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都县郭猛中学九年级下历史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都县郭猛中学九年级下历史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5 11:4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新经济政策 2.了解苏联的成立
3.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知识引导】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新宪法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 二月革命② 实施新经济政策③ 十月革命④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3.1922年在列宁的倡议下.在自愿平等原则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没有加入苏联的国家是( )
A.立陶宛 B.俄罗斯联邦 C.外高加索联邦 D.乌克兰
4.1924年,一位旅居海外的俄罗斯人收到一封仍居住在祖国父母的信,告知列宁逝世的消息。这封信的寄信栏地址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俄罗斯联邦共和国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5.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
A.苏联的成立 B.“一五、二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新宪法的颁布
6.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在1922年初的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 B.城市居民到市场去购买大米
C.农民粮食收成全部上缴国家 D.一俄国资本家在莫斯科投资办了一家制鞋厂
7.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两个五年计划 D.三年国内战争
8.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36年新宪法的是其形成的标志 B.曾使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
C.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使苏联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非选择题
9.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1)“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什么?
(2)“新经济政策”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3)“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特点?
(4)有人说该模式一无是处,你认为呢?为什么?它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知识链接】
八年级下册第4、5、6、8、9课
时间:
实施者:
特点:
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时间:
1、
2、
3、
4、
苏联的建立
组成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
建设及成就
工业化
重点发展
农业集体化:
形成的标志:
特点:
形成背景: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
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斯大林模式
1、优先发展 业,使 业和 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片面追求产值和产量
3、国家对工农业产品定价不合理,严重挫伤
4、经济发展粗放,效率低,资源消耗大
严重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