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选择题集训2—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选择题集训2—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4 22:08:02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杭州市·七年级期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落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物像.光到达视网膜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A.角膜一晶状体一房水一玻璃体一视网膜
B.角膜一玻璃体一晶状体一房水一视网膜
C.角膜一晶状体一玻璃体一房水一视网膜
D.角膜一房水一晶状体一玻璃体一视网膜
【答案】D
【详解】
视觉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故选D。
2.(2020·浙江余姚市·九年级一模)2020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保持听力,终生受益”。下列关于听力、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听觉的部位是耳蜗,因为耳蜗内有听觉细胞
B.孕前做耳聋基因检查可降低先天性耳聋风险,因为基因决定性状
C.遇到巨大响声时张开嘴,这样可使鼓膜两侧的气压保持平衡
D.使用耳机听音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输出值的60%,因为音调太高会令人烦躁
【答案】A
【详解】
A.形成听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孕前做耳普基因检查可降低先天性耳聋风险,因为基因决定性状,B正确。
C.遇到巨大响声时张开嘴,这样可使鼓膜两侧的气压保持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C正确。
D.使用耳机听音时音量不要太大,因为声音太响会影响听力健康,D正确。
故选A。
23.(2020·浙江嘉兴市·九年级一模)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从物理运动到化学变化,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你在剧烈运动后就会汗流浃背,
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A.体温平衡
B.血糖平衡
C.氧气平衡
D.水分平衡
【答案】A
【详解】
在剧烈运动时,大汗淋漓,通过皮肤散热多,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故选A。
4.(2020·浙江宁波市·宁波咸祥中学八年级期中)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眼和耳都是人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B.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C.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刺激
【答案】B
【详解】
A.人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A正确。
B.人的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而不是视网膜,B错误。
C.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C正确。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D正确。
5.(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内耳的主要作用是(

A.形成听觉和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化
B.感受声波刺激、形成听觉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C.形成听觉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刺激,产生兴奋
D.感受声波刺激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答案】D
【分析】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够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化,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故选:D。
6.(2019·浙江七年级期中)小宛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判断其是否在上坡行驶,感受这种刺激的结构位于(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半规管
C.前庭和耳蜗
D.鼓室和耳蜗
【答案】B
【详解】
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因此小宛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判断其是否在上坡行驶,感受这种刺激的结构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故选:B。
7.(2016·浙江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嗅觉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但都不如人的嗅觉灵敏
B.较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会降低感受性是由于气味逐渐变淡造成的
C.小孩子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
D.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答案】D
【分析】
嗅觉的特点:
(1)嗅觉的适应性;
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狗比人高1200倍。
(3)随着人的成长,嗅觉灵敏度越来越低;
婴儿的嗅觉灵敏度比成人高。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详解】
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狗比人高1200倍,A错误。
B.较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会降低感受性是由于嗅觉的适应性造成的,而不是气味逐渐变淡,“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就是此原因,B错误。
C.随着人的成长,嗅觉灵敏度越来越低,C错误。
D.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如猫对老鼠、鱼的敏感程度较强,D正确。
8.(2017·浙江七年级期中)关爱眼睛,远离近视,下列关于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是人眼主要的折光系统
B.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大小可以调节
C.成像在视网膜上,且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光线经过折光系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答案】C
【详解】
A.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是人眼主要的折光系统,故A错误;
B.人之所以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故B错误;
C.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首先是光线透过眼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并在视网膜中形成物像,同时兴奋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然后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故D错误。
故选C。
9.(2017·浙江七年级期中)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以下几种分析中,合理的是(  )
A.人体的舌上有许多味蕾,产生甜味的部位是舌尖
B.人体皮肤中有触觉、痛觉、冷热觉几种感觉的感受器
C.人体容易晕车是因为听小骨和半规管的感受器对刺激过于敏感
D.人体在感冒时嗅觉不灵敏是因为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答案】B
【详解】
A.舌头的不同部位上的味蕾,对味觉的感受程度又不尽相同: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辣味最敏感,舌头及两侧的味蕾对咸味最敏感,舌尖两侧的味蕾还对酸味最敏感,但是甜味在大脑皮层形成而不是舌尖,A错误。
B.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具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几种感觉的感受器,B正确。
C.人容易晕车是因为前庭和半规管内的感受器对轻微刺激过度敏感造成的,C错误。
D.人在伤风感冒鼻腔堵塞时,对气味很不敏感,原因是鼻腔内的嗅细胞被覆盖,不是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D错误。
故选:B。
掌握感受器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2020·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中)对下图中的盲道和手语翻译,分析错误的是
A.盲道地砖表面的凸起,可刺激盲人足底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
B.盲人在盲道上平稳地行走,是由于小脑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C.手语翻译者做出的手势,可在听力障碍者的眼球中形成视觉
D.听力障碍者通过手语获得信息并做出反应,这一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详解】
盲道地砖表面的突起,可刺激盲人足底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中的躯体感觉中枢,再由躯体运运动中枢发出指令来完成行走动作,A正确;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所以盲人在盲道上平稳地行走,是由于小脑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B正确;手语翻译者做出的手势可在听力障碍者的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C错误;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听力障碍者通过手语获得信息并作出反应,这是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C。
11.(2020·浙江九年级)骆驼在沙漠中,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晚上最多能将体温降至34℃。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够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天晚上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第二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②白天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以达到的温度;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当环境周围的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由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同时,汗的排出量也增多。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人体(或动物)的一部分热量。所以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减少出汗量,错误;②白天的体温高,可减少出汗量,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份量,正确;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并不能吸收空气中水份,错误;④夜晚体温越低,第二天就需要越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正确;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正确。
故选:B。
12.(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所示是小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情景示意图,工作原理与此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器件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答案】C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并且要知道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
【详解】
由题知,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选C。
13.(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
B.漫反射也遵循反射定律
C.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则入射角为60°
D.太阳发出的光传到地球约需500秒,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108千米
【答案】A
【分析】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根据光速v=3×108m/s,可利用计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详解】
A.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当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0°,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则入射角为6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太阳发出的光传到地球约需500s,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
B.用冰透镜取火
C.用镜使阳光射入并底
D.形成手影
【答案】C
【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详解】
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冰透镜取火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的作用,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用镜子使阳光射入井底,利用了光的反射,故C符合题意;
D.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D不符合题意。
15.(2017·浙江七年级期中)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答案】D
【分析】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其它色光照在它上面时全部被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色。
【详解】
用红光照射白色瓷盘、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白色瓷盘,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故瓷盘呈现红色;红色的苹果反射红光,故呈现红色;黄色香蕉,吸收红色的光,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故呈现黑色。
故选D。
16.(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厘米,则该水球的焦距可能是(  )
A.8厘米
B.15厘米
C.20厘米
D.40厘米
【答案】A
【详解】
图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与水球焦距的关系是大于2倍焦距,即30cm>2f,则f<15cm.
故选A.
17.(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香水,透明玻璃瓶盖形状各异,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
凸透镜有会聚作用故又称聚光透镜.
【详解】
四瓶香水透明玻璃瓶盖形状各异,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的应该是B瓶口,因为B瓶口是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故选B。
18.(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
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
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D
【详解】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应选D.
19.(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耳的结构中,与产生听觉无关的是(  )
A.咽鼓管
B.听小骨
C.耳蜗
D.鼓膜
【答案】A
【分析】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咽鼓管与产生听觉无关。
故选:A。
20.(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不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嗅神经
B.皮肤
C.耳
D.眼
【答案】A
【详解】
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眼有视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鼻有嗅觉作用,舌(味蕾)能够感受味觉,皮肤有感觉、触觉等作用。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多数是依靠眼的视觉作用,其次是听觉。嗅神经是神经而不是器官,A符合题意。
故选:A。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杭州市·七年级期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落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物像.光到达视网膜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A.角膜一晶状体一房水一玻璃体一视网膜
B.角膜一玻璃体一晶状体一房水一视网膜
C.角膜一晶状体一玻璃体一房水一视网膜
D.角膜一房水一晶状体一玻璃体一视网膜
2.(2020·浙江余姚市·九年级一模)2020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保持听力,终生受益”。下列关于听力、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听觉的部位是耳蜗,因为耳蜗内有听觉细胞
B.孕前做耳聋基因检查可降低先天性耳聋风险,因为基因决定性状
C.遇到巨大响声时张开嘴,这样可使鼓膜两侧的气压保持平衡
D.使用耳机听音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输出值的60%,因为音调太高会令人烦躁
23.(2020·浙江嘉兴市·九年级一模)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从物理运动到化学变化,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你在剧烈运动后就会汗流浃背,
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A.体温平衡
B.血糖平衡
C.氧气平衡
D.水分平衡
4.(2020·浙江宁波市·宁波咸祥中学八年级期中)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说明眼和耳都是人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B.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C.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刺激
5.(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内耳的主要作用是(

A.形成听觉和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化
B.感受声波刺激、形成听觉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C.形成听觉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刺激,产生兴奋
D.感受声波刺激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6.(2019·浙江七年级期中)小宛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判断其是否在上坡行驶,感受这种刺激的结构位于(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半规管
C.前庭和耳蜗
D.鼓室和耳蜗
7.(2016·浙江七年级期中)下列关于嗅觉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但都不如人的嗅觉灵敏
B.较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会降低感受性是由于气味逐渐变淡造成的
C.小孩子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
D.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8.(2017·浙江七年级期中)关爱眼睛,远离近视,下列关于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是人眼主要的折光系统
B.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大小可以调节
C.成像在视网膜上,且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光线经过折光系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9.(2017·浙江七年级期中)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以下几种分析中,合理的是(  )
A.人体的舌上有许多味蕾,产生甜味的部位是舌尖
B.人体皮肤中有触觉、痛觉、冷热觉几种感觉的感受器
C.人体容易晕车是因为听小骨和半规管的感受器对刺激过于敏感
D.人体在感冒时嗅觉不灵敏是因为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掌握感受器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2020·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中)对下图中的盲道和手语翻译,分析错误的是
A.盲道地砖表面的凸起,可刺激盲人足底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
B.盲人在盲道上平稳地行走,是由于小脑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C.手语翻译者做出的手势,可在听力障碍者的眼球中形成视觉
D.听力障碍者通过手语获得信息并做出反应,这一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11.(2020·浙江九年级)骆驼在沙漠中,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晚上最多能将体温降至34℃。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够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天晚上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第二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②白天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以达到的温度;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所示是小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情景示意图,工作原理与此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器件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13.(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
B.漫反射也遵循反射定律
C.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则入射角为60°
D.太阳发出的光传到地球约需500秒,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108千米
14.(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
B.用冰透镜取火
C.用镜使阳光射入并底
D.形成手影
15.(2017·浙江七年级期中)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16.(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厘米,则该水球的焦距可能是(  )
A.8厘米
B.15厘米
C.20厘米
D.40厘米
17.(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香水,透明玻璃瓶盖形状各异,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的是(  )
A.
B.
C.
D.
18.(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
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
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19.(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耳的结构中,与产生听觉无关的是(  )
A.咽鼓管
B.听小骨
C.耳蜗
D.鼓膜
20.(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不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嗅神经
B.皮肤
C.耳
D.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