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4 08: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亲爱的张老师:
您好,我是您的学生小兰。
这个暑假我和小伙伴如愿以偿地来到北京,开启了我们的历史之旅。今天下午去了北京五四大街,参观了北大旧址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一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曾经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一座铜像,不大的红楼一层,被分为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在教员的名单里,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鲁迅、胡适、陈独秀......讲解员姐姐告诉我们:北大红楼是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见证地。参观完红楼,我脑海里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所以迫不及待地发邮件给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是否仅限于“文化”领域?
期待张老师您的解答与回复,祝您假期愉快!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小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背景
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率百官到孔庙祭孔
袁世凯身穿祭祀服在天坛祭天
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中华民国建立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制
政治、思想
1915--1916年的中国,政治及思想界之沉闷、彷徨,已到了足以压垮人的地步......如果不彻底改造思想文化,则旧政治会不断循环再生,会不断地有袁世凯之类的人物出现。
——王汎森为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答记者问
经济
下图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开始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初期内容
新文化运动关键词句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
北京大学
“三提倡 三反对”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摇篮
连连看
开始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黄浦江边。辛亥革命时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中号召国人建设一个青年中国。
《青年杂志》
安德鲁·卡内基出生于英格兰,少年时代家境贫穷,后移民到美国的纽约。为替父母分忧,少年时代的他干过童工、锅炉工、信差。后来创立的钢铁公司在短短的20多年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卡内基成功秘诀是什么?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及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青年杂志》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陈独秀曾在此居住)
从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阵地
《青年杂志》
《新青年》
摇篮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升官发财!
蔡元培
北大红楼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鼓励和倡导资产阶级新
文化、新思想去占领封
建思想的阵地。
原名《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代表人物
陈独秀
(1879-1942年)
李大钊
(1889年-1927年)
胡适
(1891年-1962年)
鲁迅
(1881年-1936年)
二十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民国二年 百姓门前的对联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当时的新闻报刊登的一则消息:
二十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华老栓的儿子华小栓得了肺痨病(肺结核),他们不是找医生治病,而是找到刽子手康大叔,向他出高价买蘸着人血的馒头,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治病,但却治不好病,最终死去。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鲁迅《药》
初期内容
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民 主
科 学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之以自由的 、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初期内容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初期内容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大家谈谈阅读完这段文字,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的文言文,能用来宣传和普及新思想吗?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韩愈《劝学》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能有十步(远);劣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远,在于坚持不懈;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雕刻并且持之以恒,就是金石也能被雕刻。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初期内容
陈独秀
《新青年》从第四卷起就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这株大树很可恶,
他碍着我的路!
来 !
快把他砍倒了,
把树根也掘去,
哈 哈!
好了!
《乐观》 ——胡适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
儒家传统思想
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还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二:
1919年,邓春兰上书北大校长蔡元培,她在信中称:妇女应与男子职业、政权一切平等,应以男女教育平等为基础,国立大学增设女生席。 ——《春兰上蔡元培书》
北京大学于1920年2月开始招收女学生,邓春兰便是其中之一。至此,沿袭多年的“男女有别”的封建戒律——“大学女禁”被打破了。
邓春兰
以下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怎样的局限?
材料三: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鲁迅《关于新文字的答问》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背景
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初期内容
影响
新文化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
“三提倡 三反对”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知识小结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1861-1895年)
戊戌变法
(1896年)
辛亥革命
(1911年)
新文化运动
(1915-1923年)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由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专制、反迷信、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新”的体现:
首先,指导思想新;(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
其次,内容新;(“三提倡,三反对”)
第三,形式新。(思想、文学革命,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