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杭州市·)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借助网络,在“空中课堂”与老师相见。同学们在线学习时的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部位分别位于如图中的( )
A.6、a、e
B.3、c、e
C.4、c、f
D.3、d、g
2.(2020·浙江八年级月考)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A.声波→耳→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B.声波→外耳→中耳→内耳
C.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D.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
3.(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如图)。下列关于构成皮肤组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表皮位于皮肤表面,细胞排列紧密,有保护作用,是保护组织
B.骤遇寒冷,立毛肌收缩全身起鸡皮疙瘩,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C.一针见血,说明皮肤内分布着血管,其中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D.真皮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属于神经组织
4.(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上课准备,接受铃声的刺激和产生听觉的部位分别是( )
A.鼓膜、耳蜗
B.耳蜗、大脑
C.听小骨、大脑
D.鼓膜、大脑
5.(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学习科学知识时,用流程图将一系列知识联系来,能便于我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下面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B.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眼球的折光系统→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C.被子植物的受精: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进入胚珠→进入子房→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D.种子的萌发:种子吸水→胚根发育成根→胚轴长成茎→胚芽长成叶
6.(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如图所示,骨传导耳机因其开放双耳的设计,受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青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骨传导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位于听小骨
C.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D.外耳道的开放利于收集外界声音信息,保证人身安全
7.(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2012年7月,火热整个暑期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还历历在目,如今《中国好声音》第六季已处于满世界搜寻“好声音”,相信今年的暑假同样会给我们带来听觉的震撼,听觉的形成部位( )
A.耳膜
B.听小骨
C.耳蜗
D.大脑
8.(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9.(2020·浙江九年级月考)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10.(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下列不是基本味觉的是( )
A.酸
B.甜
C.苦
D.辣
11.(2020·浙江七年级期中)在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蜗
12.(2020·浙江八年级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生活中有关保护措施错误的是( )
A.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
C.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可避免引发③处炎症
D.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导致耳聋
13.(2020·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末)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
D.神经冲动的传导
14.(2020·浙江萧山区·七年级期末)今年5月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某区开通了一条茶旅精品路线。所谓“东坑茶,西坑水”,太湖源的源头之水孕育了东坑的一杯好茶。东坑野茶芽叶细嫩,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爱茶之人更爱的还有那淡淡的清香。这种清香的感觉形成在( )
A.大脑皮层
B.鼻
C.舌
D.口腔
15.(2020·浙江九年级月考)有些汽车在倒车时,会发出倒车提示音。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汽车,避免出现交通安全事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对声音敏感的细胞位于中耳的鼓膜上
C.听到倒车提示音进行躲避属于简单反射
D.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16.(2020·浙江九年级月考)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我们要关注自己的体温是否正常。妈妈用手背来感觉小科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
A.触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
17.(2020·浙江杭州市·七年级期末)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明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明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明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明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18.(2019·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末)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一块口香糖,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相等
B.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C.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毛细胞
D.防止听小骨和听神经受损
19.(2020·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某些电梯的楼层按键会有专供盲人使用的盲文,请问盲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A.触觉
B.嗅觉
C.味觉
D.习惯
20.(2020·浙江杭州市·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内外气压平等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择题
1.(2020·浙江杭州市·)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借助网络,在“空中课堂”与老师相见。同学们在线学习时的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部位分别位于如图中的( )
A.6、a、e
B.3、c、e
C.4、c、f
D.3、d、g
【答案】B
【详解】
3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人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c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因此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e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e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故选B。
2.(2020·浙江八年级月考)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
A.声波→耳→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B.声波→外耳→中耳→内耳
C.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D.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
【答案】A
【详解】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的形成是声波通过耳,在耳的耳蜗中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故选A。
3.(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如图)。下列关于构成皮肤组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表皮位于皮肤表面,细胞排列紧密,有保护作用,是保护组织
B.骤遇寒冷,立毛肌收缩全身起鸡皮疙瘩,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C.一针见血,说明皮肤内分布着血管,其中的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D.真皮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属于神经组织
【答案】A
【详解】
A.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没有血管。表皮可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角质层表皮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A错误。
B.在寒冷的天气,汗毛下的竖毛肌收缩,使汗毛竖起来,是皮肤调节体温的表现,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B正确。
C.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具有营养、保护等作用,属于结缔组织,C正确。
D.真皮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属于神经组织,D正确。
故选A。
4.(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上课准备,接受铃声的刺激和产生听觉的部位分别是( )
A.鼓膜、耳蜗
B.耳蜗、大脑
C.听小骨、大脑
D.鼓膜、大脑
【答案】B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B。
5.(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学习科学知识时,用流程图将一系列知识联系来,能便于我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下面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B.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眼球的折光系统→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C.被子植物的受精: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进入胚珠→进入子房→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D.种子的萌发:种子吸水→胚根发育成根→胚轴长成茎→胚芽长成叶
【答案】B
【详解】
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用流程图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A错误。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用流程图可表示为: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视觉。B正确。
C.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花粉粒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到达子房进入胚珠,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与珠孔附近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中央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C错误。
D.种子的萌发过程是:种子吸水膨胀,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跟和茎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D错误。
故选B。
6.(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如图所示,骨传导耳机因其开放双耳的设计,受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青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骨传导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
B.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位于听小骨
C.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D.外耳道的开放利于收集外界声音信息,保证人身安全
【答案】B
【详解】
A.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骨传导可以减小声音对鼓膜的损伤,A正确。
B.感受声音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部位位于耳蜗内,B错误。
C.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C正确。
D.外耳道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外耳道的开放利于收集外界声音信息,保证人身安全,D正确。
故选B。
7.(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2012年7月,火热整个暑期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还历历在目,如今《中国好声音》第六季已处于满世界搜寻“好声音”,相信今年的暑假同样会给我们带来听觉的震撼,听觉的形成部位( )
A.耳膜
B.听小骨
C.耳蜗
D.大脑
【答案】D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D。
8.(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答案】C
【分析】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故选C。
9.(2020·浙江九年级月考)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答案】A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A。
10.(2020·浙江七年级月考)下列不是基本味觉的是( )
A.酸
B.甜
C.苦
D.辣
【答案】D
【详解】
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碱、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
故选D。
11.(2020·浙江七年级期中)在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蜗
【答案】B
【详解】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声波,A不符合题意。
B.鼓膜的功能是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振动,B符合题意。
C.听小骨的功能是传导振动,C不符合题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在声波的刺激下,产生神经冲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2020·浙江八年级月考)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生活中有关保护措施错误的是( )
A.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
C.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可避免引发③处炎症
D.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导致耳聋
【答案】C
【详解】
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鼓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
C.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C错误。
D.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正确。
故选C。
13.(2020·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末)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
D.神经冲动的传导
【答案】A
【详解】
鼓膜一般是感受压力改变时才能振动,在打呵欠时,一些气流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短时间内鼓膜内外气压突然不平衡,导致鼓膜振动微弱,无法将外界声波转换成震动,所以听不到声音,A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0·浙江萧山区·七年级期末)今年5月21日是首个“国际茶日”,某区开通了一条茶旅精品路线。所谓“东坑茶,西坑水”,太湖源的源头之水孕育了东坑的一杯好茶。东坑野茶芽叶细嫩,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爱茶之人更爱的还有那淡淡的清香。这种清香的感觉形成在( )
A.大脑皮层
B.鼻
C.舌
D.口腔
【答案】A
【详解】
大脑表面分布的各种生命活动功能区,即为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鼻只是感受器,而嗅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因此产生这种清香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故选A。
15.(2020·浙江九年级月考)有些汽车在倒车时,会发出倒车提示音。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汽车,避免出现交通安全事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对声音敏感的细胞位于中耳的鼓膜上
C.听到倒车提示音进行躲避属于简单反射
D.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答案】D
【详解】
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语音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上,B错误。
听到倒车提示音进行躲避属于复杂反射,C错误。
这种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D正确。
16.(2020·浙江九年级月考)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我们要关注自己的体温是否正常。妈妈用手背来感觉小科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
A.触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
【答案】B
【详解】
当环境使皮肤温度上升时,热觉受器产生冲动,引起热觉,因此,当环境使手背皮肤温度上升时,热觉感受器产生冲动,引起热觉,热觉感受器只对热刺激敏感。即妈妈用手背来感觉小科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热觉感受器。
故选B。
17.(2020·浙江杭州市·七年级期末)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明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明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明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明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答案】A
【详解】
A.在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的实验中,针刺的力度要一致,才具有可比性,通过上述实验不能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A错误。
B.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的不同,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B正确。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指尖感到针触的百分率最高,说明指尖的触觉敏感程度最高,C正确。
D.手臂、手掌、指尖、前臂触觉百分率不同,说明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D正确。
故选A。
18.(2019·浙江宁波市·八年级期末)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一块口香糖,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相等
B.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C.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毛细胞
D.防止听小骨和听神经受损
【答案】A
【详解】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
故选A。
19.(2020·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七年级期中)某些电梯的楼层按键会有专供盲人使用的盲文,请问盲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A.触觉
B.嗅觉
C.味觉
D.习惯
【答案】A
【详解】
盲人不会产生视觉,但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神经冲动传到语言中枢,例如听觉、触觉等,电梯的楼层按键会有专供盲人使用的盲文(按键有许多凸起,如图所示),通过手指皮肤内的触压感受器来获取信息,因此盲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触觉。
故选A。
20.(2020·浙江杭州市·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内外气压平等
【答案】A
【详解】
A.9耳蜗内有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错误。
B.11耳廓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B正确。
C.2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并传到内耳,C正确。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D正确。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