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 )
A.f甲>f乙>f丙
B.f乙>f丙>f甲
C.f乙>f甲>f丙
D.f丙>f乙>f甲
【答案】B
【详解】
物距相同,甲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甲
,
解得f甲<6cm。
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u<f乙;即f乙>12cm;
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f丙>u>f丙
,
解得12cm>f丙>6cm。。
所以,f乙>f丙>f甲;
故B正确ACD错误。
2.(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如图所示,正确的平面镜成像图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
把像与物上对应的点连接,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该是:连线与镜面垂直,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根据这两条判断出选项C正确。
3.(2020·浙江宁波市·宁波咸祥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答案】B
【详解】
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故B正确;
C、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C错误。
D、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故D错误。故选:B。
4.(2020·全国九年级一模)今年3月某晚,大多数地区可看到近十九年来最大的“超级月亮”,即图中近地点月亮。下列有关“超级月亮”说法正确的是???
(???????
)
A.那天晚上的月相是满月???????????????????????????????????????
B.暗区是月球表面的高地
C.太阳光在这区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D.“超级月亮”是由于那天月球体积变大
【答案】A
【详解】
A.
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星球,但不是液态,故A错误;
B.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故B错误;
C.
构成八大行星的大部分物质和构成太阳的物质在太阳系初形成时是一体的,属于同一团物质。这团物质在作高速自旋运动,一些物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出来,它们一般是从太阳的赤道附近被甩出来的,因为那儿的离心力最大。可以说只有太阳的赤道部分的物质才会被甩出来,构成八大行星的大部分物质就是从那儿被甩出来的。从那儿被甩出来的物质的运动面是一样的,都是沿着太阳的赤道面被甩出,因此行星几乎是在同一个面中运动,那就是太阳的赤道面,故C正确;
D.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成正比,故太阳越远的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周期越长,故D错误;
5.(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在一张纸片上剪出一个方形孔,将纸片置于足够的高度,让太阳光垂直照射
在纸片上,光线通过方形孔在地面上照出的光斑形状(
)
A.一定是方形的
B.一定是圆形的
C.可能是方形的,也可能是圆形的
D.既不是方形的,也不是圆形的
【答案】B
【详解】
该现象为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地面上形成的光斑为太阳的实像,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也是圆形的。故B正确。
6.(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在学习“光的传播”后,小明做了一个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②在
A
点处慢慢注入海波溶液后光线发生了弯曲;③搅拌均匀后光线又变直。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答案】D
【详解】
A.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光在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B错误;
C.光在均匀的海波溶液里可以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光在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
7.(2018·杭州市采荷中学七年级月考)在“观察蜗牛有哪些感觉”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恰当的是
A.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
处于阴影中
B.是否有触觉:用你的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
C.是否有听力: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5厘米处,用力鼓掌
D.是否有嗅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
【答案】C
【详解】
A、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A正确;
B、是否有触觉:用你的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我们发现蜗牛会把身体缩进壳里,说明蜗牛具有触觉,B正确;
C、是否有听力: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约10厘米,用力鼓掌,若发现蜗牛会向远离掌声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听觉,若继续前行,说明没有听觉。在5厘米处距离太近,C错误;
D、是否有嗅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D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C。
8.(2020·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中)图所示,某人站在同一地点,将照相机的镜头做如下调整拍远近不同位置的人像,如果这些图片都很清晰,底片人像中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详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可知,像距越大,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的像就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像距的大小来确定像的大小;在上面的四种情况中,甲的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最大,即像距最大,所以这种情况下底片上人的像最大;
9.(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答案】C
【详解】
AB.小科在窗玻璃上看到的另一个“自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B错误;
C.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故C正确;
D.像的大小与人相等,人靠近,像大小不变,故D错误。
10.(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叉鱼时,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S表示鱼,S′表示鱼的像,如图所示,光路正确规范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
AB、叉鱼时,渔民看到鱼的像,光线是从水中射向空气进入人眼,图中光线传播方向画反了,故AB错误;
CD、叉鱼时,渔民看到鱼的像,光线是从水中射向空气进入人眼,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的位置偏高,因此看到像的光线应该用虚线,故C错误,D正确。
11.(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答案】D
【详解】
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通过触压觉,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等,通过冷、热觉感受器可以感知物体的冷热等多种信息。皮肤上的感受器越多,皮肤感觉越灵敏,因此,皮肤上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ABC说法正确。
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D说法错误。
故选D。
12.(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答案】D
【详解】
A、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因此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可以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故A错误;
B、当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不能看到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
C、虚像是正立的,同时是放大的,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不可能看到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故C错误;
D、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因此,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能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故D正确。
故选D。
13.(2018·余姚市小曹娥镇初级中学八年级月考)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物象和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角膜、视网膜
B.晶状体、视网膜
C.视网膜、脉络膜
D.视网膜、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视觉的形成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物象和视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大脑皮层。
14.(2019·浙江柯桥区·七年级期中)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其中不包括( )
A.酸
B.甜
C.苦
D.辣
【答案】D
【详解】
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
故选:D。
15.(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A
【详解】
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水中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电影院的荧幕做的很粗糙,光线射到上面能发生漫反射,使坐在电影院的任一角落里,都能看清屏幕上的图象,故D错误.
故选:A.
16.(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答案】C
【详解】
AB.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0cm=2f,则f=10cm,故AB错误;
C.当物距是3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故C正确;
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
故应选C。
17.(2020·浙江温州市·九年级一模)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水中的鸡蛋变“大”
B.鸟的倒影
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
D.墙壁上出现手影
【答案】D
【解析】
A.
水中的鸡蛋变“大”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A错误.
B.
鸟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B错误.
C.
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C错误.
D.
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D正确.
故选D.
18.(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触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答案】C
【详解】
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眼有视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鼻有嗅觉作用,舌(味蕾)能够感受味觉,皮肤有感觉、触觉等作用。人体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视觉、嗅觉、味觉。C符合题意。
19.(2020·浙江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答案】C
【详解】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当MN分开后,猫在两个镜子中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故ABD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
20.(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下列有关感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靠的是触觉
B.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C.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D.各种感觉分别在相应的感觉器官里形成
【答案】D
【详解】
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靠的是触觉,A正确;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狗比人高1200倍,B正确;麻、辣、涩等是由于剌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C正确;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皮肤是触觉器官,但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D错误。
试卷第1页,总3页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 )
A.f甲>f乙>f丙
B.f乙>f丙>f甲
C.f乙>f甲>f丙
D.f丙>f乙>f甲
2.(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如图所示,正确的平面镜成像图是( )
A.
B.
C.
D.
3.(2020·浙江宁波市·宁波咸祥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要使屏幕上二堆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4.(2020·全国九年级一模)今年3月某晚,大多数地区可看到近十九年来最大的“超级月亮”,即图中近地点月亮。下列有关“超级月亮”说法正确的是???
(???????
)
A.那天晚上的月相是满月???????????????????????????????????????
B.暗区是月球表面的高地
C.太阳光在这区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D.“超级月亮”是由于那天月球体积变大
5.(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在一张纸片上剪出一个方形孔,将纸片置于足够的高度,让太阳光垂直照射
在纸片上,光线通过方形孔在地面上照出的光斑形状(
)
A.一定是方形的
B.一定是圆形的
C.可能是方形的,也可能是圆形的
D.既不是方形的,也不是圆形的
6.(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在学习“光的传播”后,小明做了一个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②在
A
点处慢慢注入海波溶液后光线发生了弯曲;③搅拌均匀后光线又变直。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7.(2018·杭州市采荷中学七年级月考)在“观察蜗牛有哪些感觉”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恰当的是
A.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
处于阴影中
B.是否有触觉:用你的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
C.是否有听力: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5厘米处,用力鼓掌
D.是否有嗅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
8.(2020·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中)图所示,某人站在同一地点,将照相机的镜头做如下调整拍远近不同位置的人像,如果这些图片都很清晰,底片人像中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10.(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叉鱼时,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S表示鱼,S′表示鱼的像,如图所示,光路正确规范的是( )
A.????????????????
B.????????????????
C.????????????????
D.
11.(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12.(2020·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七年级月考)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13.(2018·余姚市小曹娥镇初级中学八年级月考)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物象和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角膜、视网膜
B.晶状体、视网膜
C.视网膜、脉络膜
D.视网膜、大脑皮层
14.(2019·浙江柯桥区·七年级期中)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其中不包括( )
A.酸
B.甜
C.苦
D.辣
15.(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16.(2020·浙江七年级单元测试)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17.(2020·浙江温州市·九年级一模)下列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水中的鸡蛋变“大”
B.鸟的倒影
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
D.墙壁上出现手影
18.(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触觉、冷觉
C.视觉、嗅觉、味觉
D.触觉、听觉、味觉
19.(2020·浙江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20.(2018·浙江七年级期中)下列有关感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靠的是触觉
B.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C.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D.各种感觉分别在相应的感觉器官里形成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