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8.《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17:4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1937,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为梁思成日后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第一部分 (1-2段) :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大方面说明
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 (3-13段): 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
第三部分 (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
第四部分 (18-20段): 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并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
整体阅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
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
说明方法:作诠释
台基
房屋
屋顶
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中国建筑的特征(二):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
台基
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每一付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付梁架之间用枋、檩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
中国建筑的特征(三):群体建筑的结构方法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台基
凉亭
门窗
檩架
横梁
“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四):房屋斗拱的作用
说明方法:摹状貌、下定义
斗 拱
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五):举折,举架的作用
说明方法:摹状貌、下定义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中国建筑的特征(六):房屋的屋顶
说明方法:作比较、引用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七):房屋的色彩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内部色彩
外部色彩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狀上稍稍加工,使成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八):建筑的装饰部件
说明方法:举例子
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九):建筑的用材
【总结】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这九大特征总体上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一二点 属于总体特征
三至五点 属于结构特征
六到九点 属于装饰特征
由整体到局部
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问题探究:
1.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借语言文字中“文法”这一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问题探究:
2.什么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问题探究:
3.作者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探究:
4.怎样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作者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指出: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者提出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为了提醒中国的建筑师们:不要盲目地崇洋,要发扬本国的优良传统发展中国的建筑,要善于古为今用。
问题探究:
5.阅读了本文,你如何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
这主要体现在:他立足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彩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在这篇文质兼优的文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认真品读这篇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着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