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拓展延伸阅读(原题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仙堂戏院
林清玄
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好事成双;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奋斗有成终于返回家乡……有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
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厚的脸皮,如果有人带我看戏,叫我唤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楚浮的自传性电影,知道他也有偷海报、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才成为世界一级的大导演,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譬如岳飞要回京,薛平贵要会王宝钏了,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谡了,那是生死关头不能不看,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黯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钢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选文中,作者回忆再现了仙堂戏院三十年的变化历程,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
主要事情或表现
兴盛期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绑给歌仔戏和布袋戏
恢复期
(3)_______________
蜕变期
戏院的外貌大变,两个传统被保留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妙处?)
(2)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人情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3.选文以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线,有人认为文章第⑤段写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4.结合选文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连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信天游,不断头
高宝军
①走进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就像走进了民歌的世界、信天游的海洋。
②你听,山梁梁、沟洼洼、垴畔上、硷畔外、场院里、锅台前,处处有歌声;你看,放羊的、打场的、耕地的、送粪的、烧砖的、绣花的,个个是歌手。歌手不分老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歌唱不论时日:年初唱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又开口。
③这个圣人布道遗漏的偏僻山区,这个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独特地域,由于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多旱少雨的自然气候,荒凉瘠薄的土地条件,穷苦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是:吆驴赶马搞驮运,背井离乡走口外,长年累月当长工……那单调苦焦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以歌抒发情感的习性。那苦中带乐的腔,唱中带哭的调,酸中带甜的词,豪中带野的味,把陕北人的豁达、直率、质朴、粗犷和热情全都表露了出来,真乃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④年龄不同,歌声也不同。中年男人的歌中多豪迈,开口有英气,行腔走流云:“一亩高粱打八斗,碾碎高粱酿好酒,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逃不脱酒的手”;中年妇女的歌中有柔情,歌从口中出,情在心上流:“腊月里冻冰正月里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呀水上漂,想起我的丈夫好心焦”;老婆以歌教男人,宽容里有规劝,贤慧中多虑忧:“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⑤但这些都不是唱民歌的主力,主力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主打歌自然是情歌。情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真实,但也有诙谐夸张的,这些情歌通俗而不粗俗,大胆而不出格,形象逼真,神韵无穷。男的看上女的,眼里看,心里想,嘴里就会自然地吟唱:“二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好像水上漂”。“你穿个红袄袄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扰乱”。女的看上男的,口里不说,歌声在心底油然而起:“马里头挑马一扳手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两人见了面,更是火一团:“空中的鹞子河里的鱼,十七八女娃娃对牙子驴”。“蛤蟆口灶火烧干柴,越烧越旺分不开”。
⑥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直爽,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乐时冲天笑,悲来动地哀。“打碗碗花儿就地开,有什么心思咱慢慢价来”,多么细腻的感情;“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一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啊吃的是猪狗饭”,多么有力得质问;“当官的胆小有钱的愁,穷光蛋不唱怕干球”,多么豁达的胸襟!
⑦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这个山连着山沟套着沟的黄土高原,民歌究竟有多少种唱法,谁也说不清。除了情歌、小调之外,还有扭秧歌老汉唱的秧歌腔,送神鬼巫唱的祛病调,犁地时农人唱的回牛曲,工地上民工唱的号子音,一样样情似深秋高山淌流水,一首首韵如阳春田野飘白雪,听得不会唱歌的人也不由得跟着哼几声。
⑧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歌,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她曾和人民军队胜利号角一起,从陕北高原出发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随着新中国的影响,她已和五星红旗一起,漂洋过海,传遍七大洲、四大洋;随看华夏文明的振兴,她将和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一道,从现在走向将来!
⑨唱不完,听不厌的信天游呀,永远回荡在家乡陕北山沟沟、峁梁梁,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心田上。
(2008年9月8日,有删改)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信天游“唱不完听不厌”的?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引用具体的民歌?试阐述理由。
4.结合文意,说说标题“信天游,不断头”的含义。
5.有人认为陕北民歌虽然曲调优美,但内容太土,没法与流行歌曲相比,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理由。
三、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傳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鈀。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
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文中拿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
3.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总是有求必应。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过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图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笔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合高挂起了灯笼。那些被赋子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父亲”和“灯笼”写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的理解。
4.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拓展延伸阅读(讲解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仙堂戏院
林清玄
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好事成双;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奋斗有成终于返回家乡……有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了人世的完满。
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厚的脸皮,如果有人带我看戏,叫我唤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楚浮的自传性电影,知道他也有偷海报、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才成为世界一级的大导演,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譬如岳飞要回京,薛平贵要会王宝钏了,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谡了,那是生死关头不能不看,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果比岳飞挨斩还凄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黯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钢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选文中,作者回忆再现了仙堂戏院三十年的变化历程,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
主要事情或表现
兴盛期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绑给歌仔戏和布袋戏
恢复期
(3)_______________
蜕变期
戏院的外貌大变,两个传统被保留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妙处?)
(2)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人情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3.选文以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线,有人认为文章第⑤段写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4.结合选文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连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案】
1.(1)天天去捡戏尾
(2)没落期
(3)重返戏院看获奖电影
2.(1)活用成语,大词小用,生动地写出了我看电影不易,表达了对看电影的执着,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2)看门小姐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和善的大人带着小孩进场免费看电影;戏院不追究失窃的海报、剧照。
3.不多余,用歌仔戏、布袋戏的美中不足、单调写出了仙堂戏院的变迁,也从侧面衬托看电影的无穷趣味、丰富多彩,突出戏院看电影的不可替代以及给作者童年留下的印象之深刻。同时为下文写恢复期作铺垫。
4.相同:(1)对童年时代快乐而美好时光和与小伙伴之间友谊的深切怀念;(2)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赞美之情。
不同:本文还表达了对电影、看戏的喜爱(痴迷)之情,对戏院不再放电影的遗憾之情,对传统被保留的欣慰之情;《社戏》
还表达了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对平桥村人民勤劳善良、淳朴厚道的美好品质赞美之情,对江南水乡优美景色的喜爱之情等。
【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梳理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文章第①段主要写了仙堂戏院的整体情况;第②至④段主要写了仙堂戏院兴盛时期,“我”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第⑤至⑦段主要写了仙堂戏院没落时期,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第⑧段主要写了仙堂戏院进入恢复时期,观众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第⑨段主要写了仙堂戏院进入蜕变时期,仙堂戏院外貌变了,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
2.(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身经百战”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锲而不舍”意思是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这里把两个概念、范围较大的成语用在范围、概念较小的“看电影”上,是运用了降用(把一些分量重的、大的词语降作个别词语使用,即大词小用)的修辞手法。“大词小用”含有夸张、比喻、双关等性质,可令语言风趣幽默,以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再结合第③段前文“那时戏院没有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以及第②段“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而“我”往往是“身经百战,锲而不舍”最终“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这里这两个成语写出了“我”看电影的不易和对看电影的执着,语言风趣幽默,强化了读者印象。
(2)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概括。根据文章第③段“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以及最后一段“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看门小姐允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体现了人情味;根据第③段“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以及“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虽然偶尔会碰到凶巴巴的大人,但是更多的是会有和善的大人带小孩免费入场看电影,从中也体现出了人情味;根据第④段“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以及最后一段“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对于偷海报、剧照的事情,仙堂戏院从未追究过这些事,从中也体现出了人情味。
3.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篇文章是以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而在第⑤段却写看歌仔戏和布袋戏,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结合第⑤段“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和第⑥段“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演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这里从只能看歌仔戏和布袋戏的美中不足和单调展现了仙堂戏院的没落,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在仙堂戏院兴盛时期看电影的无穷乐趣。从中可以看出童年去仙堂戏院看电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结合第⑧段“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第⑤段这里写没落时期戏院只演歌仔戏和布袋戏,也是为了下文写戏院进入恢复期做铺垫。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分析。
相同点:
在《社戏》中,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的回忆,以及对当时小伙伴之间美好友情的怀念,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在本文中,结合文章第④段“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时代看电影的快乐美好时光和与小伙伴之间友谊的深切怀念。再结合最后一段“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作者也在文章中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真情。
不同点:
在《社戏》中,鲁迅笔下的“平桥村”是一片理想的“乐土”,这里的人善良、充满友爱,小伙伴愿陪他玩,并带他去看社戏,长辈们对晚辈们充满慈爱,对他尤其厚爱。通过对这些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平桥村村民质朴、善良、友好等美好品质的赞美;文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作者也从“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表达了自己对社戏的留恋之情。
在本文中,根据第②至④段作者天天去捡戏尾子,以及第⑤段“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表达了作者对看电影、看戏的痴迷;根据第⑤至⑦段对仙堂戏院没落时期不再放电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戏院不再放电影的遗憾之情;根据最后一段“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欣喜、宽慰之情。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信天游,不断头
高宝军
①走进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就像走进了民歌的世界、信天游的海洋。
②你听,山梁梁、沟洼洼、垴畔上、硷畔外、场院里、锅台前,处处有歌声;你看,放羊的、打场的、耕地的、送粪的、烧砖的、绣花的,个个是歌手。歌手不分老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歌唱不论时日:年初唱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又开口。
③这个圣人布道遗漏的偏僻山区,这个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独特地域,由于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多旱少雨的自然气候,荒凉瘠薄的土地条件,穷苦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是:吆驴赶马搞驮运,背井离乡走口外,长年累月当长工……那单调苦焦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以歌抒发情感的习性。那苦中带乐的腔,唱中带哭的调,酸中带甜的词,豪中带野的味,把陕北人的豁达、直率、质朴、粗犷和热情全都表露了出来,真乃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④年龄不同,歌声也不同。中年男人的歌中多豪迈,开口有英气,行腔走流云:“一亩高粱打八斗,碾碎高粱酿好酒,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逃不脱酒的手”;中年妇女的歌中有柔情,歌从口中出,情在心上流:“腊月里冻冰正月里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呀水上漂,想起我的丈夫好心焦”;老婆以歌教男人,宽容里有规劝,贤慧中多虑忧:“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⑤但这些都不是唱民歌的主力,主力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主打歌自然是情歌。情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真实,但也有诙谐夸张的,这些情歌通俗而不粗俗,大胆而不出格,形象逼真,神韵无穷。男的看上女的,眼里看,心里想,嘴里就会自然地吟唱:“二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好像水上漂”。“你穿个红袄袄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扰乱”。女的看上男的,口里不说,歌声在心底油然而起:“马里头挑马一扳手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两人见了面,更是火一团:“空中的鹞子河里的鱼,十七八女娃娃对牙子驴”。“蛤蟆口灶火烧干柴,越烧越旺分不开”。
⑥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直爽,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乐时冲天笑,悲来动地哀。“打碗碗花儿就地开,有什么心思咱慢慢价来”,多么细腻的感情;“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一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啊吃的是猪狗饭”,多么有力得质问;“当官的胆小有钱的愁,穷光蛋不唱怕干球”,多么豁达的胸襟!
⑦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这个山连着山沟套着沟的黄土高原,民歌究竟有多少种唱法,谁也说不清。除了情歌、小调之外,还有扭秧歌老汉唱的秧歌腔,送神鬼巫唱的祛病调,犁地时农人唱的回牛曲,工地上民工唱的号子音,一样样情似深秋高山淌流水,一首首韵如阳春田野飘白雪,听得不会唱歌的人也不由得跟着哼几声。
⑧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歌,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她曾和人民军队胜利号角一起,从陕北高原出发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随着新中国的影响,她已和五星红旗一起,漂洋过海,传遍七大洲、四大洋;随看华夏文明的振兴,她将和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一道,从现在走向将来!
⑨唱不完,听不厌的信天游呀,永远回荡在家乡陕北山沟沟、峁梁梁,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心田上。
(2008年9月8日,有删改)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信天游“唱不完听不厌”的?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引用具体的民歌?试阐述理由。
4.结合文意,说说标题“信天游,不断头”的含义。
5.有人认为陕北民歌虽然曲调优美,但内容太土,没法与流行歌曲相比,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
1.(1)年龄不同,歌声也不同。(2)大多唱情歌。(3)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4)唱法奇特多样。(5)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陕北民歌的情韵赋予生动的物象。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陕北民歌的情韵特征,且比喻优美,令人回味。
3.大量具体的民歌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更直观地展现出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使文章的内容生动形象,中心也更加突出。
4.(1)指信天游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与人民的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将代代传唱下去,不会中断消失。(2)信天游融进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内容,随着中华文明的振兴,它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随之传遍世界。
5.不同意。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广泛深入地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
而流行歌曲的内容也是反映人民的社会生活,两者的区别只是曲风上的不同,内容上是相通的。甚至,有的流行歌曲本身就是起源于陕北民歌的。可见,陕北民歌的内容并不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层次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④—⑧段描写信天游“唱不完听不厌”的特点,如第④段写“年龄不同,歌声也不同”,第⑤段写“主力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主打歌自然是情歌”,第⑥段写“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直爽,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第⑦段写“民歌究竟有多少种唱法,谁也说不清”,第⑧段写“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歌”。据此提炼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画线句“一样样情似深秋高山淌流水,一首首韵如阳春田野飘白雪,听得不会唱歌的人也不由得跟着哼几声”,把“陕北民歌”比作“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生动地表现出陕北民歌的情韵,富有感染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作用的分析。文章写的是陕北民歌的情韵,作者通过引用大量具体的民歌内容,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涵,直观地向读者展现出信天游的特点,如第⑤段“大多唱情歌”,第⑥段“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二是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主旨:表达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标题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题目深层义,往往与中心相联系。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题目“信天游,不断头”表面意思是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抒情的方式,生活的一部分,会代代相传;往深层挖掘,是说信天游是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会代代相传,永不消失,突出了文章主旨。
5.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问题的关键在于信天游“内容土不土”,这要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信天游是陕北民歌,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在代代相传中,已经融入了陕北人的生活和血脉,它的内容贴近生活,通俗而不粗俗,旋律奔放、抒情自然,深入地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据此分析作答,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三、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傳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鈀。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
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文中拿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
3.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
1.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
2.示例1:修辞角度: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一一列出了家乡锣鼓丰富多样的韵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乡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的特点。
示例2:用词角度:这句话多用四字词语,或主谓式或并列式,凝练精致,极富表现力,突出家乡锣鼓的特点。
3.文章第一段由声音写起,开门见山,点出描述对象;“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4.主要描绘了婚丧嫁娶时的锣鼓和舞龙比赛时的锣鼓两个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欢和对家乡浓浓的爱。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比的作用分析。通篇阅读,抓住关键句子分析理解。作者开始将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目的是突出家乡锣鼓的特色,从文中第②段里我们可以提取到“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示例:从情感角度:“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表现了作者对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的家乡锣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关键段落的作用。文中的段落根据位置在结构上通常有如下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结尾扣题,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内容上的作用根据所写内容加以总结即可。文章第一段中“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引出文章所要描写的对象,同时开篇扣题,“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章,捕捉关键段落,然后对其进行概括作答。文中围绕家乡的锣鼓,第③段重点描写了锣鼓队“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第④段写了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士气的进军号角”。“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表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更深层次的是对家乡的爱。据此理解作答。
四、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父亲总是有求必应。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过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图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笔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合高挂起了灯笼。那些被赋子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父亲”和“灯笼”写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的理解。
4.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示例: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
2.(1)示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竹条和灯笼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编制灯笼时,竹条整整齐齐的样子,表现了父亲对待每一盏灯笼的认真和虔诚。(2)示例:塞给,用力放到手里,动作描写。写出父亲面对家境困难的拴柱,坚持拒绝他的酬谢,体现了父亲对栓柱的体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与爱心。
3.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那些被父亲赋予了灵魂的灯笼在照亮了他人庭院的同时,
也照亮了我家的庭院,父亲的善良和爱心得到回报。这句话表达了对内心善良的父亲的赞美,也突出了善良不仅会照亮他人也会照亮自己的文章主旨。
4.示例一:“灯笼”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灯笼,文章写了父亲对邻居们的请求有求必应,仔细做灯笼,把自己家的灯笼送给栓柱等事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突显了善良不仅会照亮他人也会照亮自己的文章主旨。以“灯笼”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示例二:“灯笼”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以“灯笼”象征父亲,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如同灯笼,给他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表现了父亲的善良、有爱心,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使文章更有意蕴。示例三:文章借“灯笼”喻指父亲,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就像灯笼,照亮温暖他人,给他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表现了父亲的善良、有爱心,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使文章更有意蕴。
【分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文章的2~3段叙写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的事;4~5段叙写父亲制作灯笼时认真、一丝不苟;6~7段叙写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据此依照示例概括作答即可。
2.(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将“竹条”“灯笼”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编制灯笼时,竹条整整齐齐的样子,表现了父亲制作灯笼时的认真、虔诚的态度和高超的技艺。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中的“塞给”,是父亲强行用力将半袋米放到栓柱手里,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态度坚定地拒绝拴柱的拨给的酬谢,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善良、有爱心的美好品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语句“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面上写灯笼在照亮了他人庭院的同时,
也照亮了我家的庭院;从深层次看,既写出了父亲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同时讴歌了父亲的善良和爱心,突出了善良不仅会照亮他人也会照亮自己的主题。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文章围绕着“灯笼”,叙写了父亲做灯笼、送灯笼等内容,“灯笼”成为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灯笼”给他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在文章中具有象征意义——父亲的善良、有爱心,父亲就像一个“灯笼”,用善良和爱心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从而提示了文章的主旨——照亮他人也会照亮自己。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