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身上的“尺子”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上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7月第1版,
2020年7月第7次印刷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身上的“尺子”,感受身上“尺子”的作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2.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实际测量长度的经验,发展应用意识。
3.激发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
学习重点:
运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
学习难点:
较准确地测量长度,减少误差。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4分30秒
一、阅读绘本,认识身上的“尺子”
1.看课题提问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本数学绘本,名字叫《身上的尺子》,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你有什么好奇或想问的吗?
2.出示绘本,认识尺子
问:通过阅读绘本,你们发现身上都有哪儿可以当作“尺子”了吗?
预设:原来身上的“拃”和“庹”可以当作尺子用。
3.寻找身上的“尺子”
问:身上还有哪儿可以当作“尺子”呢?快找一找吧!
预设:身高,脚长,拳长。
8分40秒
二、测量身上的“尺子”
1.产生测量需求
问:豆豆在公园里看到了一棵大树,他特别好奇地问,“这棵大树有多粗呢?”如果身边没有尺子,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粗呢?
预设:可以抱住大树,用“庹”量一量。
问:还多出来一小段,怎么办呢?
预设:用“拃”接着量。
问:怎样才能知道这1庹2拃到底是多少厘米呢?
预设:量一量一庹和一拃的长度,再算一算。
小结:要想用身上的“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需要知道身上的“尺子”有多少厘米,这样用起来才更方便呀!
2.测量身上的“尺子”的长度
活动建议:
(1)选择一种身上的“尺子”
量一量。
(2)请你思考,选择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3.讨论测量方法
(1)讨论身高的测量方法
出示错例,引发讨论。
问:有的同学在测量身高时,是这样量的,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1:头顶的尺子不能贴着头量,要拉直,身体也要站直。
预设2:可以在头顶水平放一把直尺,来帮忙看头顶对着的是几厘米,这样能让我们读准数据。
预设3:0刻度要紧贴地面,从0刻度开始量。
预设4:不从0刻度开始量也是可以的,可以从一个整刻度开始量,量完之后用结果减去前面这部分。
(2)讨论拳长的测量方法
问:怎样测量拳长呢?
预设:测量拳长时,要注意测量拳头上最粗的一圈的长度,把软尺在拳头上绕一圈,看0刻度对准的是几厘米,一拳长就是几厘米。
(3)总结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测量和讨论,你们积累了哪些测量的经验?
4.再次测量身上的“尺子”的长度
活动建议:
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观察测量结果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身上的“尺子”测量结果身高(
)米(
)厘米一庹长(
)米(
)厘米一拃长(
)厘米一拳长(
)厘米一脚长(
)厘米
5.汇报交流
预设1:他们的身高都差不多。
预设2:我发现有的人的身高比一庹长要长一些,有的人一庹长比身高长,但是身高和一庹长都是差不多的。
预设3:我比较了这几位同学的一拳长和一脚长,我发现一拳长和一脚长是差不多的。
2分
三、实践操作,运用身上的“尺子”
1.提出活动建议
(1)选择一个物体,用身上的“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度。
(2)请你思考,怎样选择身上的“尺子”?
2.学生实际测量。
3.汇报交流
问:谁来说说,你用身上的“尺子”量了哪儿呢?
问:在测量时应该怎样选择用哪种身上的“尺子”呢?
预设: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尺子”。
1分10秒
四、制作卡片,记录身上的“尺子”
1.活动建议:
(1)记录自己身上“尺子”的长度。
(2)找一找身上其他的“尺子”,量一量并记录下来。
(3)制成身体尺卡片。
2.学生制作。
3.欣赏同学作品。
1分10秒
五、总结收获,提出问题
1.总结收获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布置课后活动
课后可以继续用身上的“尺子”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体验测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