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42张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42张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0:2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①生于忧患,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 。
③天时不如地利, 。
④得道多助, 。
幼吾幼
人之幼
死于安乐
地利不如人和
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
山东邹县人,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
孟子的思想
“仁政”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性善学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理想人格:
“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儒家经典之一,现存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善于雄辩,具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简介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写作背景
读准下列字音
王好( )战
hào
弃甲曳( )兵

数( )罟( )不入洿( )池
ɡǔ

衣( )帛( )
鸡豚( )狗彘( )之畜( )
tún
zhì
庠( )序
xiánɡ
饿殍( )
piǎo



然而不王( )者
wànɡ

移其粟( )于河内

申之以孝悌( )

为什么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尽心
无如寡人之用心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翻译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以北
凶: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河东:黄河以东
察:观察
无如:没有像
加:更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尽心
无如寡人之用心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感到
困惑
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增添人丁,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翻译第二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好:喜欢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然:拟声词,模拟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
兵:兵器
曳(yè):拖着。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借。
则何如:那怎么样
翻译第三、四段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直:只是。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走:逃跑
无:通“毋”,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状语后置:于邻国多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阅读与思考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层层推进
王如知此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王好战,请以战喻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翻译第五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违:违背,耽误。
胜:尽,完。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池:池塘。
斧斤:名作动,砍伐
以:按照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为动
憾:遗憾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不违农时(农)
以时入山林(林)
不入洿池(渔)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王道之始也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可持续发展
翻译第六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树:名→动,栽种;
之:音节助词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介词,凭借
衣:yì,穿,名→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之:助词;
畜:动词,喂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食:吃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夺:耽误
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反复陈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颁:通“斑”,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民:老百姓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树之以桑(纺织)
鸡豚狗彘之畜(畜牧)
谨庠序,申孝悌
勿夺其时(农业)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政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王道之成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初步措施
根本措施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保民
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翻译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
饿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
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本段写什么内容?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
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错误态度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正确
态度
斯天下之民至焉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提出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
邻国之君

分析问题
行仁政
之果
之始
之成
斯天下之民至
解决问题

未施
仁政
程度不同
实质相同
写作特色
一、结构严谨。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二、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雄辩艺术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2、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侧面进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到渠成,说服对方。
3、长于设喻,贴切的比喻使其说理充满不可辩驳的力量。
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1.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课堂练习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
3.选出红色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敬爱兄长)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粮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
C
4.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