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大草原

文档属性

名称 锡林郭勒大草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21 16: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锡林郭勒大草原说课
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京版第6册的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一篇写景短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课文是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从这里他们看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环境的优美,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美丽与欢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想象创新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谈话法、讨论法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缺憾。这样的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2)、渗透新知,理解感悟
在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想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学习感悟:
1、说一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你从哪个词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向学生说明:我们把一句话中给你感受最深的词画下来,可以更好的帮你理解课文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问学生你从这句话中可以理解到什么?学生有的说:“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有的说:“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出示图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草多,再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
2、接下来问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问从这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了?学生说:“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说明很神奇。”有的说:“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句话旁边标注:多、水清、神奇
由此,让学生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想象得很好。教师适时引导这么美的湖水,让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吧。
3、最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除了青青的野草,神奇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展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是啊,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散发着阵阵清香。)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读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图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教学时,播放录音、录像,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听觉感受、视觉形象联系起来,感悟草原景色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这时学生的读书热情高涨,真正感受到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比较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