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5 17:3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自相矛盾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相关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引入:说起寓言故事,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5.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
6.学生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形或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7.指导书写“矛”和“盾”。
提示学生写的时候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让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句中的停顿。
2.指名读,教师适时指导“吾、弗、夫”等字的读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把故事读通顺。
4.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正确停顿,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标出停顿。
(2)课件出示停顿示例内容,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3)指名分句读,再全班齐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猜测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
①教师相机点拨难理解的字:“者”是“……的人”的意思,“莫”是“不”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誉”的意思,并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结合“陷”的注释,可以知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楚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从而推断出“誉”是“称赞”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说说句意。
??预设: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2)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
  让学生朗读后说句意。
??预设: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它不能刺破的东西。”
(3)引导学生理解第三、四句话。
①教师相机点拨难理解的词语:“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弗”的意思。
??预设:联系上文中楚人和围观者的对话,可以猜测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大意是楚人答不上来,进而可以猜测出“弗”的意思是“不”。
③指名学生说说句意。
??预设: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
(4)引导学生理解第五句话。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
??预设:结合前文可知“不可同世而立”的东西是盾和矛,再根据常识判断出“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的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种事物,进而明白“立”在这里的意思是“存在”。
②指名学生说说句意。
??预设:不能被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4.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课文一共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
??预设: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
5.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1)教师提示: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楚人在闹市叫卖的场景,也可以根据插图想象楚人和围观者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楚人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把故事内容讲得更丰富。
(2)全班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梳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已掌握的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避免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
四、理解寓意,背诵全文
1.结合楚人和围观者的对话,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楚人发现自己所说的话前后是有冲突的,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对。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预设: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着读出恰当的语气,并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