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下列对联中咏叹的人物是谁?
他是后世人代代称颂的“诗圣”,他是闻一多赞誉的“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留诗1400余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出身名门,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年少的杜甫,适逢开元盛世,故而豪情满怀、理想高远。二十岁后,他开始壮游生活,二十四岁赴考洛阳未中,便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遍访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天宝三年秋(744年)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生平经历
(二) 困居长安十年时期(35岁一44岁 )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费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期间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更艰难。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 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标志着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生平经历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48岁 )
天宝14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廊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等诗。
后潜逃到凤翔行在,被授予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宰相房馆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安史之乱,避难流亡,山河破碎,底层百姓的遭际让他感受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和真实地记录下来,写出了《春望》《北征》 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生平经历
(四)西南飘泊时期(48- 58岁 )
随着唐朝军队大败和关辅饥荒,乾元二年(757年),杜甫弃官西行,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依附友人严武,定居浣花溪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蜀相》《客至》《江畔独步寻花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移居夔州住两年,漂泊荆湘公元770年冬天, 这位饱经忧患,百病缠身,潦倒不堪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 小船里, 三时年59岁。
寓居夔州,漂泊荆湘期间创作诗歌400多首。
《登高》《秋兴八首》
生平经历
综观杜甫一生,可谓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其毕生理想。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其品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生平经历
沉郁:“沉”即深刻、深厚,“郁”是凝重、含蓄。沉郁是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要注意沉郁是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而非消极或简单的忧愁。
顿挫: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更使他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登高》。
重阳节:九月九日 亲人团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诵读、理解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声求气
自由读,读出节奏、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因声求气
听读完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悲伤、悲愤、孤独
析象品境: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
自读诗歌,思考讨论: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析象品境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飞
白
人渺小
冷
悲凉
孤独痛苦
析象品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鸟飞回
渚清沙白
小结
通过 意象,渲染了 的气氛,映照出诗人 的情感。
首联情感
凄凉孤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凉
孤独
急风、高天、哀猿等
析象品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多(数量上)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
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析象品境
落木
长
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宇宙之永恒
对
比
品味语言
下
来
颔联情感
析象品境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长江:宇宙无穷,生命渺小;
长江
析象品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意境:悲凉忧郁
析象品境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写什么?
抒情
缘景明情: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领悟诗人的感情。
缘景明情
自读诗歌,思考讨论: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诗歌中往往有一两个字词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你能找到这样的字或词吗?
缘景明情
悲
颈联直抒胸臆,悲情显彰。大家看看诗人究竟“悲”在何处?
缘景明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缘景明情
八层含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繁:使动,使...增多
缘景明情
新停:刚刚停止。
潦倒:衰颓,失意
今日的他,想借酒消愁,却因病痛缠身,不得不戒酒。如此,愁何以解?无解!
只能郁结于胸。苍老的杜甫久久不能释怀,一直积郁到3年后生命的终结。
杜甫是一个爱喝酒的人。
昔日的他,喜时喝酒: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忧时也喝酒: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
缘景明情
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
清秋长江的萧瑟
悲凉忧郁
漂泊孤独、悲苦无奈
通过了……意象,描写了……场景,
营造了……意境,倾诉了……感情。
本诗通过 意象,描写了 场景,营造了 的意境,倾诉了诗
人 的感情。
总结全诗
云天秋风
江水渚洲
状悲之广
言悲之多
悲
写景
抒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仰望
俯视
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总结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