。一般来说,人们种花会种在花圃或庭院中,王冕怎么把梅花种在洗砚池边了呢?原来啊,王冕觉得自己画梅花也和王羲之练字一样勤奋刻苦,这口洗砚池已经不单单是洗砚池了,它见证了王冕勤奋刻苦练画的整个过程,当王冕画有所成时,它又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王冕,时刻提醒王冕不忘初心,不向权贵低头。画中梅“朵朵花开淡墨痕”,是啊,无论是诗中所写,还是画中所画,甚至是家中梅树所开,王冕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红梅艳丽,白梅似雪,黄梅灵动,可王冕为何独爱墨梅呢?原来这与王冕的经历有关。王冕一生穷困潦倒,他原本有很多机会去做达官贵人,入仕发财,可他都拒绝了,他的一次次拒绝,让他生活穷困,却让他精神富足,他一生清清白白,正气凛然,一如不饰华彩的墨梅傲然于世而立。心中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便是王冕的心中之梅。请同学们把“清气”一词圈出来,我们待会儿还要细细品味。据我所知,中华诗词歌赋浩如烟海,画梅、写梅之人更是数不胜数,但他们似乎都更喜欢梅花的“香气”,写“清气”者,寥寥无几。不信,请同学们读读以下几句诗。三、品品诗中梅课件出示:数点梅花满园香
——宋·钱时落尽梅花尚有香
——宋·杨万里梅花至老香犹在
——宋·胡仲弓梅花夜开香满溪
——明·止庵看来啊,梅花真的是很香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品品梅花的“清气”和“香气”吧梅的“清气”与“香气”
别人写梅用香气,而王冕写梅用清气,它们的区别就在于: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香气我们可以用鼻子闻出来,清气要用心灵才能品出来;只要嗅觉正常,人人都可以闻得到梅花的香气,清气却只有清白正气、朴素高洁的人才能品得到;香气不过一种自然现象,而清气则是一种精神品质,也只有王冕这样品行高洁之人才具备这样的“清气”,这便是王冕写梅用“清气”而不用“香气”的原因所在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王冕的一身清气来!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再诵古诗,情感提升品完了王冕家的三种梅,也品出了王冕的一身清气,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吧!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其实王冕写《墨梅》,写的不仅仅是洗砚池头的那株梅花,他写的更是他自己,他借助梅花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性,我们把这样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墨梅就是王冕所托之物,墨梅的品性就是王冕所要表达之志。
小结
不知不觉中,我们对墨梅的喜爱之情又加深了,对像王冕这样具有墨梅精神的人也愈加敬佩了,我们喜欢墨梅,就要学习墨梅,像墨梅一样——品性高洁,像墨梅一样——只留清气满乾坤!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2课《塞下曲》
教学目标
理解《塞下曲》一文中诗句的意思,体会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表现出的豪迈的英雄气概。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塞下曲》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诗人对行伍生活的真实体验。诗中出现了历史名词以及典故,要结合历史背景对诗文进行理解和感悟。并且古诗语言高度凝练,跟现代文的表达迥然不同,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分析
学生的成长经历单一,很难体会边塞战斗的艰难和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诗句高度凝练,理解诗意需要结合诗句大胆想象,很多学生只局限于逐字逐句的翻译,不能理清事件发生前后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对将士英勇逐敌的赞颂。?
2.结合图画和历史背景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诗文初探
你了解大漠的风雪吗?你能想象在漫天风雪里将军率领大军逐敌军的场景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塞外,一起来感受气势雄宏的《塞下曲》。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诗文朗读
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划分节奏。五言古诗一般是“二一二”“二二一”,根据词组划分。
3.教师范读,配乐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读出气势雄浑之感。
三、诗文释义
月黑雁飞高。出示图片,理解诗意。
月黑:没有月光。句意: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
解析: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出示图片,想一想这一句跟上一句有什么关系?
单于(chán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句意: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
解析: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欲将轻骑逐。出示图片,想象当我军将士发现敌军潜逃会做些什么?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句意: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
解析: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
4.大雪满弓刀。出示图片,这句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解析:可以想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逐敌的精神。
四、诗文悟情
学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月黑之夜,敌军首领带领着残兵败将,趁着风高月黑的夜晚慌乱溃逃,惊起了大雁嘶鸣高飞。此情此景惊动了唐军,将军号令轻骑列队而出,准备乘胜追击。虽然天寒地冻,大雪掩盖了刀箭的锋芒,但将士们却不惧严寒,个个斗志昂扬,信心十足。全诗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表现出战争的艰苦,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抗敌的爱国之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五、拓展延伸
边塞诗大多体现将士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你还知道那些边塞诗呢?请分享给大家,好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小结
情感升华
舍身忘死上战场,保家卫国永不悔,将士鲜血撒满地,英雄美名万古传。这就是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为英雄致敬!新时代的我们依然需要这种豪迈的英雄气概。学先进精神,争做先锋楷模!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2《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抓住《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了解此诗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以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用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人生理想或是高尚品格,就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临终时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如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诗人王昌龄又为我们带来了一首怎样饱含风骨气韵的诗呢?(配乐朗读古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策略学习,读懂古诗。(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师补充: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即公元741年前后),这也是王昌龄被贬官四年之久,王昌龄最初远谪岭南,直至第三年北归,来到江宁担任江宁丞(今南京市),此时对于王昌龄来说正值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之际,可虽然远离故乡亲友,但他仍然保持着对冰清玉洁品格的坚守。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此时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南京)到润州(今镇江)回归故里,最后在此润州作别。离别之际,王昌龄便写下了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以表内心真情倾诉。(2)解诗题,感诗意①理解诗题,了解送别之意。芙蓉楼是指现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部。登上芙蓉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诗题中提到的辛渐,是王昌龄的好朋友,《芙蓉楼送辛渐》便是王昌龄在芙蓉楼为送别辛渐时所作。②借助视频、注释,展开想象理解古诗大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和江面连成一片。(重点释“连”:古人写诗讲究练字,一个“连”字展现的是一股遮天蔽地,分不清江与天的寒雨。)吴:古代国名。平明:清晨,天亮之时。楚山孤:楚地的山,孤零零的楚山。(背景解释:楚山:由于出国统治过镇江一带,所以也称这里的山为“楚山”。)连句解释:昨夜,寒气袭人的雨水笼罩着吴地江天,今日清晨将送别好友,天地间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位于黄河南岸,唐朝时期的陪都,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玉制成的壶,比喻清廉纯洁、一尘不染之心。连句解释:如果洛阳的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冰清玉洁。这首送别诗前两句的“寒雨连江、楚山孤”的景色描写看似表现天气非常寒冷,实则表现诗人将与友人离别的心情,用孤山比喻自己内心的孤独,反映了王昌龄十年间两次遭受贬谪的失落孤寂心境。诗的后两句语调恳切坚定,表露心声,好友辛渐的返乡更是加重了王昌龄对亲友和故土的思念,但诗人并未因此沉浸在离愁别绪中无法自拔,而是将千言万语汇聚在临别的明志——“一片冰心在玉壶。”将全诗融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知识扩展:在王昌龄之前,也有许多文人以“冰心玉壶”作喻,以表内心的道德和情操。如南朝诗人鲍照“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以表内心纯洁;李白“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玉壶吟》)”;骆宾王“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送别》)”等等。可见,在南北朝、唐朝时期,“冰心玉壶”都是形容人品高洁的意象,但是只有王昌龄这一句永久地镌刻在了历史的画卷当中。同学们也可以在课下搜索关于以“冰心玉壶”作喻的诗歌,更进一步地理解古人“诗以言志”的真情。
小结
5.借典升华,感受诗人品格王昌龄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形容其内心的纯洁,他的好友也同王昌龄一样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比如其好友李白在听闻王昌龄北谪龙标(今湖南)之后,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表要随风来到王昌龄身边与其作伴,还有大诗人王维、孟浩然、岑参、裴迪、常建等等在诗坛卓有成就的人都与王昌龄有着深厚的友谊。6.总结被后人称之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为中华文学宝库留下的不少优秀的诗篇,如我们熟悉的边塞诗《出塞》(其一),可见王昌龄不仅擅长写友情,也擅长写豪情。王昌龄的一生,在盛唐的诗坛上朋友很多,友情很重,成就很高,尤其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也成为了千古以来表达友情的一首佳作,使我们常常感怀心中。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去了解与古诗有关的历史,借诗歌与诗人对话。(配乐朗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