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人教版(3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人教版(3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26 07:58:19

文档简介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凑整)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尤其是在简便运算中选择哪种定律去灵活解决问题有待加强。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学方法
微课讲解知识点突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
复习
1、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
130+150=
+130
374+
+518=
+(482+
)
125×
=
×8
×25×
=4×73×
123×103=
×
+
×
2、计算:875-137-63
983-117-283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
新授课
1、教学课本第40页的例题2.
出示课本第40页例2左边图(略)
(1)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看哪一种价钱最接近100元。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格,看哪一种价钱最接近100元。
(2)讨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
第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但从四本书中取三本共有四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第二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的价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
总结:这四种方法中第一种学生相对较困难,第二种是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比较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2、出示课本第40页例2右边图。(略)
(1)根据画面的内容,一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可以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后,进行汇报。
第一种:100-48-47
第二种:100-(48+47)
第三种:把100元分成两个50元。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元,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3、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注意: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算式的整体。常见错误如:
672-36+64=672-(36+64)
25+75-25+75=100-100
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连加运算。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个运算。
4、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5、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七”的第7题。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四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凑整)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结论,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简便计算。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学生的解题方法单一,运算律定律理解不够深,解题能力不足,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比较差。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由简单的例题进行讲解,在讲解经典习题,最后进行强化训练和拓展训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字母如何表示?2、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字母如何表示?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例题讲解:选取四道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观察,如何去解题。熟练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检测评价:1、运用加法结合律填数,怎样结合简便呢?(1)25+
68
+
32
=
25+

+
)(2)130
+(70
+4)=
(130
+
)
+

)检测评价,巩固发散。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1)343+45+55(2)182+96+504+218(3)246+98(4)354+102
小结
通过练习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往往要与加法结合律一起使用.这样可以使几个数连加时,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先交换再结合后计算就方便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要点: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练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A、27+75=     123+177= 
48+70=     201+399= 
B、85+115=    280+170=
235+115=    10+999= 
C、324+76=    150+390= 
820+180=    725+125=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口算练习的导入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观察两个算式说出你的发现。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像这样的算式你写得完么?
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学生动手画图案来表示
你会字母表示吗?
教师板书:a+b=b+a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身边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征,并对其结果进行猜想,然后举例验证,再得出规律。再通过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类式子表示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这样就是归纳、抽象的过程层次分明,步步逼近,学生易于发现和理解。接着我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主题图的内容?(学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88+104+96
???????????88+(104+96)
=
192+96
??????????
?=
88+
200
=
288(千米)
?????????
=
288(千米)
3、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样的规律,我们也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教师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特征、举例验证、得出规律、用字母表示出公式。这样就是归纳、抽象的过程层次分明,步步逼近,学生参与过程中易于发现和理解。
三、课堂检测
1.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  (        )
37+45=35+47
(   )
31+67+19=31+19+67(      )
56+72+27=56+(72+27)(    )
24+42+76+58=(24+76)+(42+58)(         

个别学生出错,指名说出出错原因,自己纠正。
2.
你会运用加法定律进行计算吗?
348+217+152=(

)+
 
(25+68)+32=
+(


56+47+44=(

)+
   
4、拓展练习
1.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下面各题。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2.
小明一直想要一个滑板、一双耐克牌运动鞋及一把玩具冲锋手枪。妈妈到商场里咨询了一下,这三样东西的价钱如下:滑板155元、耐克牌运动鞋365元、玩具冲锋手枪45元,你能帮小明妈妈算一算,要想买到小明的所爱,得要多少钱?
3.
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1+2+3+……99的和是多少?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集体计算1、2题,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典型错例指名黑板前计算,然后集体讨论,共同纠错,最后由计算错误同学自己说出错因,并自主改正。第3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设计时紧密围绕本课的重难点,并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大部分练习都由浅入深争取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练习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题教师以错题为例,促使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做题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吗?
学生总结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反思在本节课中出现的易错点,以此来提醒自己和大家,减少出错率。
六、板书设计
?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数级:
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