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题型)考前冲刺-第二部分 文化常识分类细练 含答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题型)考前冲刺-第二部分 文化常识分类细练 含答案——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08:2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文化常识分类细练
冲刺一 教育科举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夏代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古人常以“庠序”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  )
2.国子监,始于晋,称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学并设。
(  )
3.西周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是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以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
(  )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我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堂。
(  )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监。
(  )
9.学官指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国子祭酒、学政、教授、教谕、监生等。
(  )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管理学校课试、执行学规等事。
(  )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12.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国子监祭酒,司业、教授、博士等人员是负责教学工作的老师。
(  )
13.博士,指中国古代专精一艺的职官。如律学博士、医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  )
1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学官名,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每省一人,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地方官担任。
(  )
15.教授,原指传授学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始名,各府、州、县学均置教授。
(  )
16.助教,学官名,是国子学或太学中的学官,协助博士传授经学、医学、算学、律学等专门技术知识。
(  )
17.监生是国子监的学官。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明代监生分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  )
18.诸生是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但不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统称诸生。
(  )
19.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人才。
(  )
20.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  )
2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考察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
(  )
22.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就是对此种现象的讽刺。
(  )
23.科举指隋唐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朝形制完备。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  )
24.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会试、乡试、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  )
25.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唐复置秀才、明经等科,通过考试者谓之“举进士”。
(  )
26.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考官通常由吏部侍郎担任。
(  )
27.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明、清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它是功名的起点,考取就可授予官职。
(  )
28.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试者只限童生,即未成年的儿童。
(  )
29.乡试是明、清两代每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即考场)。
(  )
30.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
31.会试是明、清时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  )
32.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
(  )
33.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
34.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
答案 1.√。2.√。3.×。国学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并不是太学。4.√。5.×。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7.×。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8.√。9.×。监生指学生。10.√。11.×。“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12.×。司业是学官名,为国子监副长官,协助祭酒总掌各学训导之政,不负责教学工作。13.√。14.×。学政一般由翰林官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担任。15.√。16.√。17.×。监生不是学官,而是国子监的学生。18.×。诸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19.√。20.×。“察茂才”“举孝廉”都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21.√。22.√。23.√。24.×。科举考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25.×。在唐代,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即可被称为“举进士”。26.×。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后改为礼部,由礼部侍郎担任考官。27.×。考取秀才不能授予官职。28.×。童生试的应考者称童生,与年龄无关,白首者亦可称为童生。29.×。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而非每年一次。30.√。31.√。32.×。“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错,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33.×。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34.√。
冲刺二 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  )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  )
3.在古代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  )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古代男女皆20岁取字。
(  )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尊辈一般称字,如“东坡居士”。
(  )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是“因名取字”。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不为人知,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  )
7.小名也叫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  )
8.号,又叫别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古人的名和字多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  )
9.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如陶渊明谥号为“靖节”先生。
(  )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  )
11.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后继者称“宗”。
(  )
12.隋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例,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宋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  )
13.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  )
14.对皇帝的称呼,有庙号、年号和谥号等,庙号起于殷代,谥号起于周,年号自汉武帝始。
(  )
15.古代以伯、仲、季、叔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为“仲父”。
(  )
16.古代男子对妻子的称谓有夫人、娘子、拙荆、外子等,女子对丈夫的称谓有丈人、官人、郎君等。
(  )
17.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夫妇。
(  )
18.东床指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东床坦腹”的传说。
(  )
19.在中国古代,千金用于敬称大户人家的女儿,今多用作对别人女儿的美称。
(  )
20.舅姑是古代妇女对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姐妹的称呼,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
答案 1.×。“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2.×。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3.√。4.×。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6.√。7.√。8.×。“号由自己取定”错,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9.×。“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不只是“赞美性的”。10.√。11.×。“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错,个别朝代的前几任皇帝均可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明太祖”,其子朱棣称“明成祖”。12.×。“宋朝以后”错,应是汉朝以后。13.√。14.√。15.×。“季为老三,叔排行最小”错,应是“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同时,“伯、仲、季、叔”应为“伯、仲、叔、季”。16.×。“外子”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17.√。18.√。19.√。20.×。舅姑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父母或男子对妻子的父母的称呼,“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姑”指公婆。
冲刺三 官职沿革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
2.礼部,六部之一,主管礼乐、宗教、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
(  )
3.“三司”,辽代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接待宾客。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
(  )
6.大学士,唐始置,北宋时多为优礼大臣的官衔,明中叶为内阁长官,实握宰相之权。
(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文书及记事。
(  )
8.巡按,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省区巡察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等。
(  )
9.主持礼部试的大臣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元代称为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  )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的官。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
12.丞相,最高国务长官,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有时称宰相,简称“相”。
(  )
13.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学侍从之官,常为皇帝撰拟机要文书。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
(  )
14.仆射,官名。秦始置,东汉因之,为尚书令副职,职权渐重。
(  )
15.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称为“军机大臣”。
(  )
16.参知政事是清朝的政务长官之一,与宰相合称“宰执”。
(  )
17.侍讲,既指给皇帝或太子讲学,又是官名,指为帝王、皇子讲学的侍从之官。
(  )
18.巡抚,地方长官,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抚军。总揽一省军事、吏治等,地位略次于总督。
(  )
19.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刺”是“刺探、拷问”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  )
20.节度使是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  )
21.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为汉朝郡县官府所属功曹之长。职掌吏员赏罚任免事宜。
(  )
22.经略使,唐始设,主管边区兵民之事,其后多由节度使兼任。
(  )
23.提辖即宋代州郡提辖兵甲官,主管训练教阅、维持治安等事务。《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曾任此职。
(  )
24.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负责参谋的属官。
(  )
25.爵,爵位。旧说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
26.唐代监察御史官阶不高,不能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
(  )
27.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等,食邑万户,号称“万户侯”,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  )
28.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并序》“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  )
29.“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视事”指任职,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  )
30.“移病”指为官者因生病而上书请求退职。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  )
31.“迁谪”谓官员被贬官远地。其中“迁”指官职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是升职。
(  )
32.“出”在古代一般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
(  )
33.“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其中“黜”指对官吏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  )
34.“署”表示授予官职,“领”表示兼任官职,“权”表示暂代官职。
(  )
35.“加官”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例如汉朝的侍中,左右曹。“加官”亦指官职升迁。
(  )
36.拜,授予官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
37.“超”指升迁、提拔,“超擢”“超迁”“超拔”均指破格或越级升迁。
(  )
38.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罢、黜、免、夺”等,表示升职的词语有“升、擢、拔、晋”等。
(  )
39.“幸”通常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召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
(  )
40.“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
(  )
41.赠官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立功后或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  )
42.中国古代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权是谏议大夫最重要的权力。
(  )
43.“夺情”指古代官员服丧期满后而被朝廷征用。
(  )
44.“台阁”指东汉至隋唐对尚书省(台)的别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  )
45.“股”本义为大腿,“肱”本义为胳膊从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  )
46.起复,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满期而重新起用。
(  )
47.古代用“殿最”表明考核官吏政绩的高低,上等称为“殿”,下等称为“最”。
(  )
48.“休沐”,即休息沐浴。指官员例行休假。
(  )
49.“秩”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符”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诸侯的凭证。
(  )
50.“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所有的笏形制相同,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
(  )
答案 1.×。谏议大夫和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2.√。3.×。宋代的“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4.√。5.√。6.√。7.×。自秦朝开始,御史有了弹劾纠察之权。8.×。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9.×。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10.√。11.×。“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12.√。13.×。应为“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14.√。15.√。16.×。“清朝”错,应是“唐宋时期”,清朝不设此职。17.√。18.√。19.×。“刺”是“检核问事”之意。20.×。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21.√。22.√。23.√。24.×。“负责参谋”错,应是“掌管文书、办理事务”。25.×。应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26.×。唐代监察御史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27.×。“万户”为金初设置、元代相沿的世袭军职,并不是指“万户侯”。28.×。“司马青衫”说的是白居易,不是李白。29.√。30.×。移病,即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并非真的因生病而上书请求退职。31.×。“左迁”是降职。32.×。“出”指京官外调。33.×。“黜”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陟”指对官吏的晋升或进用。34.×。“署”表示暂任或代理官职。35.√。36.√。37.√。38.√。39.×。“召幸”指帝王召见,也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近幸”则多指君主宠信的人。40.√。41.×。赠官是我国古代的政治行为,意思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42.×。弹劾权是御史最重要的权力。43.×。“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44.√。45.√。46.√。47.×。上等称为“最”,下等称为“殿”。48.√。49.×。“征调诸侯”错,应是“调遣兵将”。50.×。笏的形制不同,按照官品分为玉笏、象牙笏和竹笏。
冲刺四 典章制度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典礼事务、科举、学校的是礼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
2.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  )
3.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刑罚政令的是刑部,主管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的是民部。
(  )
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全国工程事务的是户部。
(  )
5.西汉的国家中枢机构由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组成,称“三公”。其中大司马总管行政。
(  )
6.“称制”指古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执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行使皇帝权力。
(  )
7.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
(  )
8.分封制指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周大规模地将封地和居民分赏给王族和功臣。
(  )
9.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君统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  )
10.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  )
11.“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
(  )
12.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牢狱。
(  )
13.“徒”“流”是古代刑罚。“徒刑”是拘禁犯人,剥夺其自由并强迫其劳动,“流刑”是将罪犯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
(  )
14.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  )
15.大理寺为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除元代外历代相沿。明代大理寺与枢密院、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共同行使审判权。
(  )
16.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  )
17.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勤王是臣子忠君报国的表现,与“清君侧”相同。
(  )
18.“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  )
19.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事组织有卫、所两级。军士有军籍,但不能世袭为军,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
(  )
20.皇后,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住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中宫。中宫后来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  )
21.我国古代宫廷制度森严,只有太子居住的宫殿可以称为东宫。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
(  )
22.“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明朝时人们把所有宦官尊称为“太监”,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代名词。
(  )
23.宫禁,是汉以后皇帝居住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名。
(  )
24.古代天子设五庙供奉祖先,后以“五庙”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
(  )
25.《战国策》“周,天下之宗室也”中,“宗室”指帝王的宗族。
(  )
答案 1.√。2.×。吏部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宜。科举考试早期由吏部负责,唐玄宗时改由礼部主管。3.×。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一说,主管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的应该是“户部”。4.×。“户部”错,应是“工部”。5.×。西汉时,大司徒总管行政。6.√。7.×。“封”为祭天,“禅”为祭地。8.√。9.×。“君统制”错,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10.√。11.√。12.√。13.√。14.√。15.×。“枢密院”错,应改为“刑部”。16.×。“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17.×。“勤王”和“清君侧”有不同之处,“清君侧”指的是消除君主身旁的佞臣。18.×。“屯田”有军屯、民屯与商屯之分,以军屯和民屯为主。19.×。明朝军籍是世袭的。20.√。21.×。“东宫”也可指称太后。22.√。23.√。24.×。“五庙”错,应为“七庙”。25.√。
冲刺五 礼仪习俗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喜庆之事为吉礼,合称“五礼”。
(  )
2.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活动。如祭昊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宗庙、祀先代帝王、祀孔子等。
(  )
3.《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纯色为“牺”,色杂为“牲”。
(  )
4.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  )
5.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太牢。
(  )
6.“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如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
7.古人于祭祀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肉,戒其嗜欲,以示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  )
8.《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其中“祖”即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
9.嘉礼是喜庆典礼,主要包括冠、婚、燕、飨、射等活动中的礼仪。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其典礼也属嘉礼。
(  )
10.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之礼。冠礼由冠者的父亲请其“僚友”担任仪式主持“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  )
11.男子加冠后,由“宾”为冠者取“字”,然后冠者去见兄弟姐妹、国君等,以取得社会对其成人资格的承认。
(  )
12.《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八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
(  )
13.中国古代嫁娶时须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
14.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称两国交情好为“秦晋之好”。
(  )
15.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宁”指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归”则一般指已嫁妇女归母家后不再回夫家。
(  )
16.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常以乡饮酒礼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
(  )
17.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起于汉代。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歌《诗经》中《鹿鸣》篇,故称。
(  )
18.古人尚武,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  )
19.大射是天子、诸侯将有祭祀之事,邀客比试射艺的礼仪,宾射是接见宾客时举行的射礼。
(  )
20.燕射是地方官为举荐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
(  )
21.宴飨之礼,是古代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虽设酒肉,但并不是真的吃喝,用半个牲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
(  )
22.宾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是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宾礼共有八种,即朝、觐、宗、遇、会、同、问、视。
(  )
23.古代诸侯朝见君王,“秋见曰朝”“春见曰觐”,春秋两季朝见君主,合称为朝觐。
(  )
24.《孟子·梁惠王下》:“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般情况下,当时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朝觐四次;封于远方的诸侯则分为“六服”,朝觐的时间以各自服数的不同而不同。
(  )
25.会同指古代诸侯在京师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会同有大、小之分,天子、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参加的,称“小会同”,天子、诸侯亲自参加的,称“大会同”。
(  )
26.明代设会同四夷馆,负责接待藩国及外邦使节。使者除朝见皇帝外,还要到东宫朝见皇太子。
(  )
27.军礼,古代“五礼”之一,即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西周时期,依照四季的变化而划分了四种军礼,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作拔舍,秋天的叫作治兵,冬天的叫作大阅。
(  )
28.《周礼》中,军礼按内容划分,包括大师之礼、大兵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不同的形式。
(  )
29.古代军队出征打仗前宰头牛,甚至有时杀个违反军纪的人,称为祭旗,也是古代军礼的一种。
(  )
30.古代天子、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以及因田习兵、检阅车徒等,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狩、冬狝,即“大田之礼”。
(  )
31.军队打了胜仗,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谓之“凯旋”;皇帝或大臣到郊外迎接并慰劳,谓之“郊劳”。
(  )
32.饮至之礼,属于军礼的范畴,是诸侯会盟或征伐凯旋群集宗庙饮酒庆贺之礼。
(  )
33.凶礼是我国古代“五礼”之一,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
(  )
34.殓礼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把死者放入棺中,大殓是将棺放入椁中。
(  )
35.古人在丧葬的器具上,除使用棺外,还使用椁。椁是套在棺外的,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有人均可使用。
(  )
36.丧服制度和丧礼紧密相关。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依次有大功、小功、斩衰、齐衰、缌麻五种服期不等的丧服,其中大功最重,缌麻最轻。
(  )
37.总体而言,凶礼是在别的人或国家遭遇不好的事情后,对其表示同情或慰问的礼仪。后世凶礼主要指丧葬、持服、封谥号等与死亡有关的礼仪。
(  )
38.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孟子非常重视孝悌,他首先提出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
(  )
39.九拜,古代一种表达崇高敬意的礼节,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叩拜方式。
(  )
40.长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见面的礼节,指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该礼仪不分尊卑贵贱都可使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  )
41.《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其中“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头顶相合,表示恭敬。
(  )
42.顿首俗称叩头,即头叩地而拜,通常用于平辈间的敬礼。该词也是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  )
43.稽首是古代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其形式为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
(  )
44.古人跪时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贴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
45.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古代的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其中“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儿,以示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儿,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  )
46.再拜指拜两次,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旧时书信开头或结尾也常用“再拜”,以示敬意。
(  )
47.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跪在地上,合掌加额,伏地而礼。
(  )
48.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在室中最尊的座次是坐南面北,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西面东,最卑是坐东面西。
(  )
49.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习俗,起源于周朝。《礼记·曲礼》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
50.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如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秀才为茂才;二是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圣贤,如避“丘”字;四是长辈,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她写“敏”字总是增减笔画。
(  )
51.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如将天子的死称为驾崩、山陵崩,将父母之死称为晏驾、见背,将一般人的死称为物故、捐背。
(  )
52.佛教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之死。
(  )
53.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该节日的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到唐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  )
54.寒食节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吃冷食的习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  )
55.清明节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
(  )
56.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这一天要挂艾草和菖蒲、吃粽子、拴五色丝线、挂香袋、驱“五毒”、划龙舟等。
(  )
57.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饮雄黄酒等习俗,与端午节、春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  )
58.重阳节时家族通常倾室而出,一起庆祝。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酒等。
(  )
59.腊日,古时岁末祭祀百神、庆祝丰收的节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  )
60.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大年三十,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
(  )
答案 1.×。我国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喜庆之事为嘉礼。2.√。3.×。“色杂为‘牲’”错,应是“体全为‘牲’”。4.√。5.×。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社稷用少牢。6.√。7.×。“不吃肉”错。古代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不吃葱、蒜、韭菜等辛辣食物。8.√。9.√。10.×。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11.√。12.×。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13.√。14.×。“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15.√。16.√。17.×。鹿鸣宴起于唐代。18.√。19.×。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朝时的射礼。20.×。燕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之时举行的射礼,乡射是卿大夫举士后所举行的射礼。21.√。22.√。23.×。应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24.√。25.×。会同的地点既可以在京师,也可以在别地。26.√。27.√。28.×。“大兵之礼”应改为“大均之礼”。29.√。30.×。应是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31.√。32.√。33.√。34.×。小殓是给死者穿上殓服,大殓是将已着衣的尸体放入棺中。35.×。“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有人均可使用”错,士死后有棺无椁。36.×。“五服”按血缘关系的远近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最重。37.√。38.×。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是由孔子提出的。39.√。40.√。41.×。行“拱”礼时,双手在胸前相合。42.√。43.×。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44.×。古人跪时,臀部抬起,不能贴脚跟。45.√。46.√。47.√。48.×。在室中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49.√。50.√。51.×。晏驾是对帝王之死的讳称。52.√。53.×。吃元宵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54.√。55.√。56.√。57.×。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习俗。58.√。59.√。60.×。除夕指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即腊月二十九或三十的晚上。
冲刺六 天文地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农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  )
2.古代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段,称为“五更”,又称“五鼓”。
(  )
3.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用以纪日纪年。
(  )
4.“望”指月亮圆的那一天,一般是农历每月十五日。(  )
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地球上的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标志。
(  )
6.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长江以南地区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  )
7.河北、河南,即河的北面和南面,泛指中原之地。
(  )
8.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东”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
9.古代的“山东”,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不同的山,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也不是一个概念。
(  )
10.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具体指的是吴越之地。
(  )
11.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戎、西夷、南蛮、北狄,有鄙视之意。
(  )
12.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
(  )
13.《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中的“西河”,指的是河西走廊一带。
(  )
14.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指的是河北省。(  )
15.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春秋战国时以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为河内。
(  )
16.在汉朝时,南海被称为“涨海”“沸海”。清代逐渐改称南海。
(  )
17.“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中的“北海”指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  )
18.汉朝前,“关”特指山海关;旧时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  )
19.“三壶”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即蓬莱(蓬壶)、方丈(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
(  )
20.泰山,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长”之称,又称“岱宗”,如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
21.在秦汉时期,“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也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
(  )
22.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
(  )
答案 1.√。2.√。3.√。4.√。5.×。
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6.√。7.×。河北、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8.×。江东,长江在今芜湖、南京间作南北流向,因此秦汉以后,习称自此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9.√。10.×。“具体指的是吴越之地”错。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的地域概念。11.×。“东戎、西夷”错,应是东夷、西戎。12.√。13.×。“会于西河外渑池”中的西河指的是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14.×。“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就是指黄河以北地区。15.×。“河汉”是黄河与汉水的合称。
16.√。17.√。18.×。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19.√。20.√。21.√。22.√。
冲刺七 历法乐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历,根据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
(  )
2.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  )
3.“元朔”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  )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  )
5.闰月,指农历中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
(  )
6.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一般为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晦日,指农历每月三十日。
(  )
7.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
8.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辰时即食时,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  )
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春节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即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  )
10.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  )
11.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
12.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  )
13.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可得48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  )
14.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后世常以甲子指岁月、年龄,如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
(  )
15.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纪年时,年号和干支不能并用。
(  )
16.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指23点至次日1点,午时指11点至13点,申时指17点至19点。
(  )
17.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
18.干支纪年可以用来表示大事件,如“靖康之变”“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
(  )
19.古人把正月初一称为上元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元日或元宵。
(  )
20.“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故称。(  )
21.旦日,指第二天、明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
22.腊日,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习俗。
(  )
23.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
(  )
2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  )
25.孟秋为农历七月,通常为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通常为寒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通常为白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  )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均分成二十四段,分别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
28.夏至白日最长,冬至白日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  )
29.“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如《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  )
30.中国古代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称为“燕乐”。“燕乐”全部来自民间。
(  )
31.“乐府”是古代音乐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的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  )
32.《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民间乐舞,也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  )
33.五声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徵、变羽。
(  )
34.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乐曲均由若干音所组成,或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中总共有十二律吕。
(  )
35.俗乐是中国古代各类民间音乐的泛称,雅乐是文人墨客所创作的雅致的音乐的泛称。
(  )
答案 1.×。“根据太阳的变化周期来定月”错,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来定月的。2.√。3.√。4.×。“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5.√。6.×。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7.√。8.×。辰时是上午7点至9点。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10.√。11.√。12.√。13.×。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可得60组,称为“六十甲子”。14.√。15.×。纪年时,年号和干支可以并用,年号置前,干支在后,如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16.×。申时指15点至17点。17.√。18.×。“靖康之变”中无干支,“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19.×。“上元”指正月十五,“元日”指正月初一。20.√。21.×。“旦日”不能特指农历正月初一。22.×。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23.√。24.√。25.×。“寒露”通常在农历九月,“白露”通常在农历八月。26.×。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均分为二十四段。27.×。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排最后的是大寒。28.√。29.√。30.×。“燕乐”大多来自民间。31.√。32.×。《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宫廷乐舞。33.×。“二变”指变徵和变宫。34.√。35.×。雅乐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飨时所用的乐舞。
冲刺八 文化典籍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韩愈《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  )
2.“五经”是《诗》《书》《礼》《易》《左传》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  )
3.南宋朱熹抽出《周礼》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  )
4.《张衡传》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其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  )
5.《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至唐宋时成为“十三经”之一。
(  )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系孔子删定。共300篇,代表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
(  )
7.经传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传承的古代典籍的合称。如《春秋》是经书,《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  )
8.中国古代典籍从内容上分为四部。四部是古代图书分类法名称,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根据这种分类方法,《论语》属于“经”部,《春秋》属于“史”部,《孟子》属于“子”部,《诗》属于“集”部。
(  )
9.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等十分发达。每家著书立说,后人因为其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如《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  )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墨家。
(  )
11.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世界上现有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膑。《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12.“望洋兴叹”“越俎代庖”“买椟还珠”“目无全牛”等成语典故都出自《庄子》。
(  )
13.《韩非子》为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多以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  )
1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  )
15.《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新唐书》《通鉴纪事本末》的编写体例依次是国别体、国别体、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纪事本末体。
(  )
16.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成书早于范晔的《后汉书》,《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上《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  )
17.《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改《史记》的“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为“纪”。
(  )
18.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  )
答案 1.×。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2.×。“五经”中没有《左传》,应改为《春秋》。3.×。《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篇目。4.×。这里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5.√。6.×。《诗经》共305篇。7.√。8.×。《论语》《春秋》《孟子》《诗》都属于“经”部。9.√。10.×。本句出自《老子》,是道家观点。1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12.×。“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13.×。“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14.×。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15.×。《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16.√。17.×。《汉书》改《史记》的“书”为“志”。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