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应稳定社会和统一国家之需要而产生的宗教是
A.犹太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2.(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这表明
A.13、14世纪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利益
B.英、法君主专制下的王权尚未到崇信“朕即国家”或“君权神授”的地步
C.15、16世纪君主专制下的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王权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同并促进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
3.(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一月考)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封建等级制 ②庄园制 ③代议制民主 ④农奴制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这些城市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A.社会稳定 B.耕地面积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
C.农业发展的机械化 D.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
5.(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
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
6.(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中世纪的西欧,大学初创时一般都拥有教皇和君主颁发的特许状,这说明当时
A.教会和君主不反对大学创立 B.大学教育具有宗教性质
C.大学创立目的是为政治服务 D.大学教师社会地位很高
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4世纪末,通过发动政变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的是( )
A. B. C. D.
8.(2016·上海高三月考)“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上述材料体现的统治秩序是
A.封建等级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9.(2013·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期中)中世纪西欧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以下有关封建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贵族都直接听命于国王
B.农奴有迁徙到各地的自由权
C.庄园生活多姿多彩,重视工商业
D.庄园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支柱
10.(2015·上海高三)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
A.粟特人 B.佛教徒 C.遣唐使 D.基督徒
11.(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在历史上,拜占庭帝国指的是( )
A.东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波斯帝国
12.(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在印加帝国统治时期,交换的产品被看作礼物,交换很多时候是出自喜欢的目的,产品纯粹的经济价值还要依赖于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这说明印加
A.政治和经济截然分开 B.许多产品交换通过政治渠道来完成
C.市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D.允许土地、矿藏和牲畜归私人所有
13.(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列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
B.4世纪末,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宗教与政治在西欧阶级社会相互依存
C.622年,穆罕默德率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伊斯兰教的创立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D.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13世纪时西欧大学摆脱了教会控制
14.(2020·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的仪式被称为‘臣属宣誓’,臣属宣誓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金字塔式的封建主内部的等级关系。”上文体现的制度是
A.种姓制度 B.元首制 C.封君封臣制度 D.城市自治制度
15.(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古罗马法学家负责整理、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对“完备”理解最恰当的是
A.由皇帝亲自编纂颁布 B.内容翔实
C.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D.形式灵活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
B.穆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C.阿拉伯帝国各部门中以掌握宗教的部门最为重要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7.(2020·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月考)实行民主制的雅典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妇女、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18.(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世界的最大影响是
A.灭亡拜占庭千年帝国,破坏了欧洲古典文化
B.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帝国,扩大伊斯兰教传播范围
C.重视商业,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阻碍了东西方商业贸易,迫使西方开辟新航路
19.(2021·重庆市永川中学校高三)“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20.(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
A.使翻译人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为柏拉图等在巴格达宣讲其理论提供了条件
C.体现了阿拉伯统治者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D.使人类古典文明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
21.(2020·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
B.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伊斯兰教的传入
22.(2020·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一月考)“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泛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东方文化的韵味,也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A.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23.(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应该得益于当时的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B.可以说明当时东非沿海国家对外贸易发达
C.可能得益于阿拉伯商人的经贸活动
D.是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的产物
24.(2013·上海高二月考)“农奴的房舍、可耕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以使用它们”。文中 的情景当出现于
A.希腊“古典时代” B.中国夏商时期
C.吠陀时期的印度 D.中世纪的西欧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留学生对于唐朝实行均田制,制定律今,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大好形势,深为赞赏。回国后,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政治改革是指什么?它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这个变化,主要就表现在新体制通过大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重视。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新体制”是以哪部法律文件为基础逐渐确立起来的?概括“新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农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6.(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1)图中②处文明古国曾产生过什么文明成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佛教,产生于图中处。
材料二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
——马克思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三 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奔波往返于欧洲与亚洲之间。漫漫的沙漠,长长的驼队和悠悠的驼铃,常伴于他们的路途中。那些穿梭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3)材料中的“使者”指谁?除了此项贡献外,他们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试举一例。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认识。
27.(2016·上海高三)军队的礼仪在欧洲,不同时代的军队有不同的礼仪方式。阅读以下表格,请按照序号分析表格中的历史现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军队组织
时代背景
招呼礼仪
古典时期
军民两兼
公元前500年的希腊民主与罗马共和
共和国致敬礼
领薪步兵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共和国致敬礼①
领薪的外籍步兵
帝国末期君士坦丁大帝至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覆灭
趴伏在地
中
世
纪
骑士(兼职)
封建等级制度
封臣先屈膝跪地,后与领主相互亲吻脸颊②
城市自治
互相盟誓③
——约翰·赫特斯《极简欧洲史》
三、论述题
28.(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答案为D;ABC与国家统一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2.C
【详解】
根据材料“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强有力王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本国海外利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君主制的王权代表的是传统贵族的利益,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D
【详解】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封建等级制、庄园制、农奴制度,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故①②④正确,故选D;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排除③,故排除ABC。
4.C
【详解】
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C项符合题意;社会稳定、生产水平提高和工商业的复兴、繁荣都是10—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重要条件,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东非沿海地区,故A正确;南非沿海、西非沿海、整个非洲沿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6.A
【详解】
教皇和居住都给初创的大学颁发特许状,说明他们不反对大学的创立,故选A项;教会和君主不反对大学创立并不代表大学教育带有宗教性质,目的是为政治服务,排除BC项;材料内容更无法体现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
7.B
【详解】
据所学可知,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故B项正确;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了高丽王朝,故A项错误;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大将邓子龙和朝鲜大将李舜臣联合抗击日本侵略,双双壮烈牺牲,故CD两项均错误。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材料信息“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正是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的表现,故B项正确;封建等级制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的政体,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人民选举的政体形式,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支柱,故D选项正确;中世纪教皇是居于西欧诸王之上的主宰,西欧各国一切重大事务都必须得到教皇的同意,故A选项错误;庄园生产者主要是农奴,农奴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劳动,很少有自由权,故B选项错误;中世纪的庄园经济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而不是多姿多彩,故C选项错误。
10.A
【详解】
七世纪是中国的唐朝时期,粟特人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故A正确;佛教徒是信仰佛教的人,基督徒是信仰基督教的人,不是商人,排除BD;遣唐使是唐代日本派赴中国学习交流的使节团,不属于商人,排除C。
11.A
【详解】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拜占庭,也称拜占庭帝国,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详解】
由材料“产品纯粹的经济价值还要依赖于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可知,印加帝国统治时期,许多产品交换是通过政治渠道来完成的,故选B;A项描述与材料相悖,排除;材料强调的政治的作用,而非市场的作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印加帝国的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并不归私人所有,排除D。
13.B
【详解】
材料中罗马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反映的是政治对宗教的影响,而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则反映的是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故由此可知宗教与政治在西欧的阶级社会中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故选B;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它并不反对奴隶制度,所谓的众生平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因此并不能得出佛教的产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地位的结论,排除A;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反映的是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的创建,而非伊斯兰教的创立,故C项史实和结论对应的并不正确,排除;教师行会获得自治权利仍需要得到教皇的支持,这说明西欧大学并未摆脱教会控制,且该史料提及的也仅仅是巴黎的状况,这不能等同于整个西欧社会,故D项史实和结论对应的并不正确,排除。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君封臣制度。为缔结这种关系,封臣要对封君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故C选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印度的,属于奴隶社会,不符合题意,A错误;元首制是罗马帝国首领,属于奴隶社会,与材料封建主不符,排除B;城市自治制度是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如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而建立的自治制度,与材料不符合,D错误。
15.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对以往法律的归纳总结,详细地对人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要求,为调节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法律体系,B选项符合题意。A、C、D项表述片面,排除。
16.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各部门中最重要的是财政、税收部门,不是掌握宗教的部门,C项符合题意;阿拉伯人以阿拉伯半岛为家乡\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说法均与史实一致,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政治生活中,奴隶、妇女、外邦人等都被排除在民主范围之外,“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说明雅典的主人是除奴隶、妇女、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C项正确;全体奴隶主与“男性公民”不符,A项错误;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还包括外邦人,B项错误;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与“公民”不符,D项错误。
18.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世界的最大影响是阻碍了东西方商业贸易,造成商业危机,迫使西方开辟新航路,D项正确;灭亡拜占庭帝国、传播伊斯兰教不是奥斯曼帝国对世界的最大影响,AB两项错误;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征收重税不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错误。
1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臣对封君“宣誓”效忠,封君向效忠的人授予封地等仪式应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B项正确;古代印度河流域不存在伯爵等封臣宣誓效忠和封君授地的现象,A项错误;封建社会的日本没有“伯爵”“封君”授地等现象,C项错误;古代两河流域没有“封臣”“效忠封君”“宣誓仪式”等活动,D项错误。
20.D
【详解】
9世纪正值欧洲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翻译古典哲学著作,使得人类古典文明在中世纪得以继承,D正确;题干只提及了阿拉伯帝国翻译古希腊著作,并未体现出东方学说西传,因此不能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柏拉图等人是生活在公元前人物,与题干翻译活动时间不符,排除B;题干中的翻译行为更多的是为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与商业无关,排除C。
21.B
【详解】
史学研究最有力的证据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证据更为可信。坦桑尼亚出土中国瓷器,说明中非已有贸易往来。B正确;史书记载不是第一手史料,A错误;在中国出土的象牙不一定是来自非洲,C错误;伊斯兰教的传入源于阿拉伯,D错误。故选B。
22.B
【详解】
依据材料来看,阿拉伯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在此获得了广泛交流。故答案为B项。A项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的,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3.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才到达印度西南部,葡萄牙与中国的商路还未成熟,而材料时间为15世纪,因此此时仍以传统商路为主,故D项符合题意;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阿拉伯商人通过环印度洋贸易圈将中国的瓷器等手工业品输入非洲,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4.D
【详解】
“农奴”“领主所有”说明是中世纪西欧的领主庄园制度,故D项正确。希腊主要是工商业,A错误。中国夏商时期是奴隶社会,B错误。吠陀时期的印度不存在农奴,C错误。
25.(1)政治改革:大化改新作用: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法律文件:《权利法案》历史意义:为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积极作用:增加了粮食产量;采用了新式农具: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详解】
(1)改革:依据材料信息“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作用:依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体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体制”是以《权利法案》为基础逐渐确立起来的。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法治”取代了“人治”,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意义:依据材料信息“这就为未来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可知,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国家民主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作用:依据材料信息“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可知,农奴制改革增加了粮食产量,采用了新式农具和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26.(1)《汉谟拉比法典》、③。
(2)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地区。
(3)阿拉伯人;传播阿拉伯数字等。
(4)文明的交流形式有暴力冲撞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等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②处应该是两河流域,此处的文明古国是古巴比伦王国,产生的文明成就有《汉谟拉比法典》。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地区,属于图中的③。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的这句话要从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和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地区的角度进行理解。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指的主要是阿拉伯人。他们对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传播了阿拉伯数字等。
(4)对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认识可从文明交流的形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27.(1)史实:①共和国致敬礼: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虽然标志着罗马进入帝国时代,但是屋大维没有公开称帝,仍然保留了罗马共和国的机构,维持共和制的形式,故仍行共和国致敬礼。
②封臣先屈膝跪地,后与领主相互亲吻脸颊:采邑改革之后,通过有条件的层层分封,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封主与封臣之间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该礼仪是一种既代表服从也代表平等的仪式,双方之间形成一种不成文的契约关系。
③互相盟誓: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为争取司法与行政权与封建领主斗争,部分城市获得完全或部分自治权。封建领主与城市代表(或市民阶层)共同管理,双方实力相当,故互相盟誓以示平等。
【详解】
本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所述时代的政治、经济等基本史实加以回答即可。第一行共和国之礼,说明罗马共和制形式的延续。第二体现了当时采邑制改革下,君臣关系。第三体现的是中世纪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封建领主和城市代表的关系的发展演变。
28.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本题 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准确的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找准论题。题目的要求是要中外关联,因此可以提取出的论题有社会制度的创新影响城市的发展,或者城市与学校的结合推动城市与现代化的发展。论述要结合当时中西方的史实展开,言之有理,逻辑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