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团、闹”2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并能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团、闹”2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春节童谣》:
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读完后学生交流:这首童谣是关于哪个节日的?像春节这样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节日,叫“传统节日”。识记“传统”,可以用加一加或组词的方法识记。除了春节,我国还有什么传统节日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节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民谣,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求会认的字并多读几遍。
(2)找一找文中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并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读,并汇报文中有哪些“传统节日”(教师点拨:课文一共介绍了七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这七个传统节日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3.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师生合作读、男女比赛读、齐读等。
三、分享交流,随文识字
1.春节
(1)学生介绍每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
(2)指名读第一句,相机识记“贴”,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
(3)多种方式朗读,教师指导读好停顿。
(4)仿照第一句话,说一说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做什么。
(5)师小结:红红火火的春节,团团圆圆的春节,到处鞭炮齐鸣,到处一片欢笑。生齐读第一句。
2.元宵节
(1)学生介绍元宵节。
(2)出示第二句,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宵、巷”,“宵”可以联系生活识记,“巷”可以借助图片识记。
(3)师小结:赏完花灯,吃过元宵,热热闹闹的元宵节也过完了。男女生分读第二句。
3.清明节
(1)学生谈对清明节的了解(教师点拨: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除此之外,还有踏青,即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
(2)指名读第三句,相机识记“祭”,可以结合字理识记。
4.端午节
(1)出示端午节活动图片,学生猜节日。
(2)齐读第四句,并识记“舟、艾、堂”,“舟”可以结合字理识记,“艾”可以借助物品识记或与文中的“菊”对比识记,“堂”可以与文中的“赏”对比识记。
(3)教师引读第四句。
5.乞巧节
(1)出示古诗《乞巧》,相机识记“乞巧”。(教师点拨:补充牛郎织女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2)出示第五句,指名读,相机识记“郎”,可以联系生活识记。
(3)教师小结: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小姑娘们许下自己的心愿;在喜鹊的帮助下,牛郎织女一家也得以团圆。
(4)齐读第五句。
6.中秋节
(1)指名读第6句。学生介绍中秋节。识记“饼”,可以借助形旁表义的特点识记。
(2)教师小结:十五圆月当空照,家家户户人团圆。
(3)男女生合作读第六句。
7.重阳节
(1)师解释重阳节来历: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九”在个位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就是我们的“敬老节”,希望每位老人健康长寿。
(2)指名读第七句。
8.齐读第八句。
四、多种方式,背诵积累
1.游戏背诵,可以用开火车接读或问读的形式,如:什么节人欢笑?什么节看花灯……
2.指名背诵。
3.男女生比赛背诵。
五、反馈巩固,拓展延伸
1.了解了那么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呢?拓展阅读图书《拍手歌》,思考: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什么习俗呢?
2.交流展示。
3.拍手一起朗读课文。
六、指导书写:团、闹
1.观察“团、闹”两个字的结构。
团:全包围结构,先外后内再封口,“才”字居中。
闹: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市”字写小。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
4.评价修改。
板书设计
2 传统节日
春节 贴窗花 放鞭炮
元宵节 看花灯
清明节 祭扫 踏青
端午节 赛龙舟 吃粽子
乞巧节 乞巧 牛郎织女相会
中秋节 吃月饼 赏月
重阳节 敬老 赏菊 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