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梳理】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介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等。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
4.声波的应用: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探测海水深度
(3)声纳
(4)超声波捕鱼
(5)B超
5.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在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气温每升高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
米。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如果障碍物离人较远,使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在15℃空气中,距声源至少17米处反射),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差不到0.1秒,人们就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响。
回声的应用:回声可以用来测量距离。
测量原理: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
v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
四、声音和噪声
1.声音的三个特性(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指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
生活中的超声波:
蝙蝠在飞翔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牙刷
生活中的次声波:
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
在地震和海啸中大多数野生动物没有死亡,是因为它们能听到次声波。
响度
受振幅与声源距离的影响。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声学上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符号为dB。
音色
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的影响。生活中我们能辨别出演奏的乐器名称、区分动物的叫声等都是运用了音色的不同。
2.噪声。
(1)概念: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在物理特性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
(2)控制噪声的措施:
防止噪声的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国家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dB;居民住宅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50dB,夜间不超过40dB。
【典例精讲】
考点一
超声波与次声波
1.【广州】如图所示,根据图片所给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考点二
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宇航员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手在小提琴的不同位置上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三
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
3.下列做法中,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4.小明在学习小提琴的演奏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G后填上所缺数据。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基础训练】
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
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3.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把声源用不同材料包裹好放进鞋盒里,小明逐步远离声源,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时换用不同的发声装置
B.鞋盒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
C.实验中测得的距离越远,对应材料的隔声性能越好
D.该实验对周围环境的声音没有要求
4.星期天,徐老师带着儿子到温瑞塘河去钓鱼,儿子非常兴奋,当看到水中有很多鱼游来时,便大声地叫喊:爸爸、鱼来了!刚要上钩的鱼都被叫声吓跑了,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6.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7.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
8.每每皓月当空之际,中国人便容易对神话中的嫦娥仙女遐思不已。如今我国已经制定了“奔月”计划,前期探测工作已经开展,预计10年后将在月球上建立小区。登月时,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而一旦到了月球就只能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
10.(2014·浙江七年级期中)声音让我们的世界时而欢腾,时而优雅,“耳濡”声音,你对它是否越来越了然于心。
(1)马来西亚民航局飞行主管阿赫马德·尼扎尔称,用于搜索MH370航班的声呐系统现已运抵澳大利亚珀斯,接下来将利用声呐浮标找到坠入海洋的飞机黑匣子,还全世界真相,这也告诉我们声音可以在_______中传播。
(2)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有碰到球,球被弹起,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音叉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传给乒乓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听到由音叉发出的声音。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9·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屮传播。声音不能在_____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_____。
12.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米/秒,声音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夏天下雷阵雨时,我们总是在见到闪电后再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1)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成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也会改变。如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其中______的音调高,而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是乐音的;
(3)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声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超声波声呐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课后练习】
1.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
)
A.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B.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C.此地有乐队出租
D.禁止停车
2.(2019·浙江七年级期中)关于甲、乙、丙三个正在振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蝴蝶以每秒3次的频率上下挥动翅膀
乙:蝙蝠发出频率为1×105赫兹的振动
丙:被小锤敲击的音叉(频率为256赫兹)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直章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言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只能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3.如图所示,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4.(2014·云南八年级期中)梁代诗人王籍的诗人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够分辨是蝉鸣和鸟鸣声,是根据(
)
A.响度
B.频率
C.音调
D.音色
5.(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下列关于乐音三要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
B.“震耳欲聋”是因为响度太大
C.钢琴上不同的琴键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音色不同
D.男“高”音歌唱家“高”声歌唱,前一个“高”指音调,后一个“高”指响度。
6.找一根长木棍,一位同学用针尖轻轻地刮木棍的一头(如图所示),刮木棍的沙沙声连他自己都听不清。另一位同学在木棍的另一头,把耳朵紧贴木棍,却能听到他拍来的“电报”。想想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_____________。
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和将两张课桌隔开,一位同学分别在一张桌子同一位置敲一下,另一位同学在两种情况下贴着另一张桌面听到声音的时间不同。
(1)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______。
(2)甲实验证明了______。
(3)丙实验说明了______。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梳理】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质),介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等。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
4.声波的应用: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
(2)探测海水深度
(3)声纳
(4)超声波捕鱼
(5)B超
5.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在15时,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m/s。气温每升高1℃
,
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
米。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如果障碍物离人较远,使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在15℃空气中,距声源至少17米处反射),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差不到0.1秒,人们就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响。
回声的应用:回声可以用来测量距离。
测量原理: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
v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
四、声音和噪声
1.声音的三个特性(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指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
生活中的超声波:
蝙蝠在飞翔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牙刷
生活中的次声波:
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
在地震和海啸中大多数野生动物没有死亡,是因为它们能听到次声波。
响度
受振幅与声源距离的影响。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声学上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符号为dB。
音色
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的影响。生活中我们能辨别出演奏的乐器名称、区分动物的叫声等都是运用了音色的不同。
2.噪声。
(1)概念: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在物理特性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
(2)控制噪声的措施:
防止噪声的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国家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dB;居民住宅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50dB,夜间不超过40dB。
【典例精讲】
考点一
超声波与次声波
1.【广州】如图所示,根据图片所给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可知,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都比听觉范围要小,都只能听到一部分频率的声音。人和蝙蝠的听觉范围不完全相同: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而蝙蝠能听到1000~120000Hz的声音。
考点二
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宇航员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手在小提琴的不同位置上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答案:D
解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但不是直接对话,即使很近的距离也要通过无线电对话。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振动频率)而不是改变响度。
考点三
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
3.下列做法中,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罩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答案:D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和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小明在学习小提琴的演奏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
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G后填上所缺数据。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长度
材料
(1)A、B、C
(2)A、D、E
(3)100
1.02
(4)选择其中一根琴弦,弹拨后记录仪器测出的结果,然后将这根琴弦拉紧,用相同的力弹拨,再次记录仪器测出的结果,最后比较这两次的结果,得出结论
解析:
本题是探究影响音调与各因素的关系,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填写猜想时,未参考表中所列的项,导致建立的猜想在后续的验证中无法验证;填写G(铁材料)的数据时未参考表中其他数据,胡乱填写。
【基础训练】
1.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B
【详解】
A、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故A选项不正确;
B、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故B选项正确;
C、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所以此选项不正确;人的听觉不可能“延长”,故C选项不正确
D、在人们敲响大钟后,大钟的振动不会马上停止,故D选项不正确。
故选B。
2.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
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答案】C
【解析】
解答: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可以用分贝来计量,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等级的单位,而不是用来计量音调的高低的,故D错误;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所以AB错误。故选C.
3.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把声源用不同材料包裹好放进鞋盒里,小明逐步远离声源,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次实验时换用不同的发声装置
B.鞋盒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相同
C.实验中测得的距离越远,对应材料的隔声性能越好
D.该实验对周围环境的声音没有要求
【答案】B
【解析】
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把声源用不同材料包裹好放进鞋盒里,小明逐步远离声源,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该实践活动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每次实验时应控制发声装置不同,改变不同材料进行包裹,A说法错误;B正确;实验中测得的距离越远,对应材料的隔声性能越差,C说法错误;该实验对周围环境的声音有要求,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实验造成影响,D说法错误。
4.星期天,徐老师带着儿子到温瑞塘河去钓鱼,儿子非常兴奋,当看到水中有很多鱼游来时,便大声地叫喊:爸爸、鱼来了!刚要上钩的鱼都被叫声吓跑了,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答案】D
【详解】
由于水可以传播声音,当儿子大声叫喊时,儿子发出的声音经空气与水传到鱼所在的位置,鱼听到叫喊声而意识到有危险而跑掉了,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答案】A
【详解】
A.地震声波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这样鱼可以听到,故A正确;
B.雨滴打到地面时,地面和雨滴会振动发出声音,故B错误;
C.微弱的呼救声对搜救人员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发现了救援对象,这样就会有生还的希望,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响度太小,呼叫声不是噪声,故C错误;
D.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6.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答案】B
【解析】
先轻敲一下钟,再用力敲一下钟,因两次敲钟力度不同,振幅不同,所以听到钟发出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即响度改变了;选项ACD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
7.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
【答案】90
50
【详解】
[1][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8.每每皓月当空之际,中国人便容易对神话中的嫦娥仙女遐思不已。如今我国已经制定了“奔月”计划,前期探测工作已经开展,预计10年后将在月球上建立小区。登月时,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而一旦到了月球就只能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答案】真空
【分析】
登月时,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而一但到了月球,就只能靠无线电交流,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
(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
【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由高变低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
(2)图中从左向右敲击瓶子,声音的产生主要是水柱的振动。水柱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最左边的瓶子水柱最短,所以振动最快,音调最高;同理最右侧的音调最低,所以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由高变低;
(3)当用抽气机不断抽气时,手机播放的音乐声逐渐减弱直至无法听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0.(2014·浙江七年级期中)声音让我们的世界时而欢腾,时而优雅,“耳濡”声音,你对它是否越来越了然于心。
(1)马来西亚民航局飞行主管阿赫马德·尼扎尔称,用于搜索MH370航班的声呐系统现已运抵澳大利亚珀斯,接下来将利用声呐浮标找到坠入海洋的飞机黑匣子,还全世界真相,这也告诉我们声音可以在_______中传播。
(2)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有碰到球,球被弹起,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音叉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传给乒乓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听到由音叉发出的声音。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或液体)
振动
空气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利用声呐浮标找到坠入海洋的飞机黑匣子是通过超声波获得水下信息的,同时也说明液体(水)可以传声。
(2)由图可知,当敲响音叉时,音叉振动会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塑料小球处,因为声音能传递能量,所以塑料小球也会振动;当振动的音叉放在真空瓶子中时,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外面听不到声音。
11.(2019·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屮传播。声音不能在_____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_____。
【答案】真空
介质
【详解】
[1][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宇航员在月球上即使面对面,也要通过无线电设备进行通话;
12.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米/秒,声音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夏天下雷阵雨时,我们总是在见到闪电后再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振动
3
不能
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详解】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m/s;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才听到雷声;是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人们就先可得闪电(光),随后又听到雷声;
13.(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1)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2)当音调成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也会改变。如图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其中______的音调高,而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是乐音的;
(3)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声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超声波声呐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答案】介质
温度
A
甲
3000
不能
【解析】
【详解】
(1)[1][2]根据题意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3]由图像知道,相同时间内,A振动2.5次,B经过1次,A比B振动的快,即A的频率大,说明A的音调高;A比B偏离原位置大,A的振幅大,说明A的响度大;
[4]由图知道,甲图中的声音有规律,乙图中的声音无规律,又因为有规律的是乐音,无规律的是噪声,所以,甲是乐音的
(3)[5]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声信号。则该处的海深是:
;
由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接近真空的太空测距。
【课后练习】
1.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
)
A.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B.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C.此地有乐队出租
D.禁止停车
【答案】A
【详解】
此图的含义是禁止鸣笛,即不允许在此地鸣喇叭,这样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A.
2.(2019·浙江七年级期中)关于甲、乙、丙三个正在振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蝴蝶以每秒3次的频率上下挥动翅膀
乙:蝙蝠发出频率为1×105赫兹的振动
丙:被小锤敲击的音叉(频率为256赫兹)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直章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言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只能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答案】C
【详解】
甲、手臂以每秒2次的频率上下挥动,发出了声音,是声源,但这个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过低,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耳听不到;
乙、蝙蝠发出频率为1×105
Hz的振动,也发出了声音,是声源,但这个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过高,也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耳听不到;
丙、用小锤敲击频率为256Hz的音叉,音叉发出声音,是声源,音叉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听到音叉的声音。
故选C。
3.如图所示,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B
【详解】
轻敲鼓振动幅度小,响度小;重敲鼓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响度。故选B.
4.(2014·云南八年级期中)梁代诗人王籍的诗人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够分辨是蝉鸣和鸟鸣声,是根据(
)
A.响度
B.频率
C.音调
D.音色
【答案】D
【详解】
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因为禅和鸟的发声体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是蝉鸣声还是鸟鸣声,故选D符合题意。
5.(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下列关于乐音三要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
B.“震耳欲聋”是因为响度太大
C.钢琴上不同的琴键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音色不同
D.男“高”音歌唱家“高”声歌唱,前一个“高”指音调,后一个“高”指响度。
【答案】C
【详解】
A.“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太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钢琴发出声音的高低,即音调,由不同的琴键来控制,琴键自左到右,音调逐渐变高,故钢琴上不同的琴键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音调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男“高”音歌唱家“高”声歌唱,男“高”音是指他的声音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高”声歌唱说明声音大,即振幅大、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找一根长木棍,一位同学用针尖轻轻地刮木棍的一头(如图所示),刮木棍的沙沙声连他自己都听不清。另一位同学在木棍的另一头,把耳朵紧贴木棍,却能听到他拍来的“电报”。想想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_____________。
【答案】固体
【详解】
一位同学用针尖轻轻地刮木棍的一头,刮木棍的沙沙声连他自己都听不清。是因为刮木棍的声音需要通过空气传播到他自己的耳朵,而空气传声速度较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减弱,所以他自己都听不清刮木棍的沙沙声。
另一位同学在木棍的另一头,把耳朵紧贴木棍,刮木棍的声音通过木棍传入她的耳朵,固体的木棍传声速度较快,所以该同学能听到他拍来的“电报”。
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和将两张课桌隔开,一位同学分别在一张桌子同一位置敲一下,另一位同学在两种情况下贴着另一张桌面听到声音的时间不同。
(1)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______。
(2)甲实验证明了______。
(3)丙实验说明了______。
【答案】乙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快
【详解】
甲: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丙:两张课桌紧挨时,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声音大,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缝时,声音的传播要经过空气,声音小,说明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效果不如固体;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且固体传声效果好。
(1)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乙和丁。
(2)甲实验说明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丙实验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且固体传声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