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背景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愈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重在议论,但也有所不同。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偏重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马说》。
“说”是陈述解说,“师说”即围绕“师”这一话题谈自己的见解。解说从师的道理。
生字词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传道(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郯子( ) 欤( )
dòu
fǒu
zhuàn
chuán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tán
yú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即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课文分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所以:用来……的\之所以
道:道理
受:通“授”;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课文分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课文分析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而:表转折
从:动词,跟随,追随。
其:指示代词,那
为:动词,成为。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课文分析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略了宾语。
师:意动,“以……为老师”。
译文: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老师。
师:名作动,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课文分析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课文分析
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重要作用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的必要性
课文分析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课文探究
课文分析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文分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译文: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 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课文分析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下:低
耻:意动,“以……为耻”。
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愚:与圣的用法一样。
其:表推测,大概。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及圣人的也很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课文分析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自己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己。
耻:意动,“以……为耻”
惑:糊涂,形容词。
译文: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课文分析
彼:指示代词,那
之:代词,代童子。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为句,未尽而须停顿为读。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称呼的,说的。
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只教他读书和熟悉文句的停顿,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惑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不:通“否”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 ,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课文分析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遗:遗漏,丢掉;
明:明智。
译文: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课文分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百工:各种工匠
相师:拜别人为师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可耻。
课文分析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 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群:名作状,成群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课文分析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问道德水平。
谀:阿谀,奉承。
译文: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也就可以知道了。
课文分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并列;不齿,不与为伍;
乃:竟然;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强调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课文分析
第二段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这几组对比,并说明这样对比的论证作用。
课文探究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于其子—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角度不同
纵比
自相矛盾的对比
横比
语气不同
揣测、叹惋
批评、责备
反问、讽刺
层
层
递
进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文分析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赶不上孔子。
课文分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不必:不一定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是:代词,这样子。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课文分析
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课文探究
第三段: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文分析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好: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叫传。
通:普遍。
译文: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
课文分析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跟随;
贻:赠送。
译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课文分析
文章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第四段: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课文分析
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
说明写作缘起。
立论:
反面批驳:
正面论证: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批判耻于从师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师
说
老师的职责
事理论证
对比论证
事例论证
气势充沛 笔力雄健
1. 排比对偶的句式使文气飞动
2. 连珠的修辞使论述环环相扣
3. 丰富的语气使语句错综变化
文言知识大过关
抢答赛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今异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道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助词,的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这些
动词,到,往
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