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选择题集训5—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选择题集训5—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4 22:06:59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瞳孔
C.耳蜗、视网膜
D.咽鼓管、脉络膜
2.(2019·浙江七年级课时练习)在科学研究中关于人的感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感觉总是正确的
B.光凭人的感觉有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C.人的感觉有很大的局限性
D.有许多时候需要借助仪器进行观察
3.(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4.(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
D.a端变粗,b端变细
6.(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7.(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8.(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A.始终菱形
B.从菱形到三角形
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
D.始终圆形
9.(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  )
A.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
B.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C.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D.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
10.(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光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11.(2020·杭州市锦绣中学九年级月考)(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
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12.(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2017年5月7日,第十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金标马拉松大赛在市政府广场鸣枪开赛。比赛中运动奋力向前、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①保护
②排汗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人的感觉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灵敏。这是因为(??
?
)
A.味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产生嗅觉不敏感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接受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14.(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反射红光
C.桃花吸收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5.(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访问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焦点之内才能成清晰的像
16.(2019·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甲、乙、丙三名士兵并排站在鱼塘边同时正对着前方水下的鱼瞄准射击。结果甲未击中鱼,射在鱼的上方;乙也未击中鱼,射在鱼的下方;丙刚好射中鱼。由此可以推断(  )
A.甲、乙均未瞄准鱼
B.乙、丙均未瞄准鱼
C.甲、丙均未瞄准鱼
D.只有丙一个人瞄准了鱼
17.(2019·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平面XOY上,平面镜M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0)点处,当一发光点S从坐标原点沿-x方向运动过程中,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的像(  )
A.0到-1区域
B.-1到-2区域
C.0到-∞区域
D.-2到-4区域
18.(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19.(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由于凸透镜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弱,故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射入时长。有一种感光胶片叫红外线胶片,它对可见光不敏感,而红外线却能使它感光。这种胶片可用普通相机进行红外摄影。现有一幅书上的图片用普通胶片摄影时刚好成等大的像,现换成红外线胶片,若仍要成等大的像,则应该(  )
A.增大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B.减小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C.减小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D.增大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20.(2020·杭州市锦绣中学九年级月考)(陕西中考)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试卷第1页,总3页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瞳孔
C.耳蜗、视网膜
D.咽鼓管、脉络膜
【答案】C
【详解】
A.
外耳道是传导声波;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
就是它的颜色。所以不符合题意;
B.
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瞳孔能调节眼球的大小,控制进光量,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使眼睛适应明暗程度不同的环境。所以不符合题意;
C.
耳蜗有对声音敏感的细胞,能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所以符合题意;
D.
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中耳内的空气跟外界空气相通,使鼓膜内,外的气压维持平衡,这样鼓膜才能很好的振动。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19·浙江七年级课时练习)在科学研究中关于人的感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感觉总是正确的
B.光凭人的感觉有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C.人的感觉有很大的局限性
D.有许多时候需要借助仪器进行观察
【答案】A
【详解】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且任何一种感觉都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的感觉不一定正确的,光凭人的感觉有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的感觉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许多时候需要借助仪器进行观察。
故选A。
3.(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详解】
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可见D正确。
故选D
4.(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静的池塘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可使小猫通过水面成像,并且它的像与它本身关于池塘的水面对称,通过观察,只有C图符合这一特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5.(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
D.a端变粗,b端变细
【答案】C
【详解】
因此时b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因a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细,b端变粗。故选C。
6.(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应选A。
7.(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夜晚急行军时,小丁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在某处,他们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水面比较光滑,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而地面比较粗糙,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
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月光照到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线几乎全射入眼睛,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射入眼睛的很少,故看到积水亮.
8.(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海宁中考)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甲不动。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
A.始终菱形
B.从菱形到三角形
C.从菱形到三角形最后圆形
D.始终圆形
【答案】C
【详解】
图中卡片乙向左移动前,孔的形状是菱形的,孔比较大,由于光沿直线后面光斑的形状是菱形的,随着卡片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变化变成三角形,但由于孔比较大,还是变成三角形后并且逐渐变小,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孔成的像(小孔成像),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
故C正确.
9.(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  )
A.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
B.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C.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D.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
【答案】A
【详解】
红光照在白衬衣上时,白衬衣把红光反射出去,看上去就是红色;蓝裤子只反射蓝色光,红光照上时没有光被反射出去,所以看上去就是黑色;黑皮鞋所有的色光都不反射,所以红光照上去,仍旧是黑色;由此分析应当是红衬衣、黑裤子、黑皮鞋,所以选项A正确。
10.(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的电热丝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光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答案】B
【解析】
电热丝的温度较高时,会放出红外线;由于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所以看到的淡红色的光并不是红外线.故选B.
11.(2020·杭州市锦绣中学九年级月考)(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  )
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
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答案】D
【解析】
做小孔成像实验时,成倒立的等大的像;若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使烛焰所成的像变大,故D正确;
若更换更大的蜡烛、扩大小孔的直径和改变小孔的形状都不能在半透明纸上成放大的烛焰像,A、B、C错误。
故选D.
12.(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2017年5月7日,第十届黄河口(东营)国际金标马拉松大赛在市政府广场鸣枪开赛。比赛中运动奋力向前、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①保护
②排汗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汗腺分泌的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等,因此皮肤还具有排泄作用。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量增多,需要通过扩张血管和增加汗液分泌来调节体温,同时随汗液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废物。因此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②③符合题意。
13.(2019·德清县武康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单元测试)人的感觉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灵敏。这是因为(??
?
)
A.味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产生嗅觉不敏感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接受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答案】D
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时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详解】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鼻腔是呼吸道的组成器官,其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又清洁作用;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黏膜中还有嗅细胞,当人体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肿胀,会堵塞空气进出的通道,嗅细胞也就嗅出不到气味的刺激,所以会感到呼吸困难、闻不到食物的香味。故选D。
14.(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反射红光
C.桃花吸收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详解】
花是不透明的物体,桃花呈现红色是由于它可以反射红光,故ACD错误,B正确。
15.(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访问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焦点之内才能成清晰的像
【答案】C
【详解】
A.二维码不是光源,看到的二维码是因为二维码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A错误;
B.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B错误;
C.由摄像头的工作原理可知,其镜头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C正确;
D.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D错误。
16.(2019·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甲、乙、丙三名士兵并排站在鱼塘边同时正对着前方水下的鱼瞄准射击。结果甲未击中鱼,射在鱼的上方;乙也未击中鱼,射在鱼的下方;丙刚好射中鱼。由此可以推断(  )
A.甲、乙均未瞄准鱼
B.乙、丙均未瞄准鱼
C.甲、丙均未瞄准鱼
D.只有丙一个人瞄准了鱼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于水的折射作用,人们在水面上所看到的“鱼”,实际上是鱼的虚像,且其位置在鱼的上方.故说瞄准“鱼”者其实是瞄准了鱼的虚像,因而也就射不中实在的鱼.因此可以说.瞄准“鱼”者射不中,射中者未“瞄准”,即丙肯定没有瞄准鱼,由于甲虽未射中,但射在鱼在上方,说明甲是射在鱼的虚像位置,说明其是瞄准“鱼”的,乙射在鱼的下方,说明乙瞄准的是鱼的像的下方,故B正确.ACD错误。
17.(2019·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平面XOY上,平面镜M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0)点处,当一发光点S从坐标原点沿-x方向运动过程中,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的像(  )
A.0到-1区域
B.-1到-2区域
C.0到-∞区域
D.-2到-4区域
【答案】D
【详解】
人眼位于坐标点(2,0)上,x坐标,x=2关于0对称点是-2,x=2关于-1对称点是-4,因为一块平面镜水平放置,所以发光点经过x轴[-2,-4]之间会被看到。
故D正确。
18.(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答案】B
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
【详解】
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选B。
19.(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由于凸透镜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弱,故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射入时长。有一种感光胶片叫红外线胶片,它对可见光不敏感,而红外线却能使它感光。这种胶片可用普通相机进行红外摄影。现有一幅书上的图片用普通胶片摄影时刚好成等大的像,现换成红外线胶片,若仍要成等大的像,则应该(  )
A.增大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B.减小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C.减小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D.增大物距,缩短暗箱长度
【答案】A
【详解】
由于玻璃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线弱,因而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线射入时长。若可见光正好在胶片上成像,当红外线入射时,由于焦距变大,相当于物镜间距变小,要成清晰的像,则胶片必须远离相机透镜,即使物距增大;成等大的像,则像距等于物距等于2f(2倍焦距),焦距变长了,则像距也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
20.(2020·杭州市锦绣中学九年级月考)(陕西中考)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
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由实验可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A错误;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音调高,故B错误;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响度变小的缘故,故C错误;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D正确;故应选D。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