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富国》),必须对人恶的本性加以控制,并提
出了三种社会控制手段:使群、隆礼、至法,以达到“至平”的社会控制的秩序目标。由此可见,
荀子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变革
B.达到克己复礼
C.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2.下表为西汉至王莽时期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情况表。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日益巩固
B.社会重学风气得以提高
C.选官途径日益多元化
D.精英教育渐趋世俗化
3.下表为唐代南方水利工程兴建情况表。表中现象可以用来研究
A.南方传统农业变革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南方割据势力发展
D.北方经济逐渐落后
4.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不竭动力。宋代一直被人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至成熟的重要阶段,以下哪一史实可以印证
A.转轮排字架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D.雕版印刷术出现
5.王阳明主张以自家内在的“心”(良知)而非圣贤经典作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随后的王散则称:“世之儒者,以学在读书,学在效先觉之所为,未免依籍见闻,仿循格套,不能自信其心。”两
人的主张
A.反映出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B.是对朱熹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C.受到李贽“异端”思想的启示
D.推动宋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6.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宫,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
B.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7.嘉靖初年,在广东、福建、浙江设立市舶司,掌管海路以东日本、琉球等国的贸易。清代则改由
地方督抚管理朝贡事务:“外裔入贡,由部复准,行文该督抚填给勘合,于该省同知、通判中委
派一员,伴送来京。”材料表明
A.海外贸易的网络初现端倪
B.政府重视与地方间互动
C.“闭关”政策受到普遍质疑
D.朝贡贸易体系不断完善
8.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不再拒绝担任公职,而且把担任公职当作一种荣誉,谁要是一生中什么公职也没有担任过,谁就会被认作懒汉和没有出息的人。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
A.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
B.公民集体荣誉感强
C.公民参政津贴较丰厚
D.公民参政积极性高
9.下表为西方理想国家阶层简表。这种理想国家设计
A.是对雅典民主政体制度的反思
B.体现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诉求
C.推动了西方近代代议制民主的确立
D.影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体选择
10.下图是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局部):画中间站立的是耶稣,是意
大利人民英雄的形象。画中描绘有400多个人物,他们是以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为原型。
该壁画创作反映了
A.基督教已呈现颓势
B.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宗教改革风起云涌
D.启蒙运动异军突起
11.1523年马丁?路德发表《论世俗权力》一文,认为上帝建立了精神的和世俗的两个王国,世俗的王国也即世俗的政府,它是靠刀剑与法律来统治的,是上帝为了维持世俗秩序而建立起
来的,世俗统治者的权力之剑来自于上帝神授。这一主张
A.使教权和世俗权力逐渐分离
B.坚持世俗政府权力高于教会
C.为世俗政府披上了神权外衣
D.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12.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编辑《百科全书》时表示:编写此书的目的不仅是提供系统和大量的知识,而且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探索世界,获取真理。这反映了此书
A.推动了自然科学新发展
B.开启了理性主义的先河
C.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精神
D.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综合
13.1851年5月1日,伦敦海德公园内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里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这是英国举办的世界最早的大型博览会,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参展物品
琳琅满目,以下哪件展品不可能被看到
A.中国的瓷器屏风
B.英国的蒸汽火车
C.美国的汽车
D.印度的金刚钻石
14.近代科学家伽利略一生成果无数,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及“现
代科学之父”,但却因自身的成就遭到罗马教会的迫害,被判处终身监禁,其原因在于
A.自制望远镜观察发现新天体
B.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C.开创严密逻辑体系近代科学
D.证实哥白尼“日心说”
15.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问题上指出:“1918-1919年我们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当时
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往后只好‘等着瞧’。”据此,列宁意在说明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A.调动了苏俄人民革命积极性
B.是一个长期的过渡性质政策
C.实施初期是立足于战争需要
D.对苏俄国情的认识存在缺失
16.它的发表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据此可知它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D.《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17.1921年,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使成为世界上有能力、有声誉之民族,则莫如举汉、满等名称尽废之,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建设一大中华民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孙中山
A.仍然坚守三民主义的思想
B.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
C.形成了新的国家认同观念
D.践行了新三主义的革命理念
18.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表示,他虽赞同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但并不认可“杨朱和尼采的主张”,因为实行他们的极端利己主义,“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就无法存在,主张把利己与大多数人的幸福统一起来。青年毛泽东亦认为,“人类固以利己性为主,然非有此而已”,还“有推
以利人之性”。二者
A.重视个人自我价值的重构与实现
B.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C.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D.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全面
19.1926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号通告》,要求各地极速成立农委,努力农运工作,尤其是河南与湖南,此项工作更是中心。毛泽东由广州到上海任中央农委书记。不久,中共中央批准毛泽东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规定农民运动要向湖南等15个省展开,并以湘、鄂、赣、豫四省
为发展农运重点。这说明当时
A.国民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农村
B.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
D.认识到农民工作对革命重要性
20.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大通过了《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提出重工业建设
应由“中央予以指导,令各省分别举办,以民营为主,或官民合办以助成之”。国民党此举
A.为抗日战争赢得必备基础
B.抵制了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C.推动民族工业结构的完善
D.增强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
21.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科学家
获奖事宜。学术带头人王应睐首先想到的是集体,甚至没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名字。因
不符授奖对象最多三人的规则,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这一史实
A.表明中国科技当时已达到世界领先
B.体现科学家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C.充分证明了我国科技体制的优越性
D.说明当时国内和国际环境相当复杂
22.某作品有如下推介:“形象地展现19世纪法国巴黎上层社会的历史,描写金钱控制下人千奇
百怪的灵魂骚动不安,对资本主义制度与人们之间的金钱关系作了深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
义发家史的本质”。符合该作品推介的是
A.《巴黎圣母院》B.《安娜?卡列尼娜》
C.《人间喜剧》D.《大卫?科波菲尔》
23.2019年12月28日,伦敦泰特博物馆一幅价值2000万英镑的名画《女子半身像》被一名20
岁的嫌疑人当场撕毁。这幅画打散了物体的原有具象,并进行了组合重构,将表现具体的物
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开创性地融合在了一起。这幅画
A.属于印象画派的风格
B.与《格尔尼卡》风格相似
C.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D.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
24.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将民主党派界定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1982年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方针。这
表明
A.中国政党政治基础开始扩大
B.新时期民主党派性质已转变
C.政治协商制度在曲折中前进
D.中国多党合作关系有新内涵
25.对于现今世界经济的局势,有学者指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
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贫富分化②经济区域化有碍全球化的实现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
国家的经济优势④发展中国家应反对全球化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
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刘郑虽然马上得天下,但不久之后,也深感到不可以马上治之的苦闷。
于是选拔统治人才的问题便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发布求贤诏:难道只有古代才有吗?
可忧虑的是人主不去交接他们,贤士通过什么途径进身呢?
现在我已经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的力量平定了天下,把天下作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奉祀宗庙,世代不绝。贤人已经同我一起平定了天下,如果不同我一起使它安定兴盛,那怎么行呢?
把我的旨意布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知道。如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人,一定亲自劝他出来,替他准备车马,请到相国府,记录下他的事迹、相貌和年龄。
——摘编自安作璋《汉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
到了明清,随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士大夫彻底被皇权所压迫,成为真正的奴才。统治者对以往尊重士大夫的传统完全抛弃和藐视。士大夫过去那种“修齐治平”的
理想成了为自己挣名声的“彰君之恶”。这种环境下的科举制度自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清后,中国社会日益暮气沉沉,究其根源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僵化、死板。
——摘编自钟冲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祖发布求贤诏的历史背景,并简析求贤诏的影响。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君主对待士大夫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政治制度演变的什么趋势?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今天人才选拔的认识。(3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代宗师,提出了理性主义的两大主题:
推倒两樽神,即天上之神——宗教神学,和地上之神——封建专制主义;重树两面大旗——科学理性和自由平等。这两大主题,体现在他的哲学与宗教思想、政治与伦理思想以及史学
思想之中,达到了摧毁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目的,尤其是他对人的理性的赞美
和对自由的弘扬对当时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理性主义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精神动
力和理论指导。
材料二
孟德斯鸠强调,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本质和界限,是决不能加以混淆的,而
必须加以严格区分,这是“人民安定的基础”。“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要通过分权,使这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互相制衡,从而保障政治自由。
——摘编自全松柏《理性与偏离——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简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为“推倒两樽神”和“重树两面大旗”提出的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思想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观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的国家制度主张在欧美国家实践中的体现。(4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
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
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
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近年来,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
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针对材料中的两种不同观点选择一个加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生产最后成形,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
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汉人统治的华北已在农业上成熟。此后直至20世纪中期,就很少再发生变化了。华南在此后历朝中扩大了农耕,并增加了新的农作物,但那里的模式还是在宋朝确立的,而且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
——美国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
材料二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
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摘引自尤广建
《自然科学为何没有诞生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后古代中国在技术发展上未出现过多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主要因素。(6分)滁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会控制的秩序目标”等信息可知
的性恶论主要在于社会治
重塑社会有序体制,故选D
项社会变革与变法运动相关,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表中信息可知,汉武帝
黜百家,独尊
家思想的统治
钊王莽时代,太学博士弟子的人数不断增加,而研
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
太学是当时全国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体现的是精英教
D项错误;社
气与科举制有关,并且材料无法体现
是
f的选官制度主要以察举制为主,并且材
体现选官途径的多元
项错
材料体现了南方在中唐以前水利工程不多
量增加,联系所学知
象无关;D项材料不能体现
祯发明转
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排除C;雕版印刷
现是在唐朝
据材料
圣贤经典
免……不能自信其
明和王畿
程朱理学对思想的垄断,重视个体感觉,反映出当时人的
材料体现
明和王畿的主张对朱熹思想的批判,体现不出“继承”,排除B项
学知识可知,李贽
明思想的深刻影响,排除C项;材料
俗化趋势,排除D项
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
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
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
不是主
关系与材料
明朝后期
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
D结合材料中的
方督抚管理朝贡事务"、“伴
等信息可知
时期,政府在官方操控的朝贡贸易中起到
到地
各级机构
都有专
贡事务的
明朝贡贸易体系
D项;海外贸易网络与材料
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朝贡贸易机构的变迁,而不是与地方互动,排除
闭关”政策在材料中没
有涉及,排除C项
8.B材料所述的是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的现象
城邦公民的集体荣誉感增
项与材料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是材料现象
材料中理想国家阶层出自柏拉图的《理想
是古希腊哲学家治学的息望:应该由哲学
反思,故选A
最后的审判
复兴大师米开朗琪罗
4年
1年受命于罗马教宗保
廷天主教堂绘制的壁
原型,体现了人文主义,B项正
据材料仁
俗政府“是
为了维持世俗秩序而建立起来
统治者
神授”,故
探索世界”“获取
体现了要以新思维方式推动人们的创新
具有反传统反权威
此书是对当时知识
项错误;材料
探索世界,获取
了理性主义思想,但不是
性主义在此前的科学研究中就已经形成,B项错误;实现自然科
牛顿力学的建立,D项错误
C注意题
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举办万
览会,美国汽
间不符;ABD三项
故选
极端贫困的境
艰难的国内革命
好∵等着瞧’”反映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出于取得军事
考虑其
发展问题
确。材料未涉及苏俄人民革命积极性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只
的,而
长期性政策,B项错
我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年苏俄国情作出的决策.D项错误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提出只有变法才能图存,符合题意,C项正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将
典
制统治;《
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故
既日五族共和”、“世界上有能力、有声誉之民族”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放弃
族共和理念,发展了新的国家民族观念
的突破,国家认同观念加强,故选C项;A项
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