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 古诗二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 古诗二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2: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莲、荷”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3.抓住景物提取主要信息,想象画面,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提取主要信息,想象画面,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指名背诵。
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识记“晓”和“慈”。“晓”字可以联系“春晓”来理解,意思是“天刚亮的时候”。出示“净慈寺”的图片并介绍它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识记“慈”。了解诗题的意思,再读课题。
二、读悟结合,随文识字
1.初读诗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重点关注“毕竟、映”的读音。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3)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各种形式,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4)随文识记“毕竟、映”,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识记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词语识记“毕竟”,借助偏旁识记“映”。
(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借助插图,初步感知诗意。
(1)借助文中插图,说一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老师,还可以查字典,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自由读、说)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诗意,其余学生补充。
3.提取景物,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西湖、莲叶、荷花)
(2)引导学生抓住“碧”“红”,体会色彩的明艳,感受莲叶、荷花之美;抓住“无穷”“接天”体会一碧万顷的壮美景色。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4)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发出赞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诗人先写自己的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喜爱这西湖六月的美景啊!
4.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三、总结方法,迁移运用
1.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学习,总结学习方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提取景物,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根据这一方法,自学《绝句》。
2.学生自学《绝句》。
3.交流汇报。
(1)学生先读诗文,然后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生字,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窗含、东吴、千秋、万里”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诗中描写的景物、色彩,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预设:
诗中景物有:黄鹂 白鹭 翠柳 青天 雪 船……
色彩:翠 白 青
引导学生借助诗中的景物和色彩体会画面之美。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
四、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图书《奇妙世界》中的《山亭夏日》
1.再次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提取景物,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
2.用以上方法自学《山亭夏日》。
(1)学生自学。
(2)交流汇报。根据“读出诗文,提取景物,说一说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背诵下来”的顺序汇报。
(3)积累背诵。
五、书写指导,评价修改
1.出示“莲、荷”,指导学生从字的结构、书写时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观察。
2.教师范写。
强调草字头较扁,居上居中。
“莲”下边的“连”字先写“车”,再写“辶”,“辶”的点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得舒展,托住上面的“车”。
“荷”下面的“何”字右边的“可”,“口”要小,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指导学生先在书上描红,然后练写。
4.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5 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绝句
莲叶 碧 黄鹂 翠柳
荷花 红 白鹭 青天 雪 船
借助插图
抓住景物
想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