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选择题集训3—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选择题集训3—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4 22:05:15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七年级期中)人听到声音的过程为(  )
A.声音→耳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
B.声音→耳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声音→耳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D.声音→耳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2.(2020·浙江丽水市·七年级期中)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容易晕车,有的人不容易晕车;有的人小时候晕车,长大后就不容易晕车了。这些都与下列哪个结构有关?(  )
A.耳蜗
B.鼓膜
C.前庭和半规管
D.听小骨
3.(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一束光是水中斜射向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2019·兰溪市聚仁学校七年级期中)某同学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加速和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A.耳蜗和前庭
B.鼓膜和听小骨
C.半规管和鼓膜
D.前庭和半规管
5.(2018·浙江临海市·七年级期末)2018年6月6日是第23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科学防控近视,关注孩子眼健康”,下列做法中能有效预防近视的是(  )
A.认真做眼保健操
B.走路、坐车时看书
C.写字时眼睛与书本靠的很近
D.长时间使用手机
6.(2018·浙江嘉兴市·七年级期末)感冒很容易引发中耳炎,严重的中耳炎有可能导致耳聋。这是因为中耳炎可能会损伤中耳的(  )
A.听觉感受器
B.听神经
C.鼓膜和听小骨
D.听觉中枢
7.(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小明用半圆形玻璃砖研究光的折射。她让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到玻璃砖的圆心后,发现光线最终从玻璃砖射出,回到了空气中。下列哪幅图能正确反映实验时的光路(  )
A.
B.
C.
D.
8.(2018·浙江嘉兴市·七年级期末)人的感觉器官时刻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利用这些感觉可使人更好地生存。下列有关感觉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触觉,感知物体形状
B.利用冷热觉,感知冷暖
C.利用味觉,感知气味
D.利用嗅觉,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9.(2020·浙江七年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
B.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C.植物体一定由六大器官构成
D.草履虫利用纤毛游动,所以纤毛是其运动器官
10.(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C.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D.人体嗅觉有“适应性”主要是人体嗅觉神经末梢易疲劳
11.(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舌头味蕾对下列食物的刺激最不敏感的是(

A.可乐
B.鸡汤
C.馒头
D.糖水
12.(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C.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D.晕车与[4]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13.(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14.(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重要因素之一。下列措施不能直接减弱噪声的是(

A.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
B.给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检测仪
D.纺织工人在车间工作时戴上耳罩
15.(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学习科学知识时,如果用流程图将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联系起来,便于我们梳理和掌握。下面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人一生要经历的时期:婴儿期→幼儿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B.听觉的形成:声波→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C.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
D.蝗虫的生长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16.(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周一早上我们都会进行升旗仪式,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1]听小骨
B.[2]半规管
C.[3]耳蜗
D.[4]鼓膜
17.(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①声波
②听觉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18.(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A.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B.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C.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发射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9.(2019·浙江九年级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皮肤里的感觉器主要有四种,即触觉、痛觉、冷觉和热觉感受器
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20.(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希列事件,以下几幅流程图中,错误的是(

A.青蛙的发育过程:
B.
C.种子植物的受精:
D.蝗虫的发育过程: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七年级期中)人听到声音的过程为(  )
A.声音→耳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
B.声音→耳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声音→耳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D.声音→耳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答案】C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C正确。
故选:C。
2.(2020·浙江丽水市·七年级期中)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容易晕车,有的人不容易晕车;有的人小时候晕车,长大后就不容易晕车了。这些都与下列哪个结构有关?(  )
A.耳蜗
B.鼓膜
C.前庭和半规管
D.听小骨
【答案】C
【详解】
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一束光是水中斜射向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归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一束光由水中斜射向空气,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C正确。
故选C。
4.(2019·兰溪市聚仁学校七年级期中)某同学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加速和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A.耳蜗和前庭
B.鼓膜和听小骨
C.半规管和鼓膜
D.前庭和半规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坐过山车时,闭上眼睛,但仍能感觉到过山车的翻滚、左右转动,是前庭和半规管的作用。
考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2018·浙江临海市·七年级期末)2018年6月6日是第23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科学防控近视,关注孩子眼健康”,下列做法中能有效预防近视的是(  )
A.认真做眼保健操
B.走路、坐车时看书
C.写字时眼睛与书本靠的很近
D.长时间使用手机
【答案】A
【详解】
A.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容易导致近视,正确。
B.走路、坐车时看书,容易形成近视眼,看书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错误。
C.写字时眼睛与书本靠的很近容易形成近视眼,读书时眼与书的距离约33厘米,错误。
D.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容易导致近视,错误。
故选:A。
6.(2018·浙江嘉兴市·七年级期末)感冒很容易引发中耳炎,严重的中耳炎有可能导致耳聋。这是因为中耳炎可能会损伤中耳的(  )
A.听觉感受器
B.听神经
C.鼓膜和听小骨
D.听觉中枢
【答案】C
【详解】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得了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损伤鼓膜、听小骨,使产生振动、传导声波的功能丧失,导致耳聋,故选C。
7.(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小明用半圆形玻璃砖研究光的折射。她让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到玻璃砖的圆心后,发现光线最终从玻璃砖射出,回到了空气中。下列哪幅图能正确反映实验时的光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光先由空气垂直射入玻璃砖时,方向不发生改变,当由玻璃砖斜射向空气中时,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故AD错;当光先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靠近法线,由玻璃砖垂直射入空气时,方向不发生改变,故B错,C正确;应选C.
8.(2018·浙江嘉兴市·七年级期末)人的感觉器官时刻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利用这些感觉可使人更好地生存。下列有关感觉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触觉,感知物体形状
B.利用冷热觉,感知冷暖
C.利用味觉,感知气味
D.利用嗅觉,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答案】C
【详解】
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利用触觉能感知物体形状,利用冷热觉能感知冷暖,利用嗅觉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利用味觉能感知味道而不是气味,可见C错误。
故选:C。
9.(2020·浙江七年级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
B.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C.植物体一定由六大器官构成
D.草履虫利用纤毛游动,所以纤毛是其运动器官
【答案】A
【详解】
A.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A正确。
B.植物的主要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上皮组织是动物的组织,B错误。
C.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但低等的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C错误。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利用纤毛游动,所以纤毛不是其运动器官,D错误。
故选:A。
10.(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C.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D.人体嗅觉有“适应性”主要是人体嗅觉神经末梢易疲劳
【答案】D
【详解】
A、人体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B正确。
C、皮肤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保护生命安全,C正确。
D、人体嗅觉有“适应性”主要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D错误。
故选:D。
11.(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舌头味蕾对下列食物的刺激最不敏感的是(

A.可乐
B.鸡汤
C.馒头
D.糖水
【答案】C
【详解】
人体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觉混合的结果。舌面的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需经过消化变成麦芽糖或葡萄糖后才有甜味,所以在可乐、鸡汤、糖水和馒头中,舌头味蕾对馒头的刺激最不敏感。
故选:C。
12.(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C.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D.晕车与[4]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答案】A
【详解】
A、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形成听觉的部位应是听觉中枢而不是6耳蜗,故符合题意。
B、鼻咽部感染,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故不符合题意。
C、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鼓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故不符合题意。
D、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当人体的半规管和前庭过度敏感,就易出现晕车,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答案】B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B。
14.(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重要因素之一。下列措施不能直接减弱噪声的是(

A.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
B.给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安装噪声检测仪
D.纺织工人在车间工作时戴上耳罩
【答案】C
【详解】
A.在道路两旁、建筑物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排气管上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噪声监测仪只能检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在纺织车间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
15.(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学习科学知识时,如果用流程图将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联系起来,便于我们梳理和掌握。下面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人一生要经历的时期:婴儿期→幼儿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B.听觉的形成:声波→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C.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
D.蝗虫的生长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答案】C
【详解】
A.人在出生后,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A错误。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之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即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B错误。
C.绿色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后,花的一些结构逐渐凋谢,子房继续发育,形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C正确。
D.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它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若虫→成虫,D错误。
故选:C。
16.(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周一早上我们都会进行升旗仪式,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1]听小骨
B.[2]半规管
C.[3]耳蜗
D.[4]鼓膜
【答案】C
【详解】
A.[1]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A不符合题意。
B.[2]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没有听觉感受器,B不符合题意。
C.[3]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C符合题意。
D.[4]鼓膜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振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①声波
②听觉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答案】A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A正确。
故选:A。
18.(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A.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B.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C.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发射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详解】
A.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路面和潮湿的路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故A错误;
B.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B正确;
C.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镜面发射,故C错误;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19.(2019·浙江九年级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皮肤里的感觉器主要有四种,即触觉、痛觉、冷觉和热觉感受器
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答案】D
【详解】
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细胞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A正确。
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B正确。
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感受器越多,皮肤得感觉越灵敏,C正确。
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D错误。
20.(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希列事件,以下几幅流程图中,错误的是(

A.青蛙的发育过程:
B.
C.种子植物的受精:
D.蝗虫的发育过程:
【答案】A
【详解】
A.青蛙的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故A错误。
B.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B正确。
C.种子形成时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种子萌发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位,因此胚发育成新植物幼苗。即种子植物的受精卵→胚→新植物的幼苗,故C正确。
D.蝗虫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成虫,故D正确。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