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标:(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背景: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目的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
局限性:
蒋介石:
共产党:
二、内战的爆发
1、必然性
2、内战的进程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粉碎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
(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3、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土地改革的进行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2、百万雄师过大江
3、胜利的意义
背景: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目的: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结果:
国际意义
国内意义
思想意义
国民政府: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 日 民 族 矛 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
的国民党的矛盾
由阶级矛盾所决定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蒋介石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是什么?
迫于舆论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蒋介石三邀毛泽东的意图是什么?
假如你是毛泽东,你会去重庆谈判吗?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
《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斗争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局限性:
共产党战术:
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全面进攻
(中原解放区)
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全面进攻被粉碎
重点进攻
(陕北和山东)
共产党仍是运动战
几个月后,重点进攻
也被粉碎
100万人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95万人
373万人
大
别
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陕
北
山
东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8年秋
280万人
365万人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9——1948.11)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三大战役的结果如何?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D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目的: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