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认识厘米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6月第一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积累测量经验。
2.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体会测量的本质即数出“长度单位”的个数。
3.感受长度单位和测量在生活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积累测量经验。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体会测量的本质即数出“长度单位”的个数。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4分
一、绘本故事引发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看绘本听故事。
1.父子三人想知道这块石头有多长,父亲量这块石头有2庹长,大儿子量有18拃长,小儿子量有15个脚长。他们量的都是这块大石头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父亲用的是庹,大儿子用的是拃,小儿子用的是脚长,一庹、一拃、一脚的长度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2.父子三人都用“拃”去量,父亲量这块石头有16拃长,大儿子量的是18拃长,小儿子量的是20拃长。怎么还是不一样呢?
生1:虽然他们都是用“拃”去量的,量的都是大石头的长,但是每个人的手不一样大,他们的“1拃”不一样长,所以量的拃数是不一样的。
生2:要想测量的结果一样,就得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去测量。
(二)小结
确实像同学们所说的,由于选取的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不一致,所以交流起来非常不方便。人们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了。
5分
二、在找“1厘米”的活动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你听说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1:量身高的时候听说过厘米和米。
生2:好像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
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
(二)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它还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三)请你拿出小尺子,看一看,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
生1:刻度0和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1和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刻度2和刻度3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5和刻度6之间的长度还是1厘米。
生2:每相邻两条长一些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四)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用尺子在身边找一找、比一比,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五)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5分
三、在互动交流中,掌握测量的方法
(一)请你先来估一估,这张纸条有多长?
生: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借助它估一估,这张纸条大约5厘米长。
(二)用尺子量一量,这张纸条的长度。
1.预设:
①
这张纸条的长大约是5厘米多一点儿。
②
这张纸条的长不到5厘米。
③
这张纸条的长是5厘米。
④
这张纸条的长是6厘米。
2.结合你在测量这张纸条长度时的经验,看一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学生讨论:
生1:对第一位同学说,尺子斜着摆,量出的结果就不准确了。在量纸条的长度时尺子要贴紧纸条的一边,不能歪。
生2:对第二位同学说,如果把尺子的左端和纸条的左端对齐了,0刻度线左边出来的这段就不知道它是多长了,所以这样量不对。
生3:第三位同学的方法是对的。在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时,我们要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生4:对第四位同学说。
①你量的结果不对,从刻度0到6才是6厘米呢,你是从刻度1开始的,所以纸条的长度肯定就不是6厘米了。
②这样测量也是可以的,可以数一数,从刻度1到6一共有几个1厘米,就能知道纸条的长度了,一共有5个1厘米是5厘米。
③从刻度0到6是6厘米,从刻度1到6,就是比6厘米少了1厘米,所以应该是5厘米长。
(三)小结。
大家可真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同学们发现在测量时,我们可以把一端对齐刻度0,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还有同学用上了刚认识的“1厘米”,在尺子上1厘米1厘米的数,数出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都测量出了这张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四)请你试着用手指比画出5厘米的长度,比画好后,可以借助尺子帮忙验证一下比画的是否准确。
1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到测量时需要统一长度单位,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学会了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后活动)
同学们课后找一找自己身体上的尺子,再量一量1庹、1拃、1个脚长的长度,也可以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品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