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注意本课的一词多义的用法。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细得当的写法特点。
3.分析曹刿、鲁庄公的性格特点,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基础存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
彼竭我盈(
)
望其旗靡(
)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②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③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④公将鼓之
古义:
;今义:
⑤再而衰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
何以战(
)
必以情(
)
必以分人(
)
⑵
既克,公问其故(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又何间焉(
)
⑵肉食者鄙(
)
⑶公之驰之(
)
⑷彼竭我盈(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曹刿论战》选自
,其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文章按照
这一线索,围绕“论战”记叙了
的经过,突出了曹刿的“
”。
课内精读
阅读《曹刿论战》从“十年春,齐师伐我”至“战则请从”,回答问题。
7.“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信息?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伐”字?
8.曹刿请见时写乡人的劝阻有什么作用?
9.“何以战”这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0.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凭借的作战条件是什么?这反映了曹刿怎样的战争思想?
11.面对齐军重兵压境,曹刿主动请见,并两次否定鲁庄公的战争准备,直到鲁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曹刿才同意“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曹刿:
鲁庄公:
综合应用
针对美国最先进的“沃斯堡”号濒海战斗舰据称在南海完成“自由航行”巡逻这一事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015年5月21日强调,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有权对有关海空情况进行监控。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国际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认为侦察事件表明美国南海紧张局势升级。面对南海局势和美国的叫嚣,中国政府与媒体表现出了足够的大国风范和鲜明的态度。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库柏21日更是一针见血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随着夏季降临华盛顿,气温在上升,暴雨云依稀可见。”
12.结合材料,请说说库柏这句话的含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规劝别人的讽谏艺术。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基础存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谤讥于市朝(
)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⑴明日徐公来
古义:
;今义:
⑵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⑶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义:
;今义:
⑷臣之妻私臣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⑴吾妻之美我者(
)
皆以美于徐公(
)
⑵
朝服衣冠(
)
皆朝于齐(
)
⑶孰视之(
)
吾与徐公孰美(
)
⑷能谤讥于市朝(
)
欲有求于我也(
)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邹忌修八尺有余(
)
⑵王之蔽深矣
(
)
⑶闻寡人之耳者
(
)
⑷期年之后
(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
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是西汉时
编著,文章通过叙述
,说明
的道理。
课内精读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至结尾,回答问题。
7.邹忌是如何巧妙“讽”齐王的?采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8.试分析文中“善”字的表达效果。
9.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0.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朝政,在谋士的隐语“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为何鸟也?”中顿悟,认为“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结合选文概括齐威王是一位怎样的君王?
11.请再写一个勇于纳谏使国家兴旺昌盛的事例。
拓展迁移
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②!”文德后③问:“谁触忤④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⑤。”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⑥后宫,安敢不贺?”
【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停止了早朝。②田舍汉:庄稼汉。③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④忤:触犯。⑤不自得:不痛快。
⑥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会杀此田舍汉
⑵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⑶皇后何为若是
⑷安敢不贺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宗曾罢朝/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D.故魏征得直言/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15.文德皇后是怎样劝谏唐太宗的?
16.从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性格特征?
综合应用
2015年5月22日至24日,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日中观光文化交流团”访华,规模达3000多人。习近平主席亲自出席此次大会发表致辞。
习近平在致辞中强调,
①
。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作出重要政治决断,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开启了两国关系新纪元。
习近平指出,“
②
。”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
17.阅读这则新闻,请从历史上中日交往的角度在横线①处填上合适的话,请在横线②处填上一句名言。
①
②
《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基础存盘
1.jiàn
bó
fú
zhé
yíng
mǐ2.①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而献身;②案件;监狱;③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忠诚;④击鼓进军;鼓励;⑤第二次;又一次。3.⑴凭、靠;按照、根据;把。⑵缘故、原因;所以。4.⑴参与;⑵目光短浅;⑶驱车追赶;⑷士气正旺。
5.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⑵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推测他们的军事行动,怕是有埋伏。6.《左传》
左丘明
请见——问战——参战——释战
长勺之战
远谋
课内精读
7.交代了战争的背景;“伐”在这里是“攻打”的意思,表明了战争的性质,既鲁国是正义之战。8.反衬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家国的政治热忱,同时也突出了他的“远谋”。9.结构上:统领下文;内容上:这是提出的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显示了他锐利的眼光。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政治上取信于民。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有责任感,政治上有远见卓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善于纳谏。
综合应用
12.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美国进入夏季,气温上升,会出现暴风雨;其真实含义是指美国政府有制造军事摩擦、发动局部战争的意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参考答案
基础存盘
1.Yì
zhāo
bàng
jiàn
jī
cháo
2.⑴第二天;明天。⑵土地方圆;某一区域。⑶指责;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⑷偏爱;自私。
3.⑴认为……美;美丽、漂亮。⑵早晨;朝见。⑶仔细;谁。⑷在;向。4.⑴长、身高;⑵受蒙蔽;⑶使……听到;⑷满一年。5.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⑵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6.《战国策》;刘向;邹忌由自己与徐公比美的亲身经历来讽劝齐王纳谏除弊;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课内精读
7.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由自己与徐公比美的事谈起,指出妻、妾、客都说自己美的不同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再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表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也都“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受蒙蔽”很深。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形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效果。8.一个“善”字,从侧表现了邹忌讽谏方法的巧妙、贴切,效果显著。9.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虚心纳谏,颁布“三赏令”,法令一下,群臣进谏,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后有人想提意见也提不出了。
10.勇于纳谏,善于纳谏,能改恶从善,有自知之明。11.示例:唐太宗接受批评,励精图治,造就大唐“贞观盛世”。
拓展迁移
12.⑴定要;⑵穿戴;⑶这样;⑷怎么。13.B(A曾经/通“增”,增加;C表顺接/表并列;D所以/缘由)14.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15.文德皇后委婉含蓄,站在太宗的立场,巧妙告诉唐太宗君王圣明臣子才直言的道理,从而让人易于接受。16.霸气外露,心胸宽广,能接受进谏。
参考译文: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综合应用
①示例:中日一衣带水,2000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心中的主旋律,两国人民互学互鉴,促进了各自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②德不孤,必有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