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兴八首 课件(27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秋兴八首 课件(27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0:0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兴八首 · 其一》
杜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知识链接
诵读感知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七律
诗歌鉴赏之“四抓”
一、抓题目:
二、抓作者:
三、抓诗句:
表达了什么? (情感)
怎么写? (技巧)
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四、抓注释:
①难理解的词语;
写了什么? (意象)
知人论世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抓题目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
《秋兴》一 因秋感兴 (触景生情)
抓作者(知人论世)
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圣”。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712- -770)
抓作者(知人论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安,面临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接连不断。
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杜甫历经战乱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diāo
疏通大意
zhēn
秋 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沉接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新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诗歌分析三问:
1、写了什么?(意象)
2、表达了什么?(感情)
3、怎么写的?(技巧)
精析意象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把握感情
露冷枫丹, 万物萧瑟
首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枫树林
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
巫山巫峡
阴森萧瑟
玉露
寒冷
把握感情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塞上风云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接连着地面
江间波涛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大浪连天涌起
江间波浪
把握感情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颈联
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泪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乡,不免伤心落泪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把握感情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愁。
尾联
砧声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把握感情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其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等方面去探讨。)
艺术技巧
知识链接: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即景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等。
本诗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把握感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 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 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首联:借景抒情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颔联:触景生情
尾联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尾联:以景结情
1、设问示例: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答题步骤: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再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3、答题模板: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全诗描述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描绘深秋的衰残景象,制造阴沉气氛,抒发其羁旅之愁,思乡之苦,表达出其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